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歷史文化古都,號稱十三朝古都,有幸來西安出差走親戚,品嘗了西安的美食。西安號稱碳水化合物美食之都,名不虛傳。雖然在北京也常去西安快餐解饞,但和本地比起來還是差距不少的。
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絕對是西安的第一美食名片。來西安不吃一回正宗的羊肉泡饃算是白來了。我們來到馬洪小炒泡饃館。館子不在回民街主路,但酒香不怕巷子深,真正的美味並不在回民街。一個盆子,一張餅,一邊聊天一邊掰。把生饃饃掰成小塊兒丟到盆子裡,交給店裡的師傅,然後就等著叫號了。
好吃的羊肉泡,饃饃一定要掰的很小塊,這樣才好吃。如果著急隨便扯了幾塊丟進去,味道差得多。不多會兒,熱氣騰騰的羊肉泡已經上桌了。湯汁少而濃鬱,先喝一口湯,濃濃的羊湯香味;再吃一口羊肉,不肥不瘦,爽嫩可口;勺子舀上來的饃丁丁,筋鬥兒又浸滿了肉香。把附贈的糖蒜和辣椒醬倒進羊肉湯裡,甜甜辣辣的又添了一份滋味。
肉夾饃
西安的肉夾饃分為臘汁肉夾饃和臘牛肉夾饃。臘汁肉夾饃是豬肉的,回民街賣的是臘牛肉夾饃。我們在北京吃的更多是臘汁肉夾饃。我們繞開回民街,到了對面的竹笆市樊記臘汁肉夾饃。臘汁滷好的豬肉剁成肥瘦相間的碎肉和尖椒、香菜一起,夾在饃饃裡,淋上臘汁,湯汁濃鬱,肉香四溢。這裡還有個說法,為什麼是肉夾饃而不是饃夾肉呢?原來當地的口音說饃夾肉,聽起來像饃(沒)加肉,不好聽,就改成肉夾饃了。
水盆羊肉
水盆羊肉因《長安十二時辰》成為另一個西安美食名片。我來西安時還是第一次聽說並品嘗到這個美食。我是在青龍寺旁邊的一個專賣水盆羊肉的小館子,味道正宗,羊肉湯鮮濃,羊肉有厚度,肥而不膩,鮮嫩多汁,值得推薦。買水盆羊肉送三角餅和小鹹菜。餅子可以掰碎丟到湯裡吃,但更正宗的是夾著湯裡的羊肉來吃。
葫蘆頭
葫蘆頭是西安漢族特色小吃,也是我來了西安才見識到的。主要材料是豬大腸和豬肚,因豬大腸油脂較厚,酷似葫蘆,故名葫蘆頭。說起豬大腸做的小吃,自然聯想到北京滷煮和炒肝。不過葫蘆頭的製作工藝更講究,湯汁奶白、肥腸白淨無異味。葫蘆頭的吃法類似羊肉泡,也是先把饃掰成碎塊兒,交給廚師。不多時,一碗熱氣騰騰的葫蘆頭泡饃端上來。吃時佐以糖蒜、辣醬等,鮮香滑嫩,肥而不膩。我是在書院門附近的春發生老字號就餐,一碗葫蘆頭,一聽兒冰峰汽水,不要太愜意。
葫蘆雞
看完了兵馬俑,親戚帶著我專程去一家小店品嘗了著名的葫蘆雞。葫蘆雞是西安的傳統菜餚,始於唐代。葫蘆雞經過煮、蒸、炸三道製作工藝。端上桌的葫蘆雞外酥裡嫩,表皮金黃誘人,吃起來香酥軟爛,骨質鬆脆,令人口齒留香,被譽為「長安第一味」。比脫骨扒雞更香,比八珍烤雞更糯,在西安吃雞又吃出了新境界。
秦鎮米皮
在北京吃慣了西安涼皮,到了西安才知道涼皮分為米皮和麵皮兩大類,我們在北京吃到的一般都是麵皮。還有更好吃更有名的米皮。這涼皮的主料是麵粉。米皮的主要原料是大米。米皮的口感更軟糯爽滑,尤其是澆上一勺辣子,又香又辣又滑,可以嘬的涼皮,比米粉有過之無不及。
岐山臊子麵
我們在永明岐山麵館品嘗了臊子麵,一口香,西安的麵食,便宜好吃又管飽,一份套餐才13元。五顏六色的臊子,營養又健康。淋了香醋的酸辣湯,一口喝下去像打破了胃裡的五味瓶,頓覺過癮,爽滑的麵條下肚滿足了飽腹感。一頓飯就是這麼簡單充實,樸實無華。一口香也是西安的絕活,號稱是一碗一根面,只吃麵不喝湯,也是一項傳統的習俗。
油潑麵
第一次見識油潑麵還是在電影《三槍拍案驚奇》中,電影雖然無聊荒誕,但卻對誇張的油潑麵製作印象深刻,尤其是最後淋的一勺油。油潑麵香,香就香在擀麵上的油潑辣子。一勺熱油就是給這簡單的食材注入靈魂,一口下去就停不下來。油潑麵也是我在西安快餐店的最多的一道麵食。
Biángbiáng面
Biángbiáng面是陝西關中特色傳統風味麵食,因為製作過程中有biang、biang的聲音而得名,特指關中麥子磨成的麵粉,通常手工拉成長寬厚的麵條。由上等麵粉精製而成,用醬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調入麵湯,撈入麵條,淋上燒熱的植物油即成。
"麵條像褲帶,辣子是主菜",就是形容的Biángbiáng面。所以Biángbiáng面又叫褲帶面。確實麵條擀厚切寬的像褲帶,大口吃麵吃得過癮。
黃桂稠酒
說了那麼多乾貨,最後以飲料結束。黃桂稠酒是用糯米和小曲釀成的甜酒,因其配有芳香的黃桂而得名。味道似米酒,但更綿甜醇香,可能是因為加入桂花的原因吧。夏日飲用,清涼怡神,健脾開胃。我回到北京後依然對黃桂稠酒念念不忘,從網上購買,併購買了黑桂稠酒,但飲用後雖然味道相似,看汁液渾濁也不似那麼醇香,看來這本地貨還是只能在本地品嘗了。
西安的美食可不止這麼多,只不過這些是我在當地品嘗過,起碼有些發言權吧。
感謝點讚、轉發、留言、關注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