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李政軒:希望大家對大陸的認識更公正更全面

2020-12-07 上觀

「這一次,我看到更多的是她溫暖親情的一面。」「洪主席離開的時候給了我一個很溫暖的擁抱,問我在北京生活好不好,適不適應。」

 

當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知道他還只在讀大三的時候,就表現出長者疼愛憐惜的慈態,送給他一個「小寶貝」的暱稱。

 

他,是來自臺灣的「95後」年輕人,被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喚作「小寶貝」;

 

他,在臺灣大學政治系讀大三,來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交換學習了半年;

 

他,是臺灣的「大陸第三代」,祖籍湖北;

 

他,在交換學習的同時,還在北京創業公社臺灣專區實習;

 

他,曾在凌晨3點趕往天安門廣場等待升旗儀式……

 

他是臺灣青年李政軒,希望將自己在大陸的體驗帶回臺灣,分享給更多的青年朋友,讓大家對大陸有一個更公平、更全面的認識。

儘管有過多次的大陸經驗,但因為「大陸太大,變化發展太快」,李政軒還是非常珍惜每一個機會,特別是來大陸交換學習的半年,讓自己與大陸來一次深入的親密接觸。(中國臺灣網 何建峰 攝)

 

交換學習:因為要挖掘寶藏,每天很晚才睡覺

 

因為父親曾在廣州工作的緣故,尚在襁褓之中的李政軒就來過大陸,至今他還保存著在廣州海洋館的照片。初中的時候,他到過上海世博園。兩年前,讀大一的他來北京大學交換學習了兩個禮拜。儘管有多次的大陸體驗,但他認為,大陸太大,變化發展太快,每個地方的生活步調和給人的感覺都不一樣,只要有機會就會抓住再來一次深入的親密接觸。

 

拿在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的交換學習來說,李政軒認為,臺灣大學比較偏重西方一整套的政治學思想,但清華大學在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時,還會做更多的中西政治制度比較研究,判定哪些地方不足,哪些地方可以改進。「比較研究」和「實用價值」給了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此外,他感覺到,大陸同學更願意展示自己,而臺灣同學則會感到害羞一些。

 

李政軒說,清華大學校園給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大」,不論是校園面積、學校給學生的支持力度,還是思想碰撞的程度,都很大。交換學習的半年,李政軒總覺得時間過得太快,以至於他每天晚上都要跟室友們「臥談」到很晚才會入睡,「因為我覺得有太多的寶藏可以挖掘」。

 

他也認為,清華大學和臺灣大學共同之處是「更為宏觀的全人教育」,不急於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工作的人,而是希望學生們對自己人生多一些想像。

雖然專業是政治學,但李政軒的閱讀範圍十分廣泛。(中國臺灣網 何建峰 攝)

 

初冬,李政軒凌晨三點出發,為了能夠看到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他也是拼了!(圖片來源:李政軒個人社交網頁)

 

北京生活:觀看天安門升旗,感受愛國意識

 

在北京的半年時間,李政軒去過很多地方,「我蠻喜歡北京這座城市,不管你是平民百姓,還是多大的官員,都一樣要擠地鐵,一樣要吃來自各地的食物」。他覺得,北京是一座很有魅力的城市,融合了最現代和最古典的元素,比如中關村、創業街和故宮、長城。

 

李政軒之前以為臺北的人流量超大,但來北京後才發現「它們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看到這麼多人的時候,才會感嘆或者理解為什麼說世界各國的治理經驗未必適用於大陸,如此龐大的人流,來自五湖四海,背景各異。它的治理絕對是新的文明的開創。」

 

大一來北京大學交換學習的兩個禮拜,李政軒對北京並沒有太好的印象,「北京人好像不太禮貌,講話很大聲,他們的口氣讓人生厭」。

 

但這次不一樣,時間比較久一些,而且還有實習工作。一位老大哥跟他說,北京人講話音量大就是一種習慣,其實他們還是很禮貌的,比如在講話前會說「勞駕您」,稱呼長者為「大爺」、「大媽」。「如果我沒有了解這些文化背景的話,我可能就不會理解為什麼我少講了這些客套話就會遭遇完全不一樣的待遇。」現在,李政軒反而覺得北京散發出一種濃濃的人情味兒。

 

初冬時節,李政軒凌晨三點起床跑到天安門廣場等待升旗儀式,對此他解釋說:「我之所以想去天安門看升旗,緣於初中時候看到大陸的一些網絡小說,其中一個橋段提到當人們看到五星紅旗升起時滿腔熱血,愛國情緒爆棚。」他是來感受大陸同胞的愛國意識的。

其實,除了在北京,只要有機會,李政軒就一定會去其他地方看一看的。圖為李政軒在哈爾濱索菲亞教堂前。(圖片來源:李政軒個人社交網頁)

 

李政軒重回祖籍地武漢,與大伯、堂兄等親人相聚。(圖片來源:李政軒個人社交網頁)

 

「大陸三代」:爺爺希望死後葬回大陸老家

 

李政軒說,爺爺、外公外婆當年跟著國民黨去臺灣,自己也就有了「外省籍」的身份。「雖然臺灣在政治上還會時不時挑起省籍的紛爭,但在生活上一般不會有衝突」,他認為臺灣社會還是蠻包容的。

 

由於這樣的家族背景,李政軒對大陸的情感可能與其他臺灣年輕人不太一樣。「爺爺現在90多歲了,戀戀不忘想要回來,但他自己也知道年歲已高再難行動,所以常常因為死後能不能葬在大陸家鄉的事兒跟家人生氣。這是很讓人為之動容的!不管兩岸的政治形勢如何,爺爺對家鄉的情懷是沒有辦法磨滅的。」

 

外公的故事則更具歷史戲劇性。「外公大概剛小學畢業還沒讀初中的年紀,在田邊玩耍,就被路過的國民黨軍隊帶走當了兵」,李政軒說,外公80多歲,一生的經歷讓他對國民黨又愛又恨,如今回顧過往,對歷史會有一些更為複雜的理解,兩岸之間的政治分歧終究只是一時的,但「家」卻是永恆存在的。

 

2015年清明節和2016年的秋天,李政軒兩次回到祖籍地湖北探親,這兩次返鄉的經歷給了他很深的印象。「我最強烈的感受是,臺灣有一些人可能認為大陸比較陌生、或者說害怕,不希望特別去親近,但大陸的親戚朋友卻真的把我們當作家人,這種姓氏、血緣和親情的羈絆,是撇開了『統獨』紛爭的,是政治挑撥無法離間的。」

 

「因為大陸的親戚朋友了解到有一些臺灣同胞對大陸有一定的敵意,所以他們在跟我說話的時候都很小心、很呵護」,這讓李政軒感覺到非常慚愧!「臺灣對大陸常常抱持先入為主的惡意,但大陸卻對我們非常友善。」

 

資訊的開放讓兩岸交流日益頻繁,大陸對臺灣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但臺灣青年對大陸卻沒有那樣的認識。不過讓李政軒感到高興的是,大陸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會逐漸成為臺灣青年接觸大陸、了解大陸的誘因,「我很多朋友都在跟我聊,有哪些機會可以來大陸交流或實習,這是很好的現象,是多年來兩岸交流的成果」。

 

三十年前臺灣開放開放大陸探親,當時李政軒還沒有出生,對於未來,小小年紀的他也有自己的看法。「未來三十年,不管怎樣發展,兩岸之間的聯繫都會越來越緊密」,他說,「我在(創業公社)實習的崗位上,非常意外地發現很多來大陸尋求發展機會的臺灣青年,他們未來不僅僅是要在大陸的舞臺施展才華實現抱負,也在為大陸發展貢獻心力,同時也會因為眾多個體的努力,最終編織成一個牢不可破的兩岸之間的網絡。」

 

「我相信,三十年後兩岸當前存在的一些很淺薄的偏見或惡意的怒罵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會面臨更大的挑戰是:我們如何去共同邁向更好的明天,不僅是政治經濟的,還有文化的、環境保護的,這不僅是大陸自己的事,更是我們共同的事。」

李政軒重回祖籍地武漢的「紅色之旅」。(圖片來源:李政軒個人社交網頁)

 

李政軒在北京創業公社臺灣專區實習,擔任專區負責人特別助理。圖為李政軒為前來參訪交流的首都師範大學師生介紹情況。(中國臺灣網 何建峰 攝)

 

實習工作:滿載而歸

 

因為在一次兩岸青年交流活動中偶然認識了北京創業公社臺灣專區的負責人,李政軒得以在交換學習期間獲得了實習工作的機會。

 

「我所在的創業公社,是一個非常有規模的創業孵化器。原本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孵化器』,我跟臺灣的同學聊起在大陸一家『孵化器』實習,他們還很訝異地問我怎麼一個學政治學專業的跑去搞農業!」在臺灣,「孵化器」一般被稱作「育成中心」。

 

但是,臺灣在創新創業方面的數量級和深度,跟大陸是沒辦法做比較的。李政軒說,他所在的創業公社,不僅僅為創業者提供辦公用的桌椅板凳,還會提供住宿,更重要的是會提供資訊對接、財務扶持等服務,「這是在臺灣很想想像的一個體系,它是以創新來獲取經濟成長動力的」。

 

而且,孵化器的意義,不僅僅是在其中孵化的創業項目的一是成敗,更重要的是大陸這一整代年輕人,將會獲得很寶貴的新產業面臨的一些經驗,同時也會編織出廣泛的人脈網絡。

 

談到自己具體的工作,李政軒說,「我是我老闆的助理,我老闆是什麼事情都要負責去做的,我也就什麼事情都會碰一點。比如新北市副市長葉惠青來參訪創業公社時,那天的創業公社微信公眾號的文章就是我寫的,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寫微信公眾號呢。」「又在比如今天,剛剛接待了首都師範大學六十多人的參訪團。」「還有很多,譬如我老闆跟創業團隊、投資人對接的時候,我也在旁邊,一方面我打打下手,更重要的是從中看到不同的眼界,還有一些待人接物的技巧。」

 

最令他難忘的是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參訪創業公社,看望在北京奮鬥打拼的臺灣青年的經歷。「洪主席真是一個非常親切的人,之前她在臺灣大學的一次演講,我就坐在第一排,她外形矮小柔弱,但卻超級有爆發力,『小辣椒』的稱號絕非得來虛名。」

 

「這一次,我看到更多的是她溫暖親情的一面。」當洪秀柱主席知道李政軒還只在讀大三的時候,就表現出長者疼愛憐惜的慈態,送了他一個「小寶貝」的暱稱。「洪主席離開的時候還給了我一個很溫暖的擁抱,問我在北京生活好不好,適不適應。」

 

其實不只是李政軒,現在越來越多的臺灣年輕人來大陸尋求發展機會,有一些也確實不錯,做出了很好的成績。相對而言,臺灣並沒有這麼濃厚的創業思潮和行動,李政軒特別希望洪秀柱回到臺灣後多多散布這方面的資訊,幫助更多有志於創新創業的臺灣青年來大陸施展才華實現抱負。

 

對於半年的實習工作,李政軒拍著胸脯說:「滿載而歸!」

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中)一行參訪中關村創業公社兩岸青年創業基地,與李政軒(前排右一)等在大陸打拼的臺灣青年合影留戀。(中國臺灣網 何建峰 攝)

 

李政軒認為,希望通過他的經驗分享,更多的臺灣青年能夠對大陸形成更加公平和全面的認識。(中國臺灣網 何建峰 攝)

 

寄語:希望臺灣青年對大陸的認識更公平、更全面

 

李政軒雖然年紀不大,但他的大陸經驗相對很多臺灣青年來說還是豐富不少。他說,回到島內以後,將採取不一樣的方式向兩種不同的人群分享他的大陸經驗。

 

他認為,臺灣還是有很多年輕人對大陸持積極的看法,希望能夠在大陸找到合適發展的機會。針對這些對大陸有好感的年輕人,「我要給他們提個醒,因為大陸很大,每一個地方的情況可能都不一樣,希望他們在來大陸之前做好提升自身能力和資訊搜集整理的準備」,這樣會有更好的體驗和獲得成功的更大可能,免得到時候怨天尤人。

 

針對那些對大陸不甚了解甚至抱持一些敵意的臺灣年輕人,李政軒說,「我會毫無保留地跟他們分享我在大陸的任何經歷,會告訴他們我每一天發生的鮮活故事,試圖對他們的既有成見造成一個小小的刺激」。實際上,這些事情,李政軒現在已經在做了。通過社交網站,他向島內的朋友分享在大陸求學、生活、實習以及在一些兩岸青年交流活動特定場合的經歷。

 

「大陸大到超出一些臺灣年輕人的想像,她取得了許許多多的進步,不可諱言也有一些不足,她的建設需要漫長的時間,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包容。我只希望,臺灣的年輕人對大陸要有一個更公平、更全面的建設性認識。」

 

(本文轉載自中國臺灣網。 編輯郵箱:shguancha@sina.com)題圖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編輯:朱瓅

相關焦點

  • 臺學者:大陸吸引力增強 臺灣青年更願意認識大陸
    中新網7月11日電據臺灣《旺報》報導,日前,有臺灣大學教授注意到,大陸對臺灣青年的「物質與未來生涯發展願景」吸引力在增強。臺灣年輕人更願意給自己一個認識大陸的機會。臺灣中學生。(圖:臺灣《中國時報》/記者曹婷婷 攝)臺灣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經所教授周志傑注意到,他所在的臺南,越來越多成績優秀學生願意放棄臺灣的好大學,轉而到大陸念書。周志傑從他與學生互動的經驗發現,臺灣年輕人對大陸物質生活的正向感受越來越強,「物質跟未來生涯發展願景」的吸引力在增強。
  • 臺灣創業者在大陸:需要創業公社這樣了解年輕人的地方
    為了更好地服務臺灣青年在大陸創業,公社還專門成立了臺灣青年創業驛站。  「團隊剛來人生地不熟,如果要做辦公室的租賃、公司的註冊登記、財稅申請,對他們來說是很困難的事情,在這方面,公社為他們提供了全面的服務。除此之外,創業公社可以提供場地租賃、住宿,落地之後可以給其進一步的資源對接,告訴企業後續的產品要怎麼推動,在大陸更好的落地。」創業公社導師、銀河創投總監林宜賢向記者介紹。
  • 臺灣青年在大陸,找到價值看到希望
    來自臺南的青年鄭明嘉在開營儀式上說,2106年與在穗創業就業的臺灣青年共同成立廣州臺灣青年之家,落戶天河區眾創五號空間,積極推動臺灣青年來穗實習、就業、創業與青年交流活動,目的是讓臺灣本島青年認識大陸、了解大陸、喜歡大陸、紮根大陸。
  • 如何正確看待臺灣青年對大陸的態度
    臺灣花蓮縣縣長傅崐萁看到兩岸青年學子親密互動後感觸頗深地指出,看不出他們誰是陸生、誰是臺生,大家內心深處、骨髓裡透出中華民族的友誼,這是一種共同的「天然」DNA。然而就在兩岸青年交流如火如荼之際,島內卻爆出「洪素珠辱罵老榮民事件」,暴露了島內一些年輕人的「仇中」、「反中」情緒。兩相對比,島內年輕一代對大陸態度的分歧甚大。    當前島內青年對待大陸的態度主要呈現三種類型。
  • 臺灣青年薛皓的大陸印象:想像與現實並不一樣
    對於自己的「外省籍」身份,薛皓認為,其實現在在島內的日常生活中,所謂「本省」「外省」並沒有特別不一樣,就像他的高中同學李政軒所說,「臺灣社會還是蠻包容的,一般在生活層面不會有省籍衝突。」他也坦言,儘管像「青年公社」這樣的網絡平臺已在推動臺灣青年登陸實習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仍有很多人很難找到在大陸的實習機會,「我希望未來可以讓更多的臺灣青年來大陸實習,可以讓臺灣青年進入平時不容易進的一些大企業實習」,這既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大陸方面的關懷照顧,也可以讓他們切身體驗到大陸經濟社會和綜合實力的突飛猛進。
  • 讓臺灣青年了解真實的大陸
    這家在臺灣青年中頗有名氣的創業基地自四年前設立以來,已累計孵化了上百家企業,範姜鋒也成為福建省首批臺籍「福建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去年,範姜鋒開始運營新媒體業務,「希望讓更多臺灣網友看到真實的大陸。」他說。五六個人的團隊,以臉書等平臺為載體,運作十多個自媒體帳號,不到一年時間,他們已累積了將近10萬的臺灣粉絲。
  • 薪水更優福利好臺灣青年「登陸」找未來圖
    臺灣創業青年曾翊展在廈門「寶島夢工廠」內展示「青春板書」。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大陸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臺灣同胞來大陸發展事業提供了巨大市場和無窮潛力。」在近日國臺辦舉行的記者會上,當記者問及「臺灣一項調查顯示,受訪20至29歲年輕人中超過半數想到大陸來發展」時,發言人馬曉光回應,臺灣年輕人願意到大陸來發展,一點也不奇怪。這說明,海峽兩岸同胞是真正的命運共同體。那麼,從臺灣青年的視角看,是什麼樣的因素使他們願意遠離家鄉,來到大陸打拼?記者採訪了幾位在大陸工作的臺灣青年,傾聽他們的心裡話。
  • 民主黨派成員為臺灣青年融入祖國大陸建言
    對此,多位長期關注和從事對臺工作的民主黨派成員就臺灣青年如何融入祖國大陸,與大陸強念共擔民族復興使命,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支招建言。幫臺灣青年認識真實大陸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臺灣居民來大陸573萬人次,比2015年增加30萬人次,同比增長4.2%。其特點之一是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和學生來大陸交流、實習,尋找發展機會。
  • 臺灣跟大陸誰更先進?臺灣終於有人說實話了
    林文定在海南的農場此外,他還說到:這麼多年往返瓊臺兩地,讓他有很大感觸——大陸進步很快,也認真地想了解臺灣,但臺灣對大陸卻缺乏認識。許多來大陸交流、工作的臺灣學生來到大陸,選擇的場所大都是新興的網際網路企業。他們發覺,相比較於臺灣企業死氣沉沉、還常年不漲工資,大陸的機會實在太多了!工作機會多,而且創業氛圍活躍,在這裡不壓抑年輕人的發展,更能讓人看到奮鬥的希望。
  • 臺灣青年:大陸電競產業待遇好,大家都想來大陸發展
    今天,來自寶島臺灣的熱血青年駕臨鷺島,2019首屆福建省(漳州)海峽兩岸電子競技大賽(以下簡稱「兩岸電競大賽」)正式拉開序幕。正修科技大學一行抵達廈門由海峽導報社、臺灣聯合報系共同承辦,廈門建發星匯電競協辦的兩岸電競大賽,吸引了閩臺兩地數十名大學生電競高手報名參賽。
  • 遇見不一樣的「你」 臺灣青年暑假大陸行嗨翻天
    「在大陸實習臺灣青年最嚮往的行業是什麼?」「大陸暑期體驗帶給臺灣青年怎樣的感覺?」……這個夏天兩岸青年交流的「熱度」被點燃,它飽含著四川特有的「辣」、福建地域的「緣」、陝西祖地的「根」、湖南品牌的「視」、貴州文化的「彩」、北京都市的「韻」,兩岸青年相聚在大陸各個省市,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成為彼此最珍貴的記憶。
  • 臺灣青年扎堆「闖大陸」 大陸年輕人怎麼看?
    對於如今臺灣青年這種扎堆「闖大陸」的行為,大陸年輕人有什麼看法呢?本熊和一些大陸年輕人交流之後,整理歸納了一下他們的觀點。一、鴨梨山大本來大陸年輕人的就業壓力就很大,每年那麼多畢業生,找工作那麼困難,臺灣年輕人也加入這個求職大軍,給就業增加難度,真的壓力太大了!
  • 臺灣青年看大陸:「我來對地方了!」
    臺灣青年翁安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中國臺灣網訊 (記者 陳文韜)外公是北京人、母親在臺灣商務文教交流協會做兩岸交流的相關工作,來自臺灣臺中市的大三學生翁安石與大陸註定有著密不可分的緣分。今年3月份,就讀於臺灣東海大學生命科學專業的翁安石以一名交換生的身份來到了東北林業大學,體驗大陸北方的校園生活。 從一開始的不習慣到慢慢適應,回想起這段3個月的經歷,翁安石直言「來對地方了」。交換第一天在班上自我介紹時的場景,翁安石直到現在還記憶猶新。「當時我想讓大家記住我,我就說『我還蠻喜歡喝酒的,希望和各位學習』。」
  • 臺灣青年蘇州直播帶貨:讓大家知道大陸的精彩
    中新網蘇州8月13日電 (記者 鍾升)「接下來我們要介紹的產品是牛軋糖,我們臺灣也叫牛ga糖。這款牛軋糖奶香特別濃鬱,有些復古的味道,能夠品嘗到當年父母吃的味道……」13日,在江蘇蘇州的一家蛋糕店裡,參加2020蘇臺大學生暑假傳媒研習營的臺灣青年張允鴻和戴安,正對著手機屏幕賣力地推薦各色臺式糕點。對於這些臺青們來說,在大陸直播帶貨是一次異常新鮮的體驗。直播開始前,兩人緊張地做著準備。
  • 大陸為臺灣青年創業提供無限發展空間
    為了增加臺灣青年來大陸創業提供無限發展空間,中共中央出臺了一系列鼓勵臺灣青年到大陸創業的優惠政策;而與臺灣相連的福建省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如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福建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八屆兩岸青年聯歡節暨2013年海峽青年節,8月2日起在福建福州拉開帷幕。來自海峽兩岸的2000多名青少年齊聚福州,共享盛會。讓人感到高興的是,這次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 「認識大陸,探索臺灣未來」——記一場新書發表會
    「認識大陸,探索臺灣未來」——記一場新書發表會 2020-11-05 21:31:52 ,探索臺灣未來」——記一場新書發表會  新華社臺北11月5日電(記者吳濟海、傅雙琪)「有什麼理由,要因政治算計,把臺灣青年隔絕於外?
  • 「北漂」的臺灣少數民族青年,如何在大陸找到國家認同
    作為一個「北漂」臺灣青年,多年的大陸生活讓他有了更清晰的國家認同感。「找到了回家的感覺。」楊品驊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到北京才發現大陸對少數民族文化很包容,沒有邊緣化,而且是平等的。
  • 臺灣統派青年:大陸應更多展示文化和制度的優越性
    中國青年網北京2月20日電(記者 開可)近日,一檔臺灣政論節目中有關「你看到我們跟大陸的對比,你不會害怕嗎?」的討論,刷屏網絡。   對於這段節目,臺灣統派青年張瑋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大陸的進步不僅是大陸人的光榮,也是臺灣人的光榮。
  • 「走到一起來,夢想更精彩」——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活動啟動
    新華社廣州12月4日電(記者洪澤華)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活動總開營儀式4日在廣州舉行。本屆活動共開設9條特色精品線路,旨在鼓勵兩岸青年共同探尋嶺南文化,促進粵臺融合發展。活動以「走到一起來,夢想更精彩」為主題,開設以廣東世界遺產、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客家文化與生態農業、海上絲綢之路、潮汕文化等為主題的精品線路,通過參訪交流、座談聯誼、拓展體驗等方式,加深兩岸青年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體驗,增進民族認同和同胞親情。本屆活動吸引了來自兩岸多個院校、青年社團的1000名青年參與。
  • 臺灣青年在大陸築夢「鄉愁」
    在8日舉辦的「兩岸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論壇活動」上,來自臺灣的建築規劃師張欣頤說。作為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本次活動以「青春築夢 不負韶華——兩岸青年建築師攜手鄉建鄉創,助推鄉村振興」為主題,來自兩岸的青年企業家、建築設計師與福建多個部門代表齊聚廈門,共同解讀惠臺政策、分享經驗,共話閩臺深化鄉建鄉創交流合作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