世人皆知「男女授受不親」,其實後半句才是作者本意,被誤解千年

2020-12-18 歷史惟鑑

「男女授受不親」是一句世人皆知的俗語,儘管現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很難見到,但是在一些古裝影視劇,以及思想老派的人旁邊還是可以聽到,意思就是說男性跟女性之間,不能夠過於直接的親密,無論是贈與她人禮品還是接受他人禮品,都不能夠直接進行。

至於身體肌膚上的直接接觸,語言問題上的直接交流,那就更是不被允許的行為了,根據儒家四書五經之《禮記》中的記載「男女不雜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嫂叔不通向……」意思就是男性跟女性不能夠坐在一起,不能夠在一起洗漱,不能夠親自贈與物品,嫂嫂與弟弟之間不能夠有太多的直接交流。

這也是「男女授受不親」的源頭,但是真正明文出現還是在戰國時期的《孟子》中,當時有一個著名的雄辯家叫做淳于髡,他對《禮記》中的那一套不是很贊同,於是特意去問儒家的亞聖孟子:「男女授受不親,禮與?」意思就是說男性跟女性之間,不能夠有直接的交流,這是符合儒家禮法的嗎?

淳于髡的這個問題其實很巧妙,因為大家都知道孟子是儒家的典型人物,他不可能直接反對儒家經典上所記載的道理,於是淳于髡得到了孟子肯定的回答以後,繼續問道:「那麼現在嫂嫂打水時掉到了井裡,作為弟弟的要不要去救呢?」這個問題就顯得很有殺傷力,因為按照「男女授受不親」的原則來看那是不能夠救的。

然而孟子非常憤怒地回答說:「如果不去救,那不就是禽獸嗎(嫂溺不援,是豺狼也)」,隨後孟子極為詳細地解釋了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從而誕生了「男女授受不親」的名言,那就是「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之所以說男子與女子需要保持一定距離,那是禮法的要求。

但是人的生命肯定是比禮法更加高貴的,所以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有權宜之計,這是一位古人在古老的年代裡,在那一個普遍認為男女之間需要保持距離的情況下,對於男性與女性行為的認知,也就是確實需要保持距離但並非不可以變通,在很多情況下有些東西遠比禮法更加重要。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傳,後世的人們大多只知道「男女授受不親」這一句話,從而認為作者孟子也是一個極為拘泥於禮法的人物,但其實後半句才是他的本意,只是被誤解了上千年。

世人皆知「男女授受不親」,其實後半句才是作者本意,被誤解千年!

相關焦點

  • 都知道「男女授受不親」,其實下半句才是作者本意,被誤會千年
    不過,關於「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其實下半句才是作者本意,然而一直沒有人太過重視,導致作者被誤會千年。而明確寫出「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的,其實就是孟子,而孟子也是時不時的就被人誤會。二.而關於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同樣也是古人一直堅持的,他們認為男人與女人之間就是不應該有太多的接觸,甚至遇到的時候遠遠避開才是最好的。然而,人們一直以來關注的都是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如果沒有特地研究過,恐怕所有人都不知道,原來這句話是有下半句的,而下半句才是孟子一直強調的重點與核心。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後半句才是精髓,暗藏生活大智慧
    古代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到今天還時常被人們掛在嘴邊。其實我們所了解的只是最表面的一層意思,這句話真正的精髓在其後半句。所以,整句話所表達的就是男女之間是不可以互相授受物件,以及肢體接觸的。其實說直接一點,就是限制男女交往,這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是被受到批判的。 在當今社會,這句話更多的是男女之間的一種調侃,不過也同樣是有積極意義的,男女之間的相處還是要注意分寸,尤其是對於已婚的異性,要保持最基本的禮貌禮節。
  • 「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也非常精闢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的範圍很廣,包括生活的各方面,男女之間也有許多禮儀規範,我們經常聽到的,就是「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也同樣精闢!01、男女授受不親這句俗語最早出自於《孟子·離婁上》,原文是「男女授受不親,禮也」,意思是男人和女人的交往動作不要親密,這就是禮儀。
  • 古語「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卻少有人知,道出了人情世故
    而且在古代,很多男女在結婚之前都不認識,結婚那天才是第一次相見。雖然現在看起來有些荒誕,但是在當時,人們很看重男女關係的純潔性,甚至有句話叫做「男女授受不親」,其實這句話還有後半句, 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一、男女授受不親古代女性一生中只能嫁給一個男人,如果這個男人去世了,她也只能默默的忍受孤獨,替男子守寡。
  • 俗語為何有「男女授受不親」之說?精華其實在下半句,卻少有人知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有何講究?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本篇為俗語之第041期)「男女授受不親」有何講究?那麼這句話就可以理解為:這男人和女人不能有肢體和言語上的親密接觸和交流,說得再直白一些就是:男女之間要有別,誰也不要輕易地去碰誰,交談也不能太親密,要低調、穩重一些。其實這句俗語源於古代的儒家思想。在過去古代,封建思想比較濃厚,尤其是女子的清白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受這種思想的約束,就出現了很多關乎男人與女人之間的禮數和約束。
  • 「男女授受不親」中的「受」到底有何含義,後一句才是精華所在!
    有句老話說「男女授受不親」,想必大家已經是耳熟能詳,大概的意思也很明確,就是說男女之間不能有接觸的行為。古代的禮教規定,男女言談舉止之間,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果過於親密,有違禮法,必然會受到文人墨客的口誅筆伐。
  • 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精髓,古人才沒有你想像的那樣迂腐
    書生則驚恐萬分,連連後退道出那句經典臺詞:「姑娘,使不得!男女授受不親!」每當看到此處,我們都會笑罵書生真是鋼鐵直男,就活該一輩子打光棍。順帶著「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也成了批判對象。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句話的內涵,首先「授」是給、給予的意思,「受」乃接、接受之意。
  • 古人云「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所在,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在眾多的條條框框中,「男女授受不親」就是一條。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算是一句俗語。事實上,這只是整句話的上半句,下半句少有人知。今天筆者就和大家整體說一說,看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02這句俗語出自於《孟子》:「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 古人說:「男女授受不親」,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但少有人知!
    「男女授受不親」這個成語,大家都很熟悉,但它的真正意思,未必誰都能說得上來。而且這句話並不是重點,它的重點、精華,都在下半句,卻少有人知。今天我們就簡單聊一下。「授」是給予;「受」是接受;「親」是親自接觸。
  • 古人講「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我們時常會在一些電視劇裡或者小說上看到這樣的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但其實這句話還存在著後半句話,只不過,後半句話在當下,知道的人其實不多。其實「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的產生,和我國古代的社會背景有關。所謂「男女授受不親」,指的是男女之間,不論是給予東西還是接受東西,男女之間的身體禁止直接接觸,並且,親手傳遞東西也是不可以的。甚至古代社會還不主張婦女拋頭露面。甚至有拋頭露面是不守婦道的一種體現。這種說法,至少在西周初年就應該有了。因為在《孟子》裡面,孟子和人爭論過這個問題,對方問他:男女授受不親,是否符合禮法。
  • 古人說「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卻十人九不知,說得有道理嗎?
    引言古人非常重視男女之間的純潔性。這主要受到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男女之間的彼此尊重成為一種禮節,人人都要遵守。那麼古人所提倡的這種理解到底嚴格到什麼樣的程度呢?他們認為男女之間連東西都不能相互傳遞,因此流傳出一句俗語叫做:男女授受不親。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其實下半句才是重點,卻少有人知
    在我們的生活中,受到孔子的儒家思想的薰陶,大家一定都有聽說過「男女授受不親」這樣一句俗語,不管大家是在來玩笑還是在認真的對待這句話,這句話從小就縈繞在我們的耳邊,那麼。大家知道這句話的下一句是什麼嗎?這個就很少有人能夠說出來了。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其實還有下半句,你知道是什麼嗎?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其實還有下半句,你知道是什麼嗎?hello,大家好呀,「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大家應該在很小的時候就聽到過了,意思就是正常關係的男女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是一種禮儀,那麼大家知道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句嗎?
  • 容易被誤解的三首古詩詞,知道本意後才明白自己理解錯了
    在近千年的歷史中,湧現出無數的詩歌,有的大氣磅礴,有的婉約含蓄。還有的詩歌由於古今漢字意思的不同,讀出來很容易讓人誤解的詩詞,接下來我們就看看都有哪些?這兩句話初讀的時候可能讓人誤解,其實它的本意是,清醒時,與明月一同分享快樂,沉醉時,月亮還是在天上,自己還是在地上。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此處的「授」和「受」,到底該怎麼解釋
    其實,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句才是精華所在,讀懂了後半句,我們也會真正理解這句話的真實含義。一、何為「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表面的意思是:男人交給女人東西,或者,女人交給男人東西,都不可以親自給,也不可以親自接。應該通過其他人轉交,或者放在桌上,讓對方拿走。
  • 「男女授受不親」的下半句是重點,至今有用,很多人都誤會了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這是封建社會約束男女行為的思想,被認為是一種禮數。但是這句話其實被很多人誤解了,它更重要的含義在後面一句話,只不過一直被人誤解了。不過後半句話其實很有意義,完整的表述是: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後半句是什麼意思呢?後半句承接上半句,因為男女授受不親是當時的封建禮數,如果小叔子和嫂子有了肢體接觸,更是為禮法所不容,潘金蓮當時想和武松發生點故事,但是武松卻嚴格遵守這個原則。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一句才是經典之處,教你如何與異性相處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一句才是經典之處,教你如何與異性相處說起我國的古代的思想文化,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唐詩、宋詞。今天的這句「男女授受不親」俗語,任何人都不陌生,真正的精華藏在了其實它的後半句,但知道的人少之又少,當兩句話聯合起來才可以真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我們國家作為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必定是名副其實的,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和文化悠久綿長。雖如今禮法逐漸演成禮儀禮貌,但華夏子孫心中,那君子之風可從未消失。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卻十人九不知,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就像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句「男女授受不親」,其實說的就是古代保守的一些禮教。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句話的大體含義。 「男女授受不親」這句俗語出自於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古代禮教規定:男女之間不能直接接觸、言談或授受物件,是對男女交往的一種限制。尤其是古代女子,名聲是極為重要的。禮教限制女子與陌生男子交往和接觸,目的就是在保全女子的名譽。
  • 「男女授受不親」,到底什麼意思?其實,這是保護「屌絲男」的詞
    「男女授受不親」,雖然出自《孟子》,其最初的意思為「男女之間不能親手傳遞東西」。擴展開來來講,是指男女之間不能有肢體接觸,不能直接交談。但在宋朝司馬光(就是那位砸缸的爺)的眼中,「男女授受不親」有著更為明確的所指:1、男女不能公用一個水井、不能共用一個浴室,更不能共用一個廁所。
  • 「春宵一刻值千金」,後半句是什麼?蘇軾又一個被誤解的名句
    「春宵一刻值千金」是蘇軾詩中的一句名句,但在流傳中卻逐漸扭曲了它的意思,人們總以為它的後半句是「芙蓉帳暖度春宵」之類,實際上人們就是這麼用的,但蘇軾的本意卻並非如此。蘇軾的那首《春宵》一詩,全句是「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