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所在,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2020-12-04 尋歷史真相

01

「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孟軻《孟子·離婁上》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上歷史進程中,炎黃子孫通過智慧和生活,總結出了很多生存經驗,這些經驗隨著不斷傳承,已經成了我國寶貴的文化財產,像我們平時閱讀的唐詩宋詞,農村人民口口相傳的俗語等等。

除此之外,古人的思想也是一種文化。有些人受儒家學派的影響,信奉儒家思想,有的人受道家學派的影響,信奉道家思想。不管什麼思想,都是不可替代的,給後世的影響都頗為深遠。

因為受到儒道思想的影響,人們也都不得不生活在禮教的條條框框中。在眾多的條條框框中,「男女授受不親」就是一條。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算是一句俗語。事實上,這只是整句話的上半句,下半句少有人知。今天筆者就和大家整體說一說,看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02

這句俗語出自於《孟子》:「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在古代禮教中有這樣的規定:男女收受物品物品或者是交談時,不能直接有身體接觸,這是一種禮儀。古代女子的名節非常重要,一旦壞了名聲,結局比死亡都要可怕。之所以有這樣的規定,主要就是保全女子名節,以免造成不好的影響,傳出壞的消息。

接下來咱們說說這下半句——「嫂溺援之以手」。這句話和上半句一個出處,全句是這樣:嫂溺援之以手,權也。從字面意思看,咱們可以解讀為:嫂嫂如果掉入水中,小叔子應該出手相救。在當時保守的古代,孟子曾經因為這個問題和淳于髡爭論過,原文如下:

淳于髡曰:「嫂溺,援之以手乎?」孟子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淳于髡曰:「今天下溺矣,夫子因何不援?」孟子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03

簡單翻譯一下:淳于髡問:「如果嫂嫂掉進水中,小叔子能不能用手去拉她?」孟子說:「嫂嫂溺水如果不救,這個人簡直就是豺狼。男女之間收受物品不能有身體接觸這是禮節;嫂嫂溺水,小叔子用手拉她上來這是通權達變。」淳于髡說:「現如今天下都溺水了,先生為了不救?」孟子說:「天下溺水,需要用道去救;嫂嫂溺水只需用手就可以,難道讓我用手救天下?」

其實話語之外表達的就是要變通,不能太過於死板。放到現在為止,這一整句話還是非常受用。在平時,男女相互收受東西時,就應該做到不身體接觸,這是一種基本禮節;看到嫂嫂溺水更應該救助,就算不是嫂嫂,是一個陌生人,我們也應該盡力幫助。

不得不說,有點佩服古人的智慧了,話語中總是透露著一些道理。雖然俗語給不了我們實質性的東西,但是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所以說,多了解點俗語沒有壞處。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正是這些傳統文化需要我們繼續研讀並發揚傳承下去,今天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正版《孟子》,熱愛國學的朋友們可以直接點擊下方橫條進行購買~↓↓↓

04往期精彩文章

古人云:「男娶五窮到哭,女嫁六要折壽」,老祖宗對年輕人的忠告

農村俗語:「窮算命,富燒香」,下半句少有人知,老祖宗經驗之談

俗語:「頭西腳東,睡覺遭殃;3寸長壽,4寸無憂」,平時不妨留意

俗語:「不嫖莫轉,不賭莫看」,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家訓,不妨一看

俗語:「門前墳,房後水」,這句話可能並非迷信,生活中不妨留意

05參考資料

《孟子·離婁上》、百科資料等

題/古人云「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所在,古人說得有道理嗎?文/鯨魚配圖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侵刪盜用警告/本帳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做伸手黨!

相關焦點

  • 古人說「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卻十人九不知,說得有道理嗎?
    引言古人非常重視男女之間的純潔性。這主要受到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男女之間的彼此尊重成為一種禮節,人人都要遵守。那麼古人所提倡的這種理解到底嚴格到什麼樣的程度呢?他們認為男女之間連東西都不能相互傳遞,因此流傳出一句俗語叫做:男女授受不親。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卻十人九不知,古人說得有道理嗎?
    而對於禮教來說,古人的講究還是很多的。就像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句「男女授受不親」,其實說的就是古代保守的一些禮教。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句話的大體含義。 「男女授受不親」這句俗語出自於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古代禮教規定:男女之間不能直接接觸、言談或授受物件,是對男女交往的一種限制。尤其是古代女子,名聲是極為重要的。
  • 古語「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卻少有人知,道出了人情世故
    而且在古代,很多男女在結婚之前都不認識,結婚那天才是第一次相見。雖然現在看起來有些荒誕,但是在當時,人們很看重男女關係的純潔性,甚至有句話叫做「男女授受不親」,其實這句話還有後半句, 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一、男女授受不親古代女性一生中只能嫁給一個男人,如果這個男人去世了,她也只能默默的忍受孤獨,替男子守寡。
  • 「男女授受不親」中的「受」到底有何含義,後一句才是精華所在!
    有句老話說「男女授受不親」,想必大家已經是耳熟能詳,大概的意思也很明確,就是說男女之間不能有接觸的行為。古代的禮教規定,男女言談舉止之間,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果過於親密,有違禮法,必然會受到文人墨客的口誅筆伐。
  • 世人皆知「男女授受不親」,其實後半句才是作者本意,被誤解千年
    這也是「男女授受不親」的源頭,但是真正明文出現還是在戰國時期的《孟子》中,當時有一個著名的雄辯家叫做淳于髡,他對《禮記》中的那一套不是很贊同,於是特意去問儒家的亞聖孟子:「男女授受不親,禮與?」意思就是說男性跟女性之間,不能夠有直接的交流,這是符合儒家禮法的嗎?
  • 古人說:「男女授受不親」,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但少有人知!
    「男女授受不親」這個成語,大家都很熟悉,但它的真正意思,未必誰都能說得上來。而且這句話並不是重點,它的重點、精華,都在下半句,卻少有人知。今天我們就簡單聊一下。「授」是給予;「受」是接受;「親」是親自接觸。
  • 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精髓,古人才沒有你想像的那樣迂腐
    書生則驚恐萬分,連連後退道出那句經典臺詞:「姑娘,使不得!男女授受不親!」每當看到此處,我們都會笑罵書生真是鋼鐵直男,就活該一輩子打光棍。順帶著「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也成了批判對象。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句話的內涵,首先「授」是給、給予的意思,「受」乃接、接受之意。
  • 俗語:「烈女怕纏郎」這句話有道理嗎?後面一句更經典,道出人性
    想要了解「烈女怕纏郎」這句話的含義,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叫做「烈女」,一般來說指的是一些女子性格剛烈,而且有很強的原則性,個人能力也十分突出,認定一件事情以後不會輕易改變。男子想要追求到這樣的女子,就要發揮輕言不放棄的精神,成為一個「纏郎」,只有不斷的軟磨硬泡,才有機會抱得美人歸。
  • 古人講「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我們時常會在一些電視劇裡或者小說上看到這樣的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但其實這句話還存在著後半句話,只不過,後半句話在當下,知道的人其實不多。其實「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的產生,和我國古代的社會背景有關。而古代的彩禮,有這樣的一種說法:那就是男子對女子的一種人身買斷。所謂的買斷,可以在「三從四德」的「三從」裡面找到印證:嫁過從夫。即女子應當對丈夫的主張百依百順。這種思想起源於何時已經很難考據,不過,在東漢時期,算是得到了體系化。現代所說的「女德」,有很多內容都是在東漢以後產生的,之後在歷代封建王朝中得到了強化。甚至夫權也成為封建社會的重要基石之一。
  • 「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也非常精闢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的範圍很廣,包括生活的各方面,男女之間也有許多禮儀規範,我們經常聽到的,就是「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也同樣精闢!01、男女授受不親這句俗語最早出自於《孟子·離婁上》,原文是「男女授受不親,禮也」,意思是男人和女人的交往動作不要親密,這就是禮儀。
  •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後半句才是精髓,暗藏生活大智慧
    古代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到今天還時常被人們掛在嘴邊。其實我們所了解的只是最表面的一層意思,這句話真正的精髓在其後半句。所以,整句話所表達的就是男女之間是不可以互相授受物件,以及肢體接觸的。其實說直接一點,就是限制男女交往,這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是被受到批判的。 在當今社會,這句話更多的是男女之間的一種調侃,不過也同樣是有積極意義的,男女之間的相處還是要注意分寸,尤其是對於已婚的異性,要保持最基本的禮貌禮節。
  • 古人云:「吃飯大汗,一生白幹」老祖宗這句經典俗語是什麼意思?
    ——明·袁白賓《楚江情》農村中至今還流傳著一些古人的俗語,這些俗語雖然聽起來並不複雜,基本上都是大白話,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其中的道理,雖然說是這麼說,但是知道俗語背後道理的人其實並不多。農村的俗語五花八門,這些俗語的內容也包羅萬象,大多是古人的經驗之談,比如老祖宗留下的這兩句俗語,就讓人受益終身。
  • 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更經典,你聽說過嗎?
    比如古人就曾說過「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就是對於惡人的勸誡,但是還有後半句,很多人不知道。一、舉頭三尺有神明在很多時候,並不是所有的惡人都能受到懲罰,很多惡人做了壞事之後都會掩飾自己,從而躲避懲罰。還有很多人扮演成好人,然後做壞事,甚至在眾人面前,他一直是好人的身份。
  • 俗語為何有「男女授受不親」之說?精華其實在下半句,卻少有人知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有何講究?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本篇為俗語之第041期)「男女授受不親」有何講究?那麼這句話就可以理解為:這男人和女人不能有肢體和言語上的親密接觸和交流,說得再直白一些就是:男女之間要有別,誰也不要輕易地去碰誰,交談也不能太親密,要低調、穩重一些。其實這句俗語源於古代的儒家思想。在過去古代,封建思想比較濃厚,尤其是女子的清白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受這種思想的約束,就出現了很多關乎男人與女人之間的禮數和約束。
  • 古人說「牆上加牆,家破人亡」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如今仍然適用
    我們經常有聽說「牆上加牆,家破人亡」這句俗語,其實這就是古代百姓教育自己孩子時經常說的話,雖然說現在看來屬於迷信的說法,但是窺見其中蘊含的道理,也是有著很好的警醒意義的,那麼這句俗語有什麼含義呢?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人的智慧總結吧。
  • 古人說「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在如今還適用嗎?
    俗語文化作為民間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裡面有許多古人的經驗之談,其中就有「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麼一說,那麼這句話說的對嗎?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吧。我們生活在如今的時代當中,也要以此作為警醒,去調整自己的生活態度和觀念才對。 那麼,你也是這樣覺得的嗎?
  • 古人云:「食色性也」,下半句才是重點、但惜十人九不知
    古人云:「食色性也」,下半句才是重點、但惜十人九不知從古至今和「色」相關的論述非常多,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反而是好事,因為這是人的本性,我們有越多揭露本性的言論,也進一步說明我們對自身有著深刻的認識。再者,性指的也不是男女之間的房事,而是指人的天性,所以這句話連起來的意思是,喜歡美好的事物是人的天性。聽完後大家是不是有一種頓悟的感覺,沒想到這句話本來的含義如此的純潔和美好,可是卻被現代人曲解成了猥瑣的含義。不過細細想去,從人性的層面來分析,歪曲後的這層含義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 古人說「萬惡淫為首」?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祖宗的話有沒有道理
    周幽王正是貪戀美色,所以才鬼迷心竅做出了這樣荒唐的事情。結語:其實對於現代人來說,把「美色」妖魔化也是不對的。美色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可怕,但是沉迷其中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古人的某些想法過於極端,有的甚至含有一些封建思想,所以對待古人所說的話,我們一定要理性。
  •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此處的「授」和「受」,到底該怎麼解釋
    俗話說「男女授受不親」,想必大家都知道其中的意思,就是說男人和女人的動作不要親密,也是封建禮教一貫堅持的教條。舊指男女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指儒家束縛男女的禮教。古代為什麼說男女授受不親?裡面的「授」和「受」到底是什麼意思?
  • 老祖宗常說「朋友妻不可欺」,下半句更加經典,可惜少有人知
    在我國傳統經典文化中,諺語一直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很多民俗都濃縮在這種流行文化中。特別是在古代農耕社會,經濟和生產力都不發達,很多普通人一輩子讀不起書,他們總結的智慧,都是從生活中得來的。在現代,接地氣、貼近現實、雅俗共賞的文化也最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