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2月14日電 題:秦巴山區,「歸雁們」做起外貿生意 新華社記者 張斌
沿海地區一度是外貿型企業落戶的首選。而記者近期在陝西採訪發現,隨著政策紅利不斷釋放,越來越多外貿型企業正在秦巴山區「安家」。
「月薪4000元,每天工作8個小時,周末雙休,離家挺近。」45歲的徐勳俠正在機器前趕製服裝樣品。曾在福建泉州等地務工的她,如今回到家鄉陝西省安康市白河縣,在一家名為益成服飾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工作,對自己的「歸雁生活」,她頗為滿意。
白河縣位於秦巴山區深處,這家公司包括管理人員在內,大多是當地召回的「歸雁」。
益成公司負責行政工作的陳學梅說,公司2019年正式開業,主營外貿服裝,當年產值1800萬元,今年儘管有疫情影響,產值也達到了2000萬元。「我們還在鄉鎮設立了兩個小廠,招聘了二三十名老鄉。」她說,公司員工平均工資達到2500元。
從「遠走高飛」到「落腳家鄉」,最吸引「歸雁們」的當屬一系列暖心政策。「當地招工比較方便,生產成本低,而且還有各類獎補政策,比如今年水電補貼就有10萬元。」陳學梅說,「這些錢我們用來培訓新員工、發放獎金,節省支出,也讓員工得到實惠。」
白河縣委書記陳暉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白河縣圍繞招商引資不斷出臺各種優惠政策,覆蓋項目、場地、人才等多方面,產業類型不斷豐富。尤其是今年疫情期間,全縣實行「一個重點項目、一名縣級領導牽頭、一個部門負責、一套班子服務、一個方案落實」的工作機制,幫助企業解決難題,不斷加快經濟復甦步伐,目前多項經濟指標增速都由負轉正。
位於白河縣的陝西聚創燈飾有限公司同樣是一家外貿型企業,主要製作加工彩燈等文創產品。「我們剛做完一批價值500萬元的訂單,現在手上還有1000萬元的訂單正在趕工。」公司負責人胡濱說,「這些貨物會統一發到沿海港口,然後運往國外。」目前,聚創燈飾採用「社區工廠+家庭工坊」的模式,已在當地鎮街孵化公司6家。
「在山區發展,除了實打實的低成本,還有一對一的貼心服務。」胡濱說,「我一直想直接做出口業務,但手續比較複雜,得知我的想法後,招商局的幹部找到我,準備帶我去辦。」
記者採訪發現,不僅在白河縣,秦巴山區裡外貿型企業正越聚越多。今年12月8日,首列「安西歐」中歐班列就從位於秦巴山區的安康市順利首發,班列滿載43個貨櫃、700餘噸貨物,一路駛向歐洲。
胡濱相信,不久後,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自己公司的彩燈也將坐上中歐班列,直接開啟「跨國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