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授受不親」是一句世人皆知的俗語,儘管現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很難見到,但是在一些古裝影視劇,以及思想老派的人旁邊還是可以聽到,意思就是說男性跟女性之間,不能夠過於直接的親密,無論是贈與她人禮品還是接受他人禮品,都不能夠直接進行。
至於身體肌膚上的直接接觸,語言問題上的直接交流,那就更是不被允許的行為了,根據儒家四書五經之《禮記》中的記載「男女不雜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嫂叔不通向……」意思就是男性跟女性不能夠坐在一起,不能夠在一起洗漱,不能夠親自贈與物品,嫂嫂與弟弟之間不能夠有太多的直接交流。
這也是「男女授受不親」的源頭,但是真正明文出現還是在戰國時期的《孟子》中,當時有一個著名的雄辯家叫做淳于髡,他對《禮記》中的那一套不是很贊同,於是特意去問儒家的亞聖孟子:「男女授受不親,禮與?」意思就是說男性跟女性之間,不能夠有直接的交流,這是符合儒家禮法的嗎?
淳于髡的這個問題其實很巧妙,因為大家都知道孟子是儒家的典型人物,他不可能直接反對儒家經典上所記載的道理,於是淳于髡得到了孟子肯定的回答以後,繼續問道:「那麼現在嫂嫂打水時掉到了井裡,作為弟弟的要不要去救呢?」這個問題就顯得很有殺傷力,因為按照「男女授受不親」的原則來看那是不能夠救的。
然而孟子非常憤怒地回答說:「如果不去救,那不就是禽獸嗎(嫂溺不援,是豺狼也)」,隨後孟子極為詳細地解釋了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從而誕生了「男女授受不親」的名言,那就是「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之所以說男子與女子需要保持一定距離,那是禮法的要求。
但是人的生命肯定是比禮法更加高貴的,所以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有權宜之計,這是一位古人在古老的年代裡,在那一個普遍認為男女之間需要保持距離的情況下,對於男性與女性行為的認知,也就是確實需要保持距離但並非不可以變通,在很多情況下有些東西遠比禮法更加重要。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傳,後世的人們大多只知道「男女授受不親」這一句話,從而認為作者孟子也是一個極為拘泥於禮法的人物,但其實後半句才是他的本意,只是被誤解了上千年。
世人皆知「男女授受不親」,其實後半句才是作者本意,被誤解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