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口味西化 香港海味老行尊嘆輝煌不再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10月13日電 題:年輕人口味西化 香港海味老行尊嘆輝煌不再

  中新社記者 黃旖琦

  叮叮,叮叮…隨著電車由中環緩慢駛向西環,乘客仿佛坐上了時光車,車道兩旁建築物逐漸泛黃,忽然電車一個大轉彎,更是像瞬間回到多年前的香港,一間間舊式海味店林立,一陣陣海味雜貨的味道隨著海風飄來,這是香港的德輔道西,也稱為海味街。

  「鮑魚數日本的最好,因為那裡水質好,現在很多人以為什麼澳洲和南非鮑魚好,都是被廣告騙的,行家都知道,鮑魚日本最靚,」香港海味雜貨商會主席麥澄波講解著。人稱「波叔」的麥澄波,已經在海味街打滾60載,由17歲到77歲,是香港海味行業的老行尊,見證海味街的起起落落。他感嘆年輕一輩很少懂得烹調海味,口味逐漸西化,海味街的風光不再,生意難做。

  由於香港地理位置優越,以前的航運依賴風力,當季候風從北方吹來,中國北部的貨物就會運到香港,再轉到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當南風吹起的時候,東南亞的貨物會運到香港,再轉往北方。這就是南北行的由來,而海味亦是當年南北行的重要交易貨品。

  「當年南北行一到過年,每個海味鋪都會放鞭炮,非常熱鬧,那些炮仗屑都有五、六寸厚,」波叔回憶著。

  通泰行董事長李廣林,同樣是海味生意老行家。「以前的南北行其實就是現在的海味街,永樂街文鹹西街,高升街一帶。以前過年南北行會放鞭炮,點燈籠。放鞭炮是為熱鬧,但燈籠不是人人都可以點,因為點燈籠是代表你店鋪已經還清今年的帳,沒有拖數欠帳。以前舊式生意習慣,一言九鼎不拖數過年。這是古道德,舊商例,」李廣林說。

  據波叔介紹,海味街前身叫鹹魚欄,剛發展時,不過300米的街道上,幾乎整條街都做鹹魚生意,滿街都是潮州話、廣州話和卜卜嗒嗒的木屐聲。17歲那年他開始在街邊擺檔賣些簡單的海味雜貨,例如魷魚、章魚和粉絲。後來鹹魚生意越來越淡,逐漸被海味生意取代,德輔道西一帶成為海味店中地,上千家店鋪專營來自五湖四海的海味珍品及珍貴藥材,如蠔豉、魷魚乾、章魚乾、螺片、蝦米、海參、魚翅、花膠、瑤柱、燕窩、冬菇、鮑魚乾……琳琅滿目。後來香港旅遊發展局規劃將這裡發展為景點,便改名為海味街。

  「改名海味街是我向當時的旅遊發展局局長周梁淑儀提議的,因為如果叫鹹魚欄,外國人一聽到掉頭就走,他們覺得鹹魚很臭,」波叔笑著說。「但是如果是海味街就不同了,他們覺得海味新奇,好吃,每樣都要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

  雖然德輔道西成為旅遊景點,旅客來香港買海味乾貨,都知道要去西環海味街;但老行尊波叔慨嘆,海味街已經輝煌不再了,生意淡了,租金貴了,年輕人口味西化了,都衝擊著海味行業。

  「如今環保團體要保護鯊魚,不要吃魚翅。內地反貪腐,貴的好的海味食材銷量減少,令生意跌了兩三成。以前海味入貨便宜,店鋪租金沒有現在那麼貴,生意好好,比現在好做好多。現在一年電費都20多萬,做得比較吃力,有些心淡,」波叔感嘆道。

  波叔回憶,海味街40年前每逢時節都旺,中秋,清明,冬至,過年,就連聖誕節,都有做不完的郵包生意,打包都來不及。因為很多移民外國的華人,大量購買海味郵包。別人都在聖誕節休息,但是海味鋪則是聖誕節繼續開工,在冬至那天休息。然而現在會做海味的上一輩都老了,想做也有心無力,年輕一輩卻嫌麻煩不想做亦不會做,更加影響海味生意,行業規模漸漸萎縮,今年的中秋節生意亦一般。

  「年輕人節日都吃牛扒了,即使吃中餐也是去酒樓吃飯,還有誰會自己買來做。但其實出去吃,很難吃到好的海味。」他指了指店裡的花菇繼續說道,「你看,同樣是花菇,這些100多一斤,這些400多一斤,普通酒樓,怎麼會給這麼好的你吃。」

  77歲的波叔仍打理著在海味街經營的海昌號店,問他為何還不退休,這位耄耋老人甩甩頭說:「現在還哪裡流行退休的,除非打工被迫退休,自己的生意不會退休的。我在這裡看著,員工有問題就可以找我。」

  雖然口裡說著生意難做,有些心淡,但是仍有著一份對海味難以割捨的執著和希望。對於未來海味行業前景,他說:「雖然生意淡,但是都要做,退休不做海味,可以做什麼?做了大半輩子,過了多少難關,想不了太多了,船到橋頭自然直吧!」

  同在海味街打滾多年的李廣林也表現著那份逆境中的樂觀,他說:「生意是難做了,但總是還有人喜歡吃海味,懂得欣賞海味的。而且魚翅鮑魚不像以前好賣,可以賣其它,素菜果仁都可以啊,菌類現在也很受歡迎。難做都沒有辦法,年年難過年年過,我們都是這麼過來的。」(完)

相關焦點

  • 人人稱讚的香港海味,到底有什麼魅力?
    「今天要吃多點,」蔡先生說,「你們年輕人大概都以為什麼『末日』,所以要狂歡大吃,但老人家就都記得,今天是冬至。香港人過冬至,那是很重要的節日,大多數中國人都很看重冬至的。冬至的那一頓吃,也是非常要緊的。你不是想去看看海味行嗎?今天對海味行來說,正是個大日子。
  • 過去1年香港市民賺得"盤滿缽滿" 買海味不怕花錢
    過去1年香港市民賺得"盤滿缽滿" 買海味不怕花錢 2008年01月07日 12:42 來源:中國新聞網     雖然部分海味價格飆升5成至1倍,也無損過去1年賺得「盤滿缽滿」的香港市民的購買慾 來源:香港文匯報
  • 香港海味參茸店宰客太瘋狂 內地客投訴大增(圖)
    中新網1月17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農曆新年將至,不少內地遊客專程來港辦年貨,參茸海味是熱門選項,惟香港部分參茸海味店坑客現象嚴重,有損香港「購物天堂」美譽。  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去年接獲涉及參茸海味店不良銷售手法的投訴達305宗,按年升34%,其中內地遊客佔85%。
  • 旅遊天天薦:尋找香港最正宗的海味,還得去德輔道海味街啊!
    當然就是香港啦!眾所周知,香港是由許多島嶼構成的,所以說想要去吃正宗而又便宜的海鮮,去香港準沒有錯!而今天,我就想要分享一段我前些日子去香港的旅程。為了給爸媽在香港購買一些新鮮的海產品,我特地來到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海味購買街,那就是德輔道海味街。
  • 香港海味"黑店"狂宰內地客 警方稱不屬欺詐
    位於香港尖沙咀漢口道的「華豐蟲草燕窩莊」被內地客投訴有宰客行為。本報特派香港記者葉楓攝   「我去香港10年了,但這次回來,我都想把自己的通行證銷毀算了。」在深圳開服裝店的石小姐,在春節前遭遇了香港海味「黑店」以後,賭氣發誓以後再也不到香港購物。她稱,打著「優」字牌的商家居然也能使出以次充好、偷梁換柱、誣客為賊的手段,讓她在港消費的信心大跌。昨日,記者暗訪這家「黑店」,發現其實是因為香港海味鋪通常以16兩算作1斤,且店員語焉不詳導致,旅客稍微大意,便容易買到比預想中貴上十倍多的貨物。
  • 海味街:選購海味的首選地,居然整條街都瀰漫著鹹魚味!
    海味街是香港著名的街市之一,這裡店鋪總數超過200家,所售賣的貨品種類多不勝數。其中包括海參、鮑魚、乾貝等海產乾貨,由於這裡以批發為主,價格比較便宜,因此成為香港市民和遊客選購海味的首選之地。上環文鹹西街的海味街一帶,至少有超過二百間參茸海味鋪,數量為全港之冠,這個主要的海味集散地歷史悠久。話說早年上環是重要商業區,貿易在當時是最重要的商業活動,參茸燕窩海味行業亦曾經興盛一時。當時整條街都以賣海味為主要生意,又因街上散發著很臭的鹹魚味,於是這條街就被人稱為海味街。
  • 西安市場月餅價不高 新口味受熱捧年輕人愛定製
    無論是本土品牌,還是國內知名品牌,都立足產品包裝和口味的推陳出新。記者走訪發現,西安市場不乏蘇州傳統月餅——肉月餅,包含蝦肉、蟹肉、豬肉等多種口味。此外,一些月餅將西式糕點中的蛋黃酥、肉鬆餅融進傳統肉月餅中,推出了獨具個性的蛋黃肉鬆月餅。一些西餅店推出的禮盒裝月餅,有綠豆、南瓜、乳酪、棗泥等多種口味。
  • 香港的年輕人,與香港的富豪們
    讀者一直留言想聽我聊最近那些香港的年輕人身上發生的事兒。  這件事我是這麼看的,我理解年輕人有不滿情緒的原因。  其實早在2013年,就有位小學生寫過《李家的城》風靡網絡。  在這篇作文裡,該學生歷數了屈臣氏、百佳、7-11、惠康等在香港街頭隨處可見的李氏家族產業,感嘆說:  「看著一間間誠哥旗下的物業,我心中有無比的感動。香港內一切的商店,不論是哪種的類型,全是誠哥帶給我們的欣賜。」  隨後,他繼續寫下了被網絡上認為是最精彩的華彩之章:  「李嘉誠,名副其實,香港就是李家的城。
  • 《角鬥士》接棒許氏三兄弟 香港喜劇再現輝煌
    《爆笑角鬥士》發海報網易娛樂8月6日報導 50年代的梁醒波,60年代的謝賢、胡楓,70、80年代的許氏三兄弟,90年代的劉鎮偉星爺組合創造了香港喜劇片一個又一個輝煌巔峰時代:許氏三兄弟黃百鳴等百花齊放對於許冠文、許冠傑、許冠英三兄弟,或許如今的青年觀眾已不再熟悉,畢竟他們的輝煌屬於七八十年代的香港,1990年之後已鮮有作品問世。許氏四傑:文武英傑,最有名諧星卻只有三兄弟,所缺少的一位是老二許冠武,他主要從事幕後工作。許冠文被稱為「冷面笑匠」,在70年代,他與三個弟弟合組許氏電影公司。
  • 「皿煮」毛子還是不是好毛子:從俄軍特種部隊西化究竟是被西化...
    然而,與人們曾經認為的俄羅斯特種部隊形象不同,近期曝光的俄羅斯特種部隊不再是「衣著髒亂形容邋遢拎著一把纏膠帶破AK」,他們一改往日風格玩起了如美軍等西方特種部隊一般的「皿煮範」。今天,我就帶大家來一起了解一下俄羅斯特種部隊不為人知的「西化」進程。
  • 輝煌不再!曾經的香港四大富豪如今只有2位在世,李兆基已難說話
    輝煌不再!曾經的香港四大富豪如今只有2位在世,李兆基已難說話 推薦語:香港自1997年回歸以來,經濟得以高效快速發展,與新加坡、臺灣和韓國並稱「亞洲四小龍」。香港一直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代表城市,並且作為全球第三的金融中心,香港產業的國際化和資本化運作也對國內很多企業的發展起到典範和引導作用。
  • 西化、反西化還是現代化——太平天國、義和團與辛亥革命的比較
    於是「荊軻刺孔子」式的「西化」與「荊軻頌秦王」式的「反西化」輪番上演,前者既非真「激進」,後者更談不上「文化保守主義」,而真要「刺秦王」與「頌孔子」的人反倒難找了。顯然,在以上三種場合,「西化」與「反西化」其實都不是真問題。「文化」的「西化」與「制度」的現代化但這並不是說晚清以來就沒有過「西化」這種事。
  • 「香港老大街」重現 港人重拾五十年代舊記憶
    「香港老大街」重現 港人重拾五十年代舊記憶     香港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左四)與特首曾蔭權(左三)等人共同主持開幕禮。
  • 淺論胡適的「西化思想」
    胡適作為「全盤西化」思想的支持者開始了又一波的攻擊…… 二、胡適的西化思想簡述 「幼稚的民族,根行淺薄,往往當不起環境的逼迫,往往成為環境的犧牲。至於向來有偉大歷史的民族只要有忽起直逼的決心,終還有生存自立的機會。」
  • 繼香港四大家族後,香港最有前途的4個年輕人崛起,個個身價千億
    香港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一座城市,香港的未來受到了我國很多人的關注,但是現在的香港早已經不是過去的那座城市了,現在香港想要保持過去的輝煌,就必須保持現在這樣快速發展的速度。說到香港富豪,我們就會想到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郭得勝這四大家族。
  • 香港年輕人沒有了「香港精神」?
    某些香港青年的言與行,頗令有「香港情結」、從「香港精神」汲取過養分的內地人失望。什麼是「香港精神」?是吃苦耐勞、勤奮拼搏、開拓進取、靈活應變、自強不息,這是香港奇蹟的力量之源。想當年,霍英東在雜貨鋪當夥計、李嘉誠給別人打工,後來攢了幾個錢開始「自主創業」,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那時候,他們能預見到自己將成為香港巨富嗎?恐怕未必。
  • 從擺地攤到賣向全世界,香港灣仔碼頭如何做到?小餃子成就大事業
    從擺地攤到賣向全世界,香港灣仔碼頭如何做到?小餃子成就大事業。餃子在中國流傳了上千年,從北方到南方,無論飲食習慣有什麼差異,也抵擋不住人們對餃子的喜愛。麵皮裡包裹著不同的食材,只有在最後咬開的那一刻,才能知道麵皮裡包的是什麼餡,餃子似乎能包上所有可以食用的食材,上至山珍下至海味。
  • 香港輝煌的「四大天王」時代
    而此時,隨著一批又一批娛樂新人的推出,「四大天王」的地位無論是在歌壇、影壇還是整個香港娛樂圈,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動搖。     於是在這個關鍵性的時期,曾經一同攜手締造輝煌的「四大天王」,將又會以什麼樣的姿態和行動去迎接挑戰? 為將到來的不惑之年寫下更為輝煌的事業篇章。
  • 秦暉:辛亥既不「西化」也不「反西化」
    從這個角度看,太平天國「文化」上以耶排儒,制度上卻實行中世紀式的神權專制,是典型的「西化而非現代化」運動。30多年後的義和團,「奉旨造反」,大鬧京師,對與西方有關的一切,從「文化」、「制度」直到「器物」全都一鍋端了。但是,如此激烈「反西化」的義和團運動對於弘揚中國文化起了什麼作用?哪怕就是「傳統文化」、儒家文化、「文化保守主義」,在庚子狂潮中得到了一絲一毫的支持嗎?
  • [香港八達通]香港德輔道之二――鹹魚生意海味街
    [香港八達通]香港德輔道之二――鹹魚生意海味街 香港最著名的海味市場就坐落在這裡。    由於香港的地鐵工程只修到上環,因此反而令西環這片地方保留了更多的舊城區特色,這裡被港人戲稱為「唐人街」。    當中環熱鬧繁華的辦公區已經曲終人散時,西環的夜才剛剛開始。    電車在德輔道西縱橫交錯的窄街小巷之間緩緩行駛,不時發出到站後丁丁當當的提示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