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10月13日電 題:年輕人口味西化 香港海味老行尊嘆輝煌不再
中新社記者 黃旖琦
叮叮,叮叮…隨著電車由中環緩慢駛向西環,乘客仿佛坐上了時光車,車道兩旁建築物逐漸泛黃,忽然電車一個大轉彎,更是像瞬間回到多年前的香港,一間間舊式海味店林立,一陣陣海味雜貨的味道隨著海風飄來,這是香港的德輔道西,也稱為海味街。
「鮑魚數日本的最好,因為那裡水質好,現在很多人以為什麼澳洲和南非鮑魚好,都是被廣告騙的,行家都知道,鮑魚日本最靚,」香港海味雜貨商會主席麥澄波講解著。人稱「波叔」的麥澄波,已經在海味街打滾60載,由17歲到77歲,是香港海味行業的老行尊,見證海味街的起起落落。他感嘆年輕一輩很少懂得烹調海味,口味逐漸西化,海味街的風光不再,生意難做。
由於香港地理位置優越,以前的航運依賴風力,當季候風從北方吹來,中國北部的貨物就會運到香港,再轉到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當南風吹起的時候,東南亞的貨物會運到香港,再轉往北方。這就是南北行的由來,而海味亦是當年南北行的重要交易貨品。
「當年南北行一到過年,每個海味鋪都會放鞭炮,非常熱鬧,那些炮仗屑都有五、六寸厚,」波叔回憶著。
通泰行董事長李廣林,同樣是海味生意老行家。「以前的南北行其實就是現在的海味街,永樂街文鹹西街,高升街一帶。以前過年南北行會放鞭炮,點燈籠。放鞭炮是為熱鬧,但燈籠不是人人都可以點,因為點燈籠是代表你店鋪已經還清今年的帳,沒有拖數欠帳。以前舊式生意習慣,一言九鼎不拖數過年。這是古道德,舊商例,」李廣林說。
據波叔介紹,海味街前身叫鹹魚欄,剛發展時,不過300米的街道上,幾乎整條街都做鹹魚生意,滿街都是潮州話、廣州話和卜卜嗒嗒的木屐聲。17歲那年他開始在街邊擺檔賣些簡單的海味雜貨,例如魷魚、章魚和粉絲。後來鹹魚生意越來越淡,逐漸被海味生意取代,德輔道西一帶成為海味店中地,上千家店鋪專營來自五湖四海的海味珍品及珍貴藥材,如蠔豉、魷魚乾、章魚乾、螺片、蝦米、海參、魚翅、花膠、瑤柱、燕窩、冬菇、鮑魚乾……琳琅滿目。後來香港旅遊發展局規劃將這裡發展為景點,便改名為海味街。
「改名海味街是我向當時的旅遊發展局局長周梁淑儀提議的,因為如果叫鹹魚欄,外國人一聽到掉頭就走,他們覺得鹹魚很臭,」波叔笑著說。「但是如果是海味街就不同了,他們覺得海味新奇,好吃,每樣都要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
雖然德輔道西成為旅遊景點,旅客來香港買海味乾貨,都知道要去西環海味街;但老行尊波叔慨嘆,海味街已經輝煌不再了,生意淡了,租金貴了,年輕人口味西化了,都衝擊著海味行業。
「如今環保團體要保護鯊魚,不要吃魚翅。內地反貪腐,貴的好的海味食材銷量減少,令生意跌了兩三成。以前海味入貨便宜,店鋪租金沒有現在那麼貴,生意好好,比現在好做好多。現在一年電費都20多萬,做得比較吃力,有些心淡,」波叔感嘆道。
波叔回憶,海味街40年前每逢時節都旺,中秋,清明,冬至,過年,就連聖誕節,都有做不完的郵包生意,打包都來不及。因為很多移民外國的華人,大量購買海味郵包。別人都在聖誕節休息,但是海味鋪則是聖誕節繼續開工,在冬至那天休息。然而現在會做海味的上一輩都老了,想做也有心無力,年輕一輩卻嫌麻煩不想做亦不會做,更加影響海味生意,行業規模漸漸萎縮,今年的中秋節生意亦一般。
「年輕人節日都吃牛扒了,即使吃中餐也是去酒樓吃飯,還有誰會自己買來做。但其實出去吃,很難吃到好的海味。」他指了指店裡的花菇繼續說道,「你看,同樣是花菇,這些100多一斤,這些400多一斤,普通酒樓,怎麼會給這麼好的你吃。」
77歲的波叔仍打理著在海味街經營的海昌號店,問他為何還不退休,這位耄耋老人甩甩頭說:「現在還哪裡流行退休的,除非打工被迫退休,自己的生意不會退休的。我在這裡看著,員工有問題就可以找我。」
雖然口裡說著生意難做,有些心淡,但是仍有著一份對海味難以割捨的執著和希望。對於未來海味行業前景,他說:「雖然生意淡,但是都要做,退休不做海味,可以做什麼?做了大半輩子,過了多少難關,想不了太多了,船到橋頭自然直吧!」
同在海味街打滾多年的李廣林也表現著那份逆境中的樂觀,他說:「生意是難做了,但總是還有人喜歡吃海味,懂得欣賞海味的。而且魚翅鮑魚不像以前好賣,可以賣其它,素菜果仁都可以啊,菌類現在也很受歡迎。難做都沒有辦法,年年難過年年過,我們都是這麼過來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