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評歷史。
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我應該做什麼?這三個問題是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來的,每個人都給出了不同的答案,那麼,猶太人是否也對此做出了解答呢?
先從第一個問題說起,我是誰?如果從文字記載來推算,猶太人問自己這個問題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在東歐,猶太人似乎是俄國人,這裡曾經是猶太人在歐洲數量最多的地方,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得到過承認,也就是說,他們沒有公民權,在西歐,猶太人似乎是德國人,這裡是西歐猶太人數量最多的地方,但是,經歷過二戰的大屠殺後,還倖存的,選擇依然留在德國居住的猶太人,已經無法確定自己是不是德國人了,因為一個人的祖國不會因為他是猶太人就把他關進集中營。
在匈牙利,猶太人以盛產諾貝爾獎獲得者著稱,然而這跟匈牙利沒什麼關係,因為匈牙利曾經在二戰時期是德國組建的國際反猶聯盟成員,而且他們的教育體系跟培養諾貝爾獎得主沒什麼必然聯繫。
1948年以後,猶太人似乎可以稱自己為以色列人?這只能說服一部分猶太人,還有相當大一部分對此持反對態度,因為猶太教的虔誠信徒認為,建立以色列國應該在上帝派來的救世主彌賽亞的領導下實施,而不是不信神的猶太復國主義者,沒有經歷過大屠殺的猶太人甚至會抱怨猶太復國主義者惹事生非,結果反倒讓日子更難過,讓阿拉伯鄰居與自己反目成仇,第一次中東戰爭中,這些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向圍困城市的阿拉伯軍隊舉手投降,就像幾千年前,只因為缺乏食物和飲水就指責救猶太人脫離苦海的摩西一樣。
哪怕在歐洲的猶太人中也有一部分人認為,之所以會發現那麼多的悲劇,是因為猶太人拒絕融入當地環境,如果有必要,應該放棄猶太教,放棄猶太文化,放棄所有跟猶太歷史有關的東西,讓自己徹底變成當地人,這樣就不會再有歧視,不會再有仇恨,到了那時候,猶太人在被問及「我是誰」時,可以平靜地回答「我是X國人」,然而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猶太人都不敢在找工作時,直接表明自己是猶太人。
「我是誰」可以被解讀為自我認知,如果連這個問題都沒辦法回答,那就很難再回答第二個問題——我能做什麼?
出人意料的是,猶太人成功地解答了這個問題,猶太智慧之書《塔木德》在很久以前就給出了答案——「如果我們不為自己,那誰為我們?如果我們僅僅為了自己,我們成了什麼?我們到現在還不明白,何時明白?」
儘管還迷茫地不知自己是誰,但猶太人已經在歷經磨難後明白了自己能做什麼:如果你想成為一個自私的人,任性的人,把一個人的惡發揮到極致,你不僅不會成功,還會遭到敵視和更大的傷害,為了生存,你必須做一個理性的人,學會控制自己,這跟道德無關,是關係到你是否能看到明天太陽的生死考驗。
我該做什麼?關於這個問題,一千個人能有一千種答案,但猶太人只總結出三條:第一,做了事情就別後悔,第二,如果有人告訴你一件事,你覺得不可能,那就別信,這樣你就永遠不會上當受騙,第三,做任何一件事就好像爬樹,如果你認為自己爬不上去,那就別費力往上爬。
這個答案聽起來與中國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相牴觸,甚至讓人覺得猶太人在這種人生大問題上回答的如此消極和不求上進,配不上世界最具智慧的民族的稱號,但其實這不難理解。
首先,猶太人的生存環境長期處於很惡劣的狀態,這讓他們往往需要抓住一切可以擺脫困境的機會,哪怕那機會風險很大,這時,後悔就是一種很多餘的情緒,它不能有所幫助,只會浪費時間和精力。
其次,全世界所有的騙術究其本質,都是在用各種辦法把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說成是可能的,那麼,你只需要把所有你認為不可能的事都當成騙術,你自然就不會上當,當然,這樣也會使你錯失一些機會,但更多時候,你會因此受益。
最後,爬過樹的人都知道,當你覺得不可能的時候,不要輕易做嘗試,爬樹不是心靈雞湯,一旦氣力不繼,是會摔死人的,所以,在爬之前,你要對自己的能力和現實情況有一個足夠理性的判斷,如果能把這一條做得足夠好,甚至可以打破第二條的禁令,從中漁利,歷史上不止一個猶太人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雖然是風險很大的偏門生意,回報卻十分誘人。
總的來說,猶太人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都沒有給出具體的職業規劃,有的回答甚至並不完美,但它的確指明了方向,而且經受住了歲月的考驗,直到今天仍然很具實用性,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