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外貿形勢下,以更積極的姿態擁抱網際網路似乎已成為很多外貿企業的共識。記者在長三角採訪,不止一次聽見外貿企業提出,要把生意搬上網。今年上半年,阿里巴巴國際站實收交易額同比增長80%,剛剛過去的7月份,實收交易額同比增長105%,訂單規模增長177%。
「傳統外貿向數位化新外貿轉型,已經成為全球貿易發展不可逆轉的大趨勢。」阿里巴巴國際站總經理張闊表示,這可能是今後外貿行業最大的確定性。不過,上雲並不直接意味著轉型。疫情下的線上外貿,也要有些冷思考。
研究海外買家,找到「套路」
江蘇泰州的泰興濟川液壓機械製造有限公司從2005年起生產叉車,一開始得找批發商,由於貨到付款的模式和其他因素,一度負債纍纍。2013年,「廠二代」陳莉辭職回家接班,動了向線上轉型的念頭。
陳莉辦事風風火火,當年10月,她就開始在淘寶賣叉車,從最初的3天賣一臺,到一天賣一臺,現在一天能賣到200臺左右叉車。但隨之也遇到了瓶頸,很難實現業績上的再突破。
2018年,公司開始轉戰外貿,一開始難免有些「水土不服」。此前,在淘寶上做生意,陳莉面對的主要是消費者群體,叉車一般都是一臺一臺賣。到了外貿領域,詢價變成了「以櫃計數」。陳莉還記得:「有賣家來問我有沒有現貨,我信心滿滿地和對方交流,後來才知道,對方需要的是整櫃的現貨,真是出洋相了。」
在產品方面,陳莉主推的是近年來自家內貿的爆款產品,可海外市場反響卻很差。難得來一個訂單,生意卻沒做成,還倒貼了2萬多元人民幣的運費。原來,陳莉標價300美元的爆款產品,算上海運、清關等費用,一下子就變成了800多美元。「對方覺得超出預算了,拒絕籤收,還指責我是騙子。」陳莉沒辦法,只能再花錢把貨調回國內。
有了這樣的教訓,陳莉開始認真研究數據。她發現,雖然不少海外買家是被低價的爆款產品吸引來詢價,但主要留意的多是售價幾千甚至上萬美元的產品。她改變了策略,將主打產品換成了單價高、體積大、重量重的叉車。陳莉給記者舉例:「我們現在主推的產品是四輪電動叉車,買單價發往美國是7500美元一臺,同類產品在美國當地的價格在2萬美元以上。結果備受好評,客戶覺得從中國買,撿到便宜了。」
目前,公司還著力提升幫助客戶組貨的能力。比方說,客戶在買叉車的同時還需要電動葫蘆和吊機等產品,公司也能一併幫助組貨並運送。陳莉很自信,通過一年多的摸索,她覺得自己在外貿中逐漸找到了「套路」,最近陳莉接到的訂單也越來越大。今年上半年,疫情影響下,陳莉的叉車生意反而日漸紅火,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0%以上。
選擇合適產品,一鳴驚人
受到疫情影響,不少採購商無法來到現場,但陳莉有不一樣的想法。
「我是一個特別不願意讓買家坐著飛機來看工廠的人。」陳莉告訴記者,「因為我們的工廠可能沒有那麼大。」曾經,有一個海外大客戶專程來參觀陳莉的工廠,實地考察後卻十分失望,抱怨工廠太小,覺得做不出高端的叉車產品,並取消了訂單。
這一度讓陳莉耿耿於懷,現在她釋懷了:叉車這樣的大件產品,可能更適合線上展示,還能通過優化展示設計來更好呈現。陳莉告訴記者:「我從來沒有參加過任何一場展會,國內、國際都沒有,也沒有做過特定的市場。我需要的就是源源不斷的新客戶,哪裡有生意我就做哪裡的生意。」
今年3月以來,更多國際客戶在線上採購。以往陳莉的生意大多來自美國。今年以來,反而多了不少韓國、日本等地的訂單。今年2月2日,當時正值國內疫情防控最嚴格的時期,她在線上接到了一筆訂單,「老闆是伊拉克人,公司開在土耳其。他一上來就說要一個樣品單,40尺的高櫃,我們3天就搞定了」。
習慣傳統外貿形式的企業,是時候在思想上轉型,學會多元化營銷了。
上海老字號鳳凰自行車,此前一直專注傳統外貿,每年參加各種展會,但效率不太理想。上海鳳凰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俞躍峰告訴記者:「傳統的外貿形式使得企業花了很多時間都在和經銷商打交道,不足是觸及不到真正的消費者。」這也成了鳳凰自行車當初開闢線上市場的初衷,就是想通過網際網路拿到第一手市場的反饋。
曾經,為轉戰線上,鳳凰自行車團隊從零學起,研究新的技術,學習直播帶貨,學拍照、剪輯等等,希望藉助國際站這個平臺實現企業轉型。不過,在較長時間裡訂單寥寥,直到找對了路子,選擇了合適的產品,才止住頹勢,一鳴驚人。今年6月,鳳凰自行車的單月銷量,相當於2019年全年的線下出口總量。
只有提升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增強品牌效益,才能真正使線上外貿成為發財而非避難之地。
(文章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