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期珠三角企業「倒閉潮」傳言,7月以來從國家工信部到廣東省相關部門紛紛表態:未見中小企業扎堆倒閉,但當前中小企業確實較為困難。
官方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廣東私營企業戶數增長,然而一大批中小企業仍感覺生存困難,一些微型企業則倒閉。
中小企業的困難主要在哪裡?多家受訪的中小企業表示,最大的壓力是成本大幅上漲,這種壓力已影響到整條產業鏈。
數據向好,中小企業卻嘆生存難
廣東中小企業生存境遇兩極分化,一些微型企業倒閉
廣東省中小企業局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廣東規模以上中型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長12%,較大型企業快1.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小型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長17.9%,較大型企業快7.7個百分點。此外,中小企業數量也在增長。截至2011年6月末,廣東省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私營企業戶數達100.92萬戶,比2010年末增長6.44%;個體工商戶338.87萬戶,比上年末增長1.27%。
在外資中小企業聚集的東莞,根據東莞外經貿局的數據,今年上半年該市累計關停、外遷外資企業266家,而新增加企業800多家;實際吸收外資增長7.52%;進出口增長14.1%。
雖然數據向好,但也存在著一大批中小企業感覺市場環境正在趨緊的現實。在世界毛紡業基地的東莞大朗鎮,一家針織有限公司的韓姓老闆列舉了一系列令他頭疼的難題:原材料漲價、電力緊張、國外訂單越來越零碎、資金鍊緊張、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提升……韓老闆稱,由於今年訂單同比下降30%,自己都吃不飽,外發的訂單也少了許多,原來有合作關係的小廠六七十家,其中七八家已經倒閉。
為什麼經濟數據表明形勢向好,而中小企業卻感覺生存困難呢?廣東省中小企業局副局長何佐賢解釋說,廣東省納入統計口徑的規模以上中小型工業企業是指年營業額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這部分數量在三萬戶左右,而廣東所有中小型企業數量超過一百萬。也就是說,大部分較小規模的中小型企業並沒有納入統計口徑,因此它們的真實狀況在經濟數據中難以體現。
記者在調查中感覺到:目前廣東中小企業的生存境遇正發生兩極分化,從總體上看,規模較大的中小企業生存狀況良好,但一些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經營出現較大困難,而一些微型企業則在市場競爭中倒閉。
(新華)
上下遊同說「艱難」
「去年以來最大的影響,一個是材料成本上漲很快,二是人工成本不斷上升。」紡織服裝業是廣東中小企業最為集中的行業之一,從事西裝生意多年的周先生感受很深。
據介紹,去年以來各種材料漲價平均達20%-30%。製衣業成本中,人工成本佔了1/3,一年前1000元/月還可招到人,現在起步價則是1300-1400元/月。「隨著人民幣升值,今年外銷訂單下降了20%左右,現在基本沒有加班。」
面料漲價,上遊行業是不是賺了大錢?從事面料行業的廣州揚纖紡織公司總裁助理熊鷹告訴記者,他們同樣「很艱難」。該公司一頭開發面料發包給紡織廠加工,另一頭則銷售給下遊製衣廠。去年以來,上遊廠家普遍稱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漲了30%-50%,為保證產品質量只能接受他們的漲價要求,但對下遊製衣廠漲價,人家就不買或少買。原來毛利在10%-20%左右,現在降了一半,很多單都不敢接。
「我們發包的20多家工廠,有兩家已經倒閉了,下遊客戶也出現個別退單的現象,這在過去很少見。」熊鷹說。
上下遊都反映「被擠壓」的現象,並非紡織服裝業獨有。為數控工具機行業做配套的深圳欣怡數據刀具公司負責人周湘川表示,他們經營也很困難,原因同樣是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大幅上漲,但這一行門檻低競爭很激烈,大家都不敢提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