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破產的東莞京馳塑膠科技有限公司
作為一個GDP近6000億元的經濟體,東莞不僅是「世界工廠」,更是中國企業的「晴雨表」。藉助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成本優勢,東莞製造業度過了黃金時期,成為全球IT業的加工製造基地。
自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以來,東莞鞋業、紡織業、玩具業紛紛遭遇「寒冬」,或停或倒,舉步維艱。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10月,東莞最大玩具代工廠——合俊玩具廠倒閉後,東莞3500多家玩具廠只剩數百家,形成東莞第一波「倒閉潮」。與此同時,珠三角的3000多家臺資鞋企,如今也只剩下千餘家,多數遷往了人力成本更為低廉的東南亞。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近一年裡,電子製造業開始陷入艱難,停業倒閉的代加工企業接二連三遭遇「倒閉潮」危機。
關於新一輪的「倒閉潮」,東莞官方並不認可,認為企業的生老病死,屬於市場的正常淘汰,不應被誤讀,擔心一家或是幾家企業的關停並轉成了「唱衰論」。
那麼,東莞新一輪的「倒閉潮」亦真亦假,因何而起?
工人說
休假歸來,生產線被拆除了
9月26日,東莞市長安鎮的金寶電子廠鳳凰廠區的員工們開始放假,國慶假期長達9天。在此待了四五年的小武說,這種長假幾年難遇。中秋國慶長假後,回來上班的員工們卻發現生產線被拆除了,聽說被搬到了泰國,廠區即將關閉。
金寶電子廠是一家知名臺資集團的下屬企業,主要為HP、DELL、IBM等國際知名企業代加工。金寶電子廠在長安鎮有四個廠區,鳳凰廠區、科技廠區、電通廠區、光電廠區。
鳳凰廠區的關閉,卻被金寶電子廠高管否認,告知華西都市報記者只是拆除一個工作檯而已。
小武是生產線的最底層管理者。他說,此次被關閉的是整個鳳凰廠區,並非只是一個工作檯,該廠區常年有3000多人,最高峰時超6000人。
不僅在金寶電子廠,遍布東莞、深圳的代加工電子廠,其收入與加班均成正比,主要收入來自於8小時外的加班費。
小武稱,沒班加的話,他一個月2300元左右,比普通工人多幾百元。加班就不一樣了,平常一個月要加班150小時,雙倍計酬,一個小時26.5元,節假日則是三倍,每月加班費在3000至4000元不等。
這份每月六七千的收入,對於小武來說,是在廠裡拼搏了4年,做到現場管理職位的回報,很不容易。而普通的工人,月收入只有三四千了。
小武覺得廠區的關閉很突然。事實上,鳳凰廠區關閉的跡象,在8月底就已顯現,「沒了加班了」,工人們都只能拿到基本工資。
鳳凰廠區被關閉後,小武不願轉廠。4年的經歷告訴他,一個廠區就是一個小社會,若上下級關係要重新建立,對新的生產線需重新熟悉,估計管理崗位難保,隨時會讓他遭遇冷板凳,收入隨之下降。
業內說
電子產業遇「黑暗十月」
關閉鳳凰廠區後,金寶電子廠是要搬離東莞嗎?
「我們沒有撤離,一切都很正常。」來自中國臺灣的金寶電子廠高管劉裕宏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所謂的工廠搬離,只是拆走了一個工作檯而已,大設備都還在,只是產品之間的一個調度而已。
劉裕宏說,與工人的糾紛,也都已經處置了,員工們已經被安置,或被轉調別的生產線,這一批涉及165人,對於有6000多人的金寶電子廠,這165人只是少數。
事實上,在東莞乃至珠三角,電子代加工企業正在經歷一場「十月寒冬」。
同樣是在這個國慶節前後,同為代加工企業的深圳福昌科技公司關門歇業。10月8日,位於深圳龍崗的福昌突然發布公告稱,因資金鍊斷裂,決定停產,放棄經營。
華西都市報記者實地探尋,而今的福昌已易主,準備再次招人開業。
福昌前員工朱某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國慶節假後,本來4號上班,來了又說繼續放假,隨後很多工人開始要求結算工錢了,再後來福昌就宣布停產了。倒閉前的福昌,有三個廠子,3000多人。
在朱某看來,福昌的倒閉,是因為自身的管理不善,福昌畢竟不掌握手機生產的核心技術,僅是加工手機的部分配件,屬於薄利行業。多人稱福昌從2012年起就開始虧損。據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2014年報告顯示:2014年福昌營業收入4.59億元、淨利潤1905萬元,負債5.6億元。
事實上,由於行業下行,電子代工企業倒閉的消息並不鮮見,甚至有業內人調侃,這是電子產業的「黑色十月」。
在深圳福昌之前,倒下的另一個電子業巨頭是東莞兆信通訊。
今年1月3日,專門代工手機的兆信通訊正式宣布倒閉,其董事長高民自殺,並留遺書稱:「是我的無能沒有經營好工廠,願賭服輸,我輸了」。追溯到去年,給諾基亞代工的閎暉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也停產並遣散員工,而作為蘋果、三星等的供應商,臺灣勝華集團下屬的東莞萬士達、東莞聯勝和蘇州聯建也相繼停工停產。
電子行業之外又如何?東莞商務局統計數據顯示,關停或外遷企業大多來自臺灣、香港等地,以服裝、紡織、鞋帽、家具等傳統加工貿易企業為主。
成本說
「成本在任何地方都會增加」
金寶電子廠關停部分生產線也好,福昌的倒閉也罷,並非行業個案。不久前,東莞京馳塑膠科技有限公司也宣布破產。
成立於2013年的東莞京馳,只是東莞鳳崗鎮一家手機外殼加工企業,員工有七八百人之多。留守人員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京馳的廠房是租的,倒閉時欠債上百萬的供應商有不少,外債達到了數千萬。中秋節後,就有供應商逐漸來要帳,工廠今年來也不是沒有訂單,而是更換了總經理後,次貨率達到了20%,大批量的產品成了廢品,才最終導致企業倒閉。
事實上,每家電子代加工企業的倒閉各有原因,但無一例外不是利潤微薄,而一旦遭遇資金鍊緊缺,就很難承受風險,而最終難以為繼。
「長安鎮關閉工廠的事出了後,相關的政府部門也很關心,有工作人員來鎮裡調查,4家裡面,真的有3家倒閉歇業,而我們的產品很多樣化,電子鋼琴、電腦配件、印表機等,所以我們是真的沒有問題。」劉裕宏說。
劉裕宏在金寶電子廠工作有15年之久。
對東莞「倒閉潮」之說,劉裕宏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勞動力成本上升,企業本身要把這種上升給消化掉,比如他們每年增加20%的工資率,就必須用自動化把這個20%降下來。「不好的企業就該被淘汰,這本身是市場競爭的過程,我們在環境不好的時候,更會戰戰兢兢去面對,大浪來了,不會去跑。」
對代工企業而言,如遊牧民族般的「逐水草而居」,自然會成為定律,隨著人力成本的上升,企業的利潤自然就越微薄。
「『逐水而居』,製鞋、紡織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會受到影響,而我們不是,我們在菲律賓、泰國、巴西、墨西哥、美國、波蘭都有工廠,在每一個地方去紮根去有序經營,如果說非要換一個地方,我們可以再蓋一個工廠,而不是搬過去。」劉裕宏闡述所在企業面對的難題時解釋。
「幾年前,根據政策我們可以往西部走,可是沒有。成本的增加,在任何地方都會增加,我們在東莞也有二十多年了,我們不會因為成本的增加,就把我們的企業遷走,這不是我們一貫的政策,我們自己會用很多的方式去降低成本。」
市長說
「每天新登記企業170戶」
有「手機代工」聖地之稱的東莞,與手機有關的代加工企業,無一例外在今年上半年業績下滑。多年來,代工企業仰仗低廉的人工、政策紅利才得以發展,而今經濟環境轉變,出現的「倒閉潮」現象究竟是真是假?
事實上,東莞部分企業倒閉是客觀存在的。
據介紹,東莞有1萬多家外資企業,每年都會有部分從事低端代工生產的外資企業關停搬遷。以今年1-9月為例,關停或外遷的外資企業數量是267家,而2008年全年是857家,到2012年下降到569家,去年全年是434家。
東莞市商務局提供給華西都市報記者的數據稱,今年1-9月,東莞關停外遷的企業243家,涉及合同金額為3.3億美元,相比之下,1-9月該市新增項目698宗,涉及合同金額38.5億美元。
如此,東莞企業的倒閉一直存在。東莞市長袁寶成稱,近期外界關注的倒閉企業大都是智慧型手機或其設備部件的生產商。「市場經濟中優勝劣汰,並不能說明製造業整體遭遇了危機。」
袁寶成更是反駁東莞企業「倒閉潮」。他表示,從東莞市場主體數量上看,東莞去年的市場主體不到60萬戶,而今年東莞市場主體已經接近70萬戶,從數量上看,增長了21.2%,從新註冊的資本上看,增長了71.1%。這些數據顯示東莞的經濟發展、企業經營處於一個穩定增長的狀況。「今年前三季度,新登記市場主體9.1萬戶,全市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70戶、個體戶234戶。」華西都市報記者羅道海東莞、深圳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