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歐洲時報網報導,「比較迷茫,我們很認真的在做企業,可困難還是來了,一時不知該怎麼辦。」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做外貿生意的蔡金金明顯感覺「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
蔡金金經營的寧波餘意電器有限公司生產家用型和小型商用型咖啡機,產品主要銷往義大利等國。在嚴峻的外貿形勢下,今年上半年,她的公司貿易額縮水了一半以上。
全球經濟低迷導致外貿形勢嚴峻
「歐洲經濟持續低迷,就業形勢不好,消費市場疲軟,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蔡金金告訴記者:「人民幣對歐元匯率實際呈上升趨勢,我們的貿易以歐元結算,近兩年虧損很大。此外,勞動力成本上升過快、實際稅收增加也是生意難做的重要原因。「自2007年創業迄今,勞動力成本已翻了好幾番。」她說。
中國統計局7月15日公布上半年經濟數據,進出口總額仍然呈下降趨勢,但降幅收窄,一般貿易進出口佔進出口總額的比重上升。上半年,進出口總額111335億元,同比下降3.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6個百分點;其中,出口64027億元,下降2.1%,收窄3.6個百分點;進口47307億元,下降4.7%,收窄3.7個百分點。進出口相抵,順差16720億元。
在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研究部副主任金柏松看來,世界經濟貿易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2008年經濟危機後,世界經濟形勢處於大調整時期,以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論來看,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存在著歷時50至60年的周期性波動理論。「老的周期結束,新的周期還未開始。」金柏松認為,新的周期啟動的標誌是科技產業革命,而當前世界各國的技術革命動力不足,如果沒有重大的技術突破,世界經濟就處在低迷狀態。
「美元走勢是和大宗商品價格相反的,美元匯率持續上升,大宗商品價格下降,這也導致國際貿易增速放慢。」據金柏松計算,2015年美元升值11%左右,人民幣對美元相對貶值,但人民幣對全球其他貨幣的匯率平均升值了9.6%,這會導致以人民幣計算的出口額降低,但如果以除美元和人民幣以外的其他貨幣計算,出口額並不低。「多種因素疊加來看,中國出口的附加值實際是在增長的。」金柏松說。
「此外,世界經濟再平衡調整也是導致國際貿易減少的重要因素。」金柏松認為,美國等國實施貿易平衡戰略,重振製造業以減少貿易赤字,導致國際貿易需求量減少,不僅中國,大部分國家的出口額都處於下降趨勢。「中國的出口競爭力具有一定韌性,所以進出口額表現還不錯,降幅收窄,外貿呈回穩向好趨勢。」他說。
在中國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看來,中國進出口額降幅有限,全球經濟復甦緩慢,中國外貿水平能保持相對穩定已實屬不易。「現在也有一些支持外貿回暖的利好因素,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提升,全球大宗商品比如礦產品、農產品價格也有企穩回升跡象。」張建平說,中國進出口額略有下降並不意味著外貿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力下降了,現在每年中國的進出口額仍然超過4萬億美元,中國是全球12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出口依然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
外貿企業應提高創新力度
中國應該如何更好地提振出口,並擴大內需?在張建平看來,中國應該進一步推動轉型升級,擴大內需,推動供給側結構改革,並鼓勵企業提高技術創新力度,增加核心競爭力。
金柏松認為,中國外貿需要儘快轉型升級,再依靠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已經不掙錢了,勞動力、土地、能源價格紛紛上漲,應該加大產品研發力度,經營自主品牌,生產多元化的產品,或到海外併購發達國家的知名品牌,通過他們的研發平臺和銷售網絡幫助自己轉型升級。此外,中國企業走出去要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以往中國中國企業製造,但不會經商,不會流通,往往依賴外商,這樣一旦出問題便活力不足。中國處在開放的經濟體中,企業必須要用開放的行為、開放的心態構築內外部關係。
「中國要從外貿大國變成外貿強國,必須加大力度推進供給側改革,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金柏松認為,這需要改革稅收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加強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加強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鼓勵企業研發創新,鼓勵企業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品牌。只有通過系統的努力,才能培育出更多中國的品牌,從「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創造外貿的新優勢。
蔡金金和她身邊做外貿生意的「小夥伴」們都還在觀望外貿形勢會如何發展,如果出口形勢依然嚴峻,她將會考慮轉型,研發新產品,拓展新的市場,並轉向內銷。但這需要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她希望,中國政府出臺的若干扶持政策更夠更好地惠及中小企業。
責編:呂文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