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卻十人九不知,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2020-12-05 騰訊網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和文化悠久綿長。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通過炎黃子孫的聰明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了太多的文化財產。比如現今我們一直都在朗誦的唐詩宋詞、臨摹欣賞的書法繪畫等等。這些物質文化的璀璨也使得很多外國人慕名前來我國學習,這也是華夏文明博大精深的底氣所在!

除卻這些物質文化外,其實古人的思想也是一種文化精髓。聖人孔子、莊子分別開創了儒、道兩家思想學派,受孔孟之道的深遠影響,華夏子孫更加的講究「忠孝仁智禮義信」。我們都知道中國是禮儀之邦,對於交際來講,中國人熱情、好客、大度,不拘小節,這在盛唐時期表現得尤為突出,當時周邊很多的小國家都來中國學習各種技術和文化,中國人從來沒有婉拒過。

而同時受儒道思想的薰陶,中國人的傳統意識和思想也是相當濃烈的。條條框框的禮教、男權女卑的不公思想,也誕生了出來。而對於禮教來說,古人的講究還是很多的。就像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句「男女授受不親」,其實說的就是古代保守的一些禮教。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句話的大體含義。

「男女授受不親」這句俗語出自於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古代禮教規定:男女之間不能直接接觸、言談或授受物件,是對男女交往的一種限制。尤其是古代女子,名聲是極為重要的。禮教限制女子與陌生男子交往和接觸,目的就是在保全女子的名譽。現今社會已經開放,這種保守的思想基本沒有了,小編記得小時候看同桌女生一眼,臉就羞成紅色,更別說碰手了。

其實與這句俗語相對應的還有下半句,同樣有道理,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一句便是「嫂溺援之以手」。那麼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這句俗語其實出自於《孟子》的《離婁章句上》。大體意思是說「嫂子如果落水了應該出手相救」,那兒這就與上一句的「男女授受不親」相矛盾了,那麼到底是救還是不救呢?在當時保守的時代,孟子就與人爭辯過,原句如下:

淳于髡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孟子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 之以手者,權也。」淳于髡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孟子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大意為:淳于髡問:「那麼,假如嫂嫂掉在水裡,小叔子用手去拉她嗎?」孟子說:「嫂嫂掉在水裡而不去拉,這簡直是豺狼!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這是禮的規定;嫂嫂掉在水裡,小叔子用手去拉她,這是通權達變。」淳于髡說:「現在整個天下都掉在水裡了,先生不去救援,這又是為什麼呢?」孟子說:「整個天下掉在水裡了,要用『道』去救援;嫂嫂掉在水裡,用手去拉就可以了——您難道要我用手去救援天下嗎?

孟子的這番話其實也是在說世上萬事要講究變通,畢竟事無絕對嘛。孟子說:面對落水的嫂子,小叔子如果不出手相救那就是害命,是豺狼所為。這時候人命關天,況且又是嫂子,就不要顧及授受不親了。

古人的這兩句俗語,小編個人認為說得非常有道理。上一句的「男女授受不親」,我們在日常交際之中,其實應該做到男女有別,保持好分寸。畢竟有時身體上的一些接觸會讓人覺得尷尬。

久而久之,兩個人互生情愫,如果是已婚人士,這樣未免會影響到兩個家庭的幸福,在此小田希望大家都能做到「授受不親」;下半句的「嫂溺援之以手」,是告訴我們事無絕對,在面對身處困境的女子時,必須要出手相救,總不能眼睜睜看著女子倒黴吧?

相關焦點

  • 古人說「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卻十人九不知,說得有道理嗎?
    引言古人非常重視男女之間的純潔性。這主要受到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男女之間的彼此尊重成為一種禮節,人人都要遵守。那麼古人所提倡的這種理解到底嚴格到什麼樣的程度呢?他們認為男女之間連東西都不能相互傳遞,因此流傳出一句俗語叫做:男女授受不親。
  • 古人云「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所在,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在眾多的條條框框中,「男女授受不親」就是一條。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算是一句俗語。事實上,這只是整句話的上半句,下半句少有人知。今天筆者就和大家整體說一說,看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淳于髡曰:「今天下溺矣,夫子因何不援?」孟子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 古語「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卻少有人知,道出了人情世故
    《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引言在古代,男女之間不能有過多的接觸,對於女性來說,只要與其他男子接觸,甚至這輩子就是他的人了。而且在古代,很多男女在結婚之前都不認識,結婚那天才是第一次相見。雖然現在看起來有些荒誕,但是在當時,人們很看重男女關係的純潔性,甚至有句話叫做「男女授受不親」,其實這句話還有後半句, 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一、男女授受不親古代女性一生中只能嫁給一個男人,如果這個男人去世了,她也只能默默的忍受孤獨,替男子守寡。
  • 俗語:「門前墳房後水」 後半句十人九不知啊!農民:有道理
    俗語:「門前墳房後水」 後半句十人九不知啊!農民:有道理。在廣大農村地區,流傳著一種民間文化俗語,雖然有些話簡單粗暴,但要知道「瑕不掩瑜」,它所蘊含的道理,古往今來一直實用。因為這些俗語,在隻言片語間隱藏著深意,如果加以品味,就會知道老祖宗留下的經驗,確實博大精深啊!
  • 俗語為何有「男女授受不親」之說?精華其實在下半句,卻少有人知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有何講究?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本篇為俗語之第041期)「男女授受不親」有何講究?那麼這句話就可以理解為:這男人和女人不能有肢體和言語上的親密接觸和交流,說得再直白一些就是:男女之間要有別,誰也不要輕易地去碰誰,交談也不能太親密,要低調、穩重一些。其實這句俗語源於古代的儒家思想。在過去古代,封建思想比較濃厚,尤其是女子的清白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受這種思想的約束,就出現了很多關乎男人與女人之間的禮數和約束。
  • 古人講「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我們時常會在一些電視劇裡或者小說上看到這樣的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但其實這句話還存在著後半句話,只不過,後半句話在當下,知道的人其實不多。其實「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的產生,和我國古代的社會背景有關。而古代的彩禮,有這樣的一種說法:那就是男子對女子的一種人身買斷。所謂的買斷,可以在「三從四德」的「三從」裡面找到印證:嫁過從夫。即女子應當對丈夫的主張百依百順。這種思想起源於何時已經很難考據,不過,在東漢時期,算是得到了體系化。現代所說的「女德」,有很多內容都是在東漢以後產生的,之後在歷代封建王朝中得到了強化。甚至夫權也成為封建社會的重要基石之一。
  • 「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也非常精闢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的範圍很廣,包括生活的各方面,男女之間也有許多禮儀規範,我們經常聽到的,就是「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也同樣精闢!01、男女授受不親這句俗語最早出自於《孟子·離婁上》,原文是「男女授受不親,禮也」,意思是男人和女人的交往動作不要親密,這就是禮儀。
  • 俗語:十個瘦子九個貧,下半句才是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真正的智慧是要不斷的索取知識,同時要在知識面前有一個辯證的態度,把好的知識吸收,把不好的一面丟棄」。現代人在生活中除了可以從書本中獲取一些知識之外,還可以從俗語中看到古人的智慧。就比如說:「有一句俗語叫做十個瘦子九個貧」,這句話似乎傳唱度很高,但是後半句其實更為經典,也同樣值得人們細細品味。
  • 世人皆知「男女授受不親」,其實後半句才是作者本意,被誤解千年
    「男女授受不親」是一句世人皆知的俗語,儘管現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很難見到,但是在一些古裝影視劇,以及思想老派的人旁邊還是可以聽到,意思就是說男性跟女性之間,不能夠過於直接的親密,無論是贈與她人禮品還是接受他人禮品,都不能夠直接進行。
  • 古人說「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這句話是一個意思嗎?
    引言古人對於幸福也有著自己的定義。在古代,大多數人都是農民,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人和事也比較單一,因此對於幸福也有著樸素的定義。對於尋常百姓來說,幸福就是家庭美滿,家人身體健康。甚至古人把幸福觀編纂成一句俗語: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難道腿毛和幸福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到底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 俗語:「烈女怕纏郎」這句話有道理嗎?後面一句更經典,道出人性
    針對這個情況,古人也有創作許多的故事,奉勸一些男子要勇敢追求愛情,積極尋找自己的另外一半,這樣才能夠創造出美好的婚姻生活。我們在詩經中可以看到,很多人本身並不優秀,但是憑藉著自己輕言不放棄的精神,也可以最終抱得美人歸,而這個道理也體現在了這個俗語當中。
  • 古人說:「英雄難過美人關」,下半句十人九不知,說中女性的弱點
    ——唐·曹松《己亥歲二首·其一》古人的很多俗語往往具有深意,流傳了很多年依舊對人們的為人處世有著重要作用。這些俗語也是中華文化中國的一部分,對於這些俗語,我們作為後人應該知道其中的道理,理解其中的意思,這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承。
  • 古人講「十個光頭九個富,一個不富就會孤」說的有道理嗎?
    農村中有這麼一句俗語——「十個光頭九個富,一個不富就會孤。」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上句單從字面意思看,可以解讀為:十個光頭裡面有九個人會富有。深入一點說:光頭基本上都是富有的。在古代,三、九、十二、百、千等這些表達並非實指,而是一個虛數,也就是說,這句話的」十「和」九「也並非實數,並不是某個固定的數字,而是泛指,只是將」十「與」九「放在一起,說明這個結論的廣泛性和正確性,按現在百分比來講,那就是100個光頭裡面有90%以上的人都很聰明,聰明人自然頭腦靈活,門道也多,所以有更多的機會賺錢致富。這句話究竟有沒有道理呢?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其實下半句才是重點,卻少有人知
    在這悠悠的歷史歲月裡面,我們不僅創造出了故宮,長城這些極具民族特色舉世聞名的古建築,並且還有兵馬俑、瓷器等等精美絕倫的歷史文物,所以很多的人都說:咱們中國的文化不僅是可以看見的,而且還能夠摸得著。古人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物質文化財產,而且還給我們留下了最值錢的精神文化糧食。
  • 農村俗語「眾人裡面有聖賢」,下半句質樸有理,可惜十人九不知
    文|竹林七鹹(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從農村出來的小夥伴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印象,農村老家的人也許沒有多少文化知識,但是他們總能說出一些飽含哲理的俗話俗語,甚至他們也都知道「知識改變命運」,其中有這樣一句農村俗語「眾人裡面有聖賢」,下半句質樸有理,可惜十人九不知!
  • 古人說:「朽木不可雕也」,下半句才是重點,可惜十人九不知
    古人說:「朽木不可雕也」,下半句才是重點,可惜十人九不知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有的人每天過著同樣的生活,到最後庸庸碌碌,就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而有的人卻能夠靠一張好口才在生活中混的風生水起,走向人生的巔峰,著實讓人羨慕。
  • 古人言:「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下句更為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
    古人言:「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下句更為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因果輪迴,我們作為人也逃不過既定的法則。相信大部分人都相信「報應」一說,這其中的含義就是一個人做了壞事,總有一天他會得到該有的懲罰,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因果。
  • 古人云:「食色性也」,下半句才是重點、但惜十人九不知
    古人云:「食色性也」,下半句才是重點、但惜十人九不知從古至今和「色」相關的論述非常多,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反而是好事,因為這是人的本性,我們有越多揭露本性的言論,也進一步說明我們對自身有著深刻的認識。再者,性指的也不是男女之間的房事,而是指人的天性,所以這句話連起來的意思是,喜歡美好的事物是人的天性。聽完後大家是不是有一種頓悟的感覺,沒想到這句話本來的含義如此的純潔和美好,可是卻被現代人曲解成了猥瑣的含義。不過細細想去,從人性的層面來分析,歪曲後的這層含義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 古人說「萬惡淫為首」?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祖宗的話有沒有道理
    但是淫邪並非好事,古人甚至把世界上的各種禍端的源頭歸結於淫邪,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淫邪確實有很多的壞處。一、破壞家庭在古代,青樓這樣的娛樂場所很常見,很多人因為貪念風塵,最終導致家庭關係不和諧。對於女主人來說,都不想讓丈夫在外面沾花惹草。
  • 成語「一問三不知」具體指什麼?有何典故?古人想告訴我們什麼?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別人問問題,自己並不知道,有可能會被別人嘲笑:一問三不知。其實這句成語流傳的時間比較長,成語背後還有一個典故。現如今很多人只知道用成語,卻不知道成語的真實含義,尤其是這句話一問三不知到底是指的是哪三個方面,人們並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