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何能「賺走世界三分之一白銀」?《三言二拍》裡的「發財奇事...

2020-12-08 上遊新聞

明代短篇小說集《三言二拍》裡,一樁常叫當代「創業者」們倍感勵志的「財富故事」,就是凌濛初的《轉運漢巧遇洞庭紅,波斯胡指破黿龍殼》。

這個故事,講了明朝成化年間,蘇州一個叫文若虛的「倒黴蛋」。這位坐吃山空的破落子弟,多年來幹啥啥不行,人送綽號「倒運漢」。後來賠得心灰意懶了,乾脆跟著幾個海商一道搭船出海,原本只是想「看看海外風光」,卻不料誤打誤撞,在在外洋一座島上撿了個大龜殼,誰知這麼個看上去不值錢的龜殼,卻是價值連城的海外奇寶,轉頭賣給了福建一位專收奇寶的「波斯胡」,一口氣賣了五萬兩白銀,就此一夜暴富。

但比起這無比玄幻的故事結局來,小說裡「文若虛撿龜殼」前的一段情節,才更值得看官們玩味:當他乘的船在「吉零國」停泊時,船上的商旅們都跑去做生意了。唯獨窮得叮噹的文若虛留在船上,身邊只有他花一兩銀子買的「百斤紅橘」。他怕橘子壞了,就拿出來曬,擺在甲板上紅彤彤的,結果岸上過往行人以為他在擺攤,紛紛上來圍觀。他們沒見過橘子,一嘗又挺好吃,不一會兒就搶光了。就這麼一兜在中國本土普普通通的橘子,一下子賣了五百兩銀子,獲利幾百倍。

如此一幕,叫隨行的好友們都連呼不可思議:「造化!造化!我們同來,到是你沒本錢的先得了手也!」

和後面「撿龜殼賣五萬兩白銀」的神奇一幕比起來。前面這「賣橘子賺五百兩」的情節,或許才更有「接地氣」的道理:想要擺攤發財,「帶對貨」才更重要。

那麼,這樁「文若虛轉運」的故事,放在明代真實的歷史上,究竟靠譜嗎?故事的作者凌濛初,就生活在明代萬曆至崇禎年間,這恰是明代海外貿易最為火熱,沿海商民掀起「出洋熱」的時代。他筆下這個發生在「明朝成化年間」的故事,卻正是晚明的真實寫照。

其實,早在明朝「海禁」森嚴的明朝成化年間時,東南沿海就「有乘巨艦貿易海外者」。16世紀下半葉「隆慶開關」後,明王朝「準販東西二洋」。出海商船由海防官發給證明,只要按照律法繳納一定的關稅,便可自由往來貿易。

「出洋」這事兒,也一度成了沿海的「時尚」。以西班牙的史料記載,僅僅是馬尼拉一地,萬曆初年時到訪的中國船舶,每年不過二十來艘,到萬曆二十五年時,就漲到每年一百二十七艘。可想而知,有多少人像文若虛一樣,滿懷著對資本與財富的嚮往,踏上出海之路。

那麼問題來了,對於這些「文若虛」們來說,出國「擺攤」,賣什麼東西最賺錢呢?

當時在國際市場上最享有盛譽的商品是中國著名的江南絲綢,上文提到的「二拍」這則故事中寫道「那久慣漂洋的帶去多是綾羅緞匹」,說明絲綢廣受歡迎。1636年一艘開往馬尼拉的中國商船,登記載運的絲織品可多達1000餘箱,利潤可達十倍之高。瓷器是另一大出口商品,由於適合船運,於海路十分暢銷,受歡迎程度僅次於絲綢。

不過這類「寶貨」,價格都是不菲,運輸途中的儲存保管,那更是一大筆不小的成本。這一類大買賣,也多是那些「富商」「豪商」們才消費得起。倘若「穿越」到明朝,成了「文若虛」這般的「倒運漢」,手裡頭沒多少錢當本錢,置辦不起昂貴的絲綢瓷器,甚至只能去「擺個小攤」。那究竟還有沒有發財機會呢?難道真像「文若虛」一樣賣橘子?

當然不是,作為小本經營的明朝擺攤者來說,想帶「便宜且利潤高」的好貨出國?首先一種很重要的貨物,就是棉布。

棉花本來不是中國原產,明朝以前更是價格高昂。一直到宋元年間時,中國本土的棉花種植量依然有限。唐宋年間被稱為「白疊布」「木棉裘」的棉布,那是公認有錢人才穿得起的奢侈品。直到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採取「粗暴」手段推廣種棉,全國凡是有五畝以上土地的自耕農,必須種半畝棉花,種的好還免租免稅。中國的本土棉花產量,才從此「井噴」般發展。以15世紀明朝大學士邱浚的感慨,此時在明朝,棉花已是「地無南北皆宜之」,幾乎隨處可見。

又由於元代時,江南有個叫黃道婆的人改進了紡織術,一時之間,中國棉紡技術突飛猛進,更隨著棉花的普遍種植,一代代技術升級。到了明朝中後期,僅松江府一地,每年的棉布產量就在2000萬匹以上。棉布,這個宋元年間標誌「有錢人」身份的奢侈品,明朝時卻「人無貧富皆賴之」。成了老百姓家的日常消費品。「帶棉布」出國?收購價真心不貴。

如此景象,也叫好些「弄潮兒」看到了商機,中國的棉布出口,也隨著「隆慶開關」後海外貿易的繁榮,迅速火熱起來,優質的中國棉布,源源不斷輸往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國。

明朝中後期時,中國每年僅向菲律賓一地,就出口棉布一萬多匹,甚至精明的中國商人,還開發出了新「運營模式」——從菲律賓收購棉花,運回本土加工生產,再回菲律賓擺攤賣給當地老百姓。這一來一往,血賺,還很受當地人歡迎。棉布成為中國貨在菲律賓銷路最大的商品。

而比起這暢銷的棉布來,另一件「不貴」的寶貨,明代時同樣有著無限的「國際貿易商機」——書籍。

明代城市經濟火熱,圖書業也空前火爆。特別是通俗小說,在明朝「圖書市場」上如雨後春筍。各大城市書坊林立,甚至還有專門販運圖書的商幫,江南地區的河道裡,隨處可見「書船」。而且由於印刷與造紙的進步,圖書的成本也不斷降低,普通的一本圖書,便宜的也就賣一錢銀子。比如《三言二拍》裡的文若虛,如果沒嘴饞買橘子,憑他手裡的一兩銀子本錢,也能帶個十來本圖書出去。

但帶到外國,大明朝的圖書,可就不是這個錢了。

在東亞以中國為中心的文化圈內,對漢語書籍的需求量相當之大。自隋唐以來,日本、朝鮮來華學者、商人的目的之一就是求取書籍,明代商業興起,寧波港甚至有專門面向日本市場的書商和書肆,到現在有一些古籍在中國本土失傳,反而在日本發現,就得益於當時對日本的書籍貿易。

在越南,中國書籍也是暢銷貨,繁榮程度不亞於日本。有記載說「土人嗜書,每重貲以購焉」,當地老百姓喜歡看書,還捨得花大價錢買書。一些華僑是中國書籍的重要讀者群體。試想,如果我們生活在明代,去東南亞擺地攤,帶些當地人感興趣的好書,也能賣個好價錢。

當然,如果遇上喜歡收藏的洋買家,也可以囤積居奇,賣點孤本善本,運氣好的話,遇到圖書館收藏,不愁銷量。1604年,牛津大學博德林圖書館便開始收藏中國書籍,捐贈人坎特伯雷大主教和牛津大學校長還可以發展為潛在買家。

棉紡織業的發展,代表了手工業的進步,書籍的暢銷,證明了中國文化的力量,技術發展和文化競爭力,給明朝人出國「擺攤」提供了大量商機。於是明朝的最後半個多世紀,也成了各個階層的中國商人,風光在「國際市場」賺錢的時代。17世紀上半葉,單是每年造訪菲律賓的明朝船隻,就賺走至少100萬比索的白銀。《白銀資本》作者弗蘭克甚至認為,16世紀至17世紀中葉(明末),「中國佔有了世界白銀產量的四分之至三分之一」。火熱的貿易背後,有多少值得深思的發展真理。

參考資料:

春霞《試論明代圖書刊刻發行銷售情況》

劉軍《明代海上貿易的出口商品》

王守稼《明代海外貿易政策研究》

卞洪登《絲綢之路考》

杜車別《明冤》

謝彥卯《明代圖書市場初探》

王信《明清外貿順差、白銀流入及對經濟的影響》

樊樹志《晚明大變局》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明朝為何能「賺走世界三分之一白銀」?
    就這麼一兜在中國本土普普通通的橘子,一下子賣了五百兩銀子,獲利幾百倍。如此一幕,叫隨行的好友們都連呼不可思議:「造化!造化!我們同來,到是你沒本錢的先得了手也!」和後面「撿龜殼賣五萬兩白銀」的神奇一幕比起來。前面這「賣橘子賺五百兩」的情節,或許才更有「接地氣」的道理:想要擺攤發財,「帶對貨」才更重要。
  • 明朝毫無存在感的皇帝,在位僅6年,卻賺走了世界三分之一白銀
    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朱元璋、萬曆、崇禎等人,但是明朝也有一個默默無聞的皇帝,在位僅6年,卻賺走了世界三分之一白銀,一看就是個經商的小能手。那麼,他到底是誰呢?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在朱載垕繼位後的6年內,他卻做了一件大事,這件事的影響還非常大 ,甚至改變了中國和世界。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明朝毫無存在感的皇帝,在位僅6年,卻賺走了世界三分之一白銀
    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朱元璋、萬曆、崇禎等人,但是明朝也有一個默默無聞的皇帝,在位僅6年,卻賺走了世界三分之一白銀,一看就是個經商的小能手。那麼,他到底是誰呢?他就是在明朝歷史上毫無存在感的明穆宗朱載坖(又稱朱載垕)。朱載坖出生於嘉靖十六年,雖然身為明世宗的第三個兒子,但由於他的母親杜康妃長得不怎麼漂亮,並不受寵,所以他從小也並沒有得到太多父皇的寵愛。
  • 明朝存在感最弱的皇帝,在位6年,卻讓明朝賺走世界三分之一白銀
    說起明朝皇帝,大夥最先想起誰?是殺伐果決的朱元璋?清君側的朱棣,或者是享樂貪玩的明武宗?明朝皇帝最大特色在於,缺點很明顯,但是再差也不至於一無是處,總能挑出一些好的地方來。然而有一個人,可以說是明朝存在感最弱的皇帝,在位短短6年,然而卻賺走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此人就是朱厚熜的第三個兒子,明穆宗朱載坖。
  • 明朝重農抑商,為何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流入中國?
    15世紀的英國進行了圈地運動完成了資本家的第一輪資本積累,大航海時代促進了資本的積累與流動過程,尤其是美洲的發現使得全世界的經濟活躍了起來,因為美洲是最大的產銀地而當時的全球基本上以銀本位為主,這就像是經濟危機中大量印發紙幣一樣,它雖然會導致貨幣貶值但確實有刺激經濟的作用,這些產銀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中國,大約佔三分之一。
  • 跟我來看看《三言二拍》裡的發財之道。
    《三言二拍》是明朝末年超級流行的一本通俗流行小說。裡面有很多故事我們都很熟悉,比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賣油郎獨佔花魁》,等等。但小編今天只想講講它裡面跟財富有關的小故事,希望能讓大家得到一些啟示。首先,《三言二拍》裡的發財之道有四條:一,煉丹,點金術二,步入社會上層三,掘得巨金四,經商所得作者對第一條持反對態度,還專門寫了一個故事來反駁。
  • 明朝最苦命的皇帝,卻讓中國賺走了世界三分之一的財富
    他在位的時期,是後世公認的明朝「隆萬中興」的開始。 但他本人,卻是一個挨罵非常多的皇帝,罵的內容主要有兩個,一是說他懶,比如御史鄭履淳就曾寫奏摺批他,質問說皇上在位三年,曾經召見過大臣嗎?曾經親自主持籌划過國家大事嗎?您對奏章的批覆,是您自己寫的嗎?
  • 明朝毫無存在感的皇帝為何能賺到世界一半的白銀?放手讓大臣去做
    朱載坖的親生母親是杜康妃,並不是嘉靖的寵妃,也因此朱載坖在宮裡沒有什麼存在感,更沒有多少地位,就連嘉靖對朱載坖的態度也非常不好。按理說這樣的情況,太子應當由三兒子來當,但是嘉靖非常不喜歡朱載坖,也一直沒有提立太子的事情。其實嘉靖非常希望四兒子景王朱載圳來繼承皇位,因此朝廷之中出現了擁立朱載坖的和擁立朱載圳的兩派,而內閣的嚴嵩也非常支持朱載圳。
  • 明朝存在感最弱的皇帝,在位僅6年,卻拿走了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銀
    但是明穆宗朱載坖(又作朱載垕)的存在感與其他明朝皇帝相比,也太弱了。而他的在位時間也短,只有六年。大概是由於這位皇帝實在太低調了,連《明史》都把他的名字搞錯了——記載為朱載垕,但其實朱載垕另有其人。《明實錄》裡曾記載,「上命皇第三子名載坖,第四子名載圳」。
  • 明朝最沒存在感的皇帝,在位僅6年,卻賺回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銀
    important}提到明朝,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硬氣,特別是那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讓許多人對明朝產生了一種由衷的敬佩。再加上太祖朱元璋得國之正,所以推崇明朝的後人也有不少。但提到明朝的皇帝,卻讓人多少有些一言難盡,幾乎各有各的特點。最奇葩的莫過於沉迷修仙的嘉靖和痴迷木匠的天啟,除此之外還有給自己封將軍的正德、在位一個月嗑藥把自己嗑沒的泰昌。
  • 明朝最沒存在感的皇帝,在位僅6年,卻賺回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銀
    提到明朝,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硬氣,特別是那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讓許多人對明朝產生了一種由衷的敬佩。再加上太祖朱元璋得國之正,所以推崇明朝的後人也有不少。但提到明朝的皇帝,卻讓人多少有些一言難盡,幾乎各有各的特點。
  • 古代大俠吃完飯不算帳,放下一塊銀子就走,真的?
    首先,倘若這類場景,放生在明朝中葉(16世紀)之前的中國古代世界裡,可以說嚴重不靠譜。倒不是「大俠」們沒錢,而是在明朝中葉以前,「用銀當錢」這事兒,屬於嚴重不合法。就算大俠「敢放」,店家也未必敢收。有多不合法?中國人使用白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甘肅玉門火燒溝墓地出土的銀鼻環,公認中國境內最早的銀製品。
  • 放塊銀子就走?
    首先,倘若這類場景,放生在明朝中葉(16世紀)之前的中國古代世界裡,可以說嚴重不靠譜。倒不是「大俠」們沒錢,而是在明朝中葉以前,「用銀當錢」這事兒,屬於嚴重不合法。就算大俠「敢放」,店家也未必敢收。有多不合法?中國人使用白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
  • 古代大俠吃完飯不算帳,放下一塊銀子就走,是真的嗎?
    首先,倘若這類場景,放生在明朝中葉(16世紀)之前的中國古代世界裡,可以說嚴重不靠譜。倒不是「大俠」們沒錢,而是在明朝中葉以前,「用銀當錢」這事兒,屬於嚴重不合法。就算大俠「敢放」,店家也未必敢收。有多不合法?中國人使用白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甘肅玉門火燒溝墓地出土的銀鼻環,公認中國境內最早的銀製品。
  • 明朝最低調的皇帝,只在位六年,卻把世界上一半的白銀賺回來了
    明朝最低調的皇帝,只在位六年,卻把世界上一半的白銀賺回來了曾經在《明朝的那些事兒》裡讀過明朝的歷史,明朝一共存在了300年的時間,期間共有20位皇帝,與別的朝代的皇帝不同,明朝的皇帝撇開後宮中的種種事情來看,在政治上最沒有作為的皇帝也沒有讓國家陷入動亂的境地
  • 為何說明朝時亞洲是世界的貿易中心?是東方人創造了第一個全球化
    而不是發生在文化、科技、歷史都遙遙領先世界上千年的東方?為何很多西方人和我們自己人都認為是我們搭了西方的便車才進入的現代化文明?但今天作者為什麼要說第一個全球化,第一個世界貿易中心是在亞洲,是在明朝時期,而非西方呢?而在此中間,白銀又起到了什麼作用?
  • 從瘋狂吃進全世界的白銀,到死於「白銀中毒」,明朝經歷了什麼?
    「倭寇之亂」為何集中在嘉靖朝?原來,在嘉靖元年(1522年),朝廷下令關閉廣東、福建與浙江等所有對外通商門戶的市舶司。大明把對外貿易的「大門」關上了,然而明廷不知道的是,這個世界已進入大航海時代,繁盛的海上貿易是大勢所趨,已經無法停止。 大明禁海,一下子砸了沿海許多人的飯碗,如漁業、手工業、造船業、從事貿易者等等,他們為了生計、為了謀利,只好走入地下貿易。
  • 明朝最低調的皇帝,在位僅六年,卻把全世界一半的白銀都賺回來了
    在繼位不久後,朱載坖就開始施行新政,歷史上稱為「隆慶新政」,這個新政不僅有「減稅減賦」,「革弊施新」等一些常規操作,還有一系列的對外貿易規定。在張居正和高拱的建議下,朱載坖先是跟蒙古議和,與蒙古首領俺答汗達成和平協議,從而穩定住北方局勢,歷史上稱為隆慶和議。這場合議不僅讓明朝沒有了後顧之憂,而且還開闢了十一個邊境貿易場所,允許蒙古人和明朝有貿易來往。
  • 名家解讀《三言二拍》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悲而不慘」
    到了明代中後期,這一領域突然活躍起來。凌濛初在《初刻拍案驚奇》中談到這些白話短篇小說,用了「無翼飛,不脛走」「而且紙為之貴」的話來形容,足見繁榮。這一是因為城市經濟的繁榮,市民階層的人數和實力大大增長,帶動了對白話短篇小說的需求;二是明代出版印刷業也遠較宋元時期發達。那時,寫通俗小說是為正統文人所不齒或至少不屑的,非但不能帶來名譽,相反卻是一件很丟臉的事。
  • 明朝10年花光6千萬兩白銀軍費,為何明朝士兵仍舊破衣爛衫吃不飽
    《明季北略》記載,僅僅熊廷弼經略遼東的一年多時間裡,「募兵計十三萬」,餉銀「二百三十一萬餘兩」,軍糧「米豆用一百餘萬石」,還有「各色軍器,除疏請內庫諮取各邊不計外,打造過大炮重二百斤已上者以數百計,百斤六八十斤者以數百計,百子炮以千計,三眼統鳥統以七千餘計,其餘盔甲、胸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