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申請訴前財產保全導致的損害賠償,法院如何認定?

2020-12-14 澎湃新聞

訴前財產保全,是指利害關係人因情況緊急,不立即申請財產保全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由人民法院所採取的一種財產保全措施。審判實踐中,由於申請人錯誤申請訴前財產保全給被申請人或案外人造成財產損害的案件屢見不鮮。侵權責任法等相關法律未對此問題作出明確的規定,那麼,錯誤申請訴前財產保全導致的損害賠償如何認定?請看今日乾貨小哥的推薦。

本文共計 4615 字

法信·推薦案例

財產保全申請錯誤導致的損害賠償應結合侵權責任成立的要件認定——徐暉等訴三菱商事(上海)有限公司申請訴前財產保全損害責任糾紛案

案例要旨:當事人錯誤申請財產保全導致的財產損害賠償案件,應當從一般侵權行為的角度進行審查認定,並結合侵權責任成立的要件,審查當事人在申請財產保全時是否存在過錯、財產保全申請是否給被申請人造成了損失,以及財產保全行為與損失之間有無因果關係。被申請人在基礎法律關係中明確了以某項特定財產代為清償,申請人對此明知但又申請保全被申請人的其他財產的,應當認定為保全的對象錯誤,屬於錯誤保全。

案號:(2010)浦民一(民)初字第12869號

審理法院: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

來源:《人民司法·案例》2012年第6期

【評論】

財產保全申請錯誤的構成

財產保全申請錯誤造成被申請人損失,被申請人提起訴訟的案由通常為財產損害賠償糾紛,就其本質而言實際上該行為是一般侵權行為,應當符合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

1.財產保全申請錯誤的違法性認定

侵權行為的中心問題為行為之違法性。就違法性而言,理論界存在形式違法及實質違法兩種認識,財產保全申請因法律已經明確規定了申請的方式、保全的內容等事項,因此僅比照實定法的規定即足以判定行為的違法性,即進行形式違法性判斷已足以。民事訴訟法規定了財產保全以訴訟為前提,保全的財產應當是本案相關的財物,並不得超過訴訟請求的範圍,據此可以總結出財產保全錯誤的常見類型有如下三類:

第一,當事人據以申請財產保全的前提錯誤,即申請人未在法定期限內起訴或訴訟請求沒有得到法院的支持。前者發生於訴前財產保全情形,即利害關係人因情況緊急,不立即申請採取保全措施,會使其合法權益遭受難以彌補的損失的,可以在起訴之前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若申請人在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後十五日內不起訴的,法院應當解除保全措施;同時,給被申請人造成損失的,還應當予以賠償。財產保全的最終目的是保證判決能夠順利執行,採取保全措施限制了財產的流轉,若利害關係人申請保全後不在一定期限內起訴,雙方的法律關係仍處於不穩定狀態,無法通過法院的判決明確其權利義務,從而無法達到保全的目的,因此,其申請訴前財產保全卻又不起訴的行為是錯誤的。申請訴前財產保全的申請人已在法定期限內起訴或在訴訟過程中申請財產保全,申請人的訴訟請求因無事實和法律依據而沒有得到法院的支持,也應當認定其申請財產保全的行為是錯誤的,由此給被申請人帶來的財產損失應當由申請人承擔。

第二,申請人申請財產保全的對象錯誤。財產保全應當限於與本案有關的財物,即當事人爭議的財產,或被告的應承擔實體責任的財產。對案外人的財產不得採取保全措施,對案外人善意取得的與案件有關的財產,一般也不得採取財產保全措施。財產保全是為了防止對方當事人轉移、隱藏、變賣、毀損財物,保障判決順利執行。與案件無關的財產不是當事人雙方爭議的焦點,不會成為司法裁判的內容,對該財產的執行更無從談起,因而沒有保全的必要;第三人善意取得了與案件有關的財產後,即成為該財產的合法所有權人,為維護交易的穩定和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也不應對相關財產採取保全措施。若申請保全的對象是與案件無關的財產或第三人的財產並由此造成損失,申請人當然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三,保全的數額超過訴訟請求的範圍。基於財產保全制度的立法目的,財產保全中申請保全的財產應與申請人所主張的訴訟請求相當,不得超出其訴訟請求的範圍。若申請人申請保全的數額過分高於訴訟請求的範圍,一般應認定為申請錯誤。對此,民事訴訟法第九十四條規定財產保全限於請求的範圍,對於該款應進行相應的擴張解釋。所謂擴張解釋,是指法律條文之文義過於狹窄,不足以表示立法真意,乃擴張法律條文之文義,以求正確闡釋法律意義內容之一種解釋方法。財產保全限於請求的範圍,並非表示財產保全的財產應與訴訟請求的範圍完全一致,實踐中做到完全一致並不可能亦無必要。以申請保全查封房產為例,在債務糾紛中,申請人訴訟過程中提出查封被告房產,在提供擔保的情況下法院一般會予以準許,而不必嚴苛房產的實際價值是否超過了申請人的訴訟請求範圍。且房產價值處于波動之中,法官難以確定其真正價值,若進行評估又無謂地增加訴訟成本,並無必要。

2.財產保全申請錯誤的損害認定

侵權行為的成立須以發生現實損害為必要。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以受有實際損害為成立要件,若絕無損害亦無賠償之可言。財產保全申請錯誤所造成的損害通常均為財產損害,財產損害可以劃分為直接財產損害和間接財產損害。對於財產保全錯誤申請的損害賠償應當貫徹全部賠償原則。全部賠償是近代侵權責任法的一個基本賠償原則,其含義是加害人對其給受害人造成的損害,尤其是財產損害應當全面和完全予以賠償。在財產保全錯誤申請中,申請人通常申請法院對被申請人的資金、實物、房產、股權等進行凍結、查封或扣押,由此必然限制了被申請人對其所有物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會對其造成一定的直接或間接損害。直接損害如造成財產的毀損、貶值,間接損害則如交易被限制導致的違約金損失、股權的利息損失等。直接損害系因錯誤保全申請所直接造成,自當賠償。間接損害則應根據案件事實進行具體判定,結合因果關係及可預見性原則進行綜合考量。

3.財產保全申請錯誤的因果關係

筆者認為,對於錯誤申請財產保全損害賠償案件來說,通常並不會發生複雜的原因行為競合或聚合的情況,因此並不需要仔細深究應適用何學說,而要仔細甄別造成被申請人損失的具體原因是否為錯誤財產保全,對由其他原因造成的損失,申請人不承擔賠償責任。各種因果關係理論實質上都是將因果關係分為不可歸責聯繫和可歸責聯繫,就財產保全錯誤申請而言只需要考慮是否因保全手段而導致了被申請人的損失,是否存在造成損害的其他原因行為。

4.財產保全申請人的過錯

就過錯而言,存在故意與過失兩類主觀樣態,在財產保全錯誤中過錯的主觀樣態多為過失。某一具體侵權行為是否存在過錯的判斷標準是一個利益衡量的過程。一方面,申請人對自己權利的衡量可能與法院的判決存在一定的誤差,當事人的合理訴請可能與國家司法幹預的後果不盡相同,過分苛求申請人對自己的權利進行準確無誤的評判是不現實的。另一方面,財產保全行為發生於訴訟過程中,雙方已經發生衝突,應盡力避免當事人惡意利用財產保全損害對方當事人的權益。就過失的判斷標準而言,歷來存在主觀標準與客觀標準兩種認識,而客觀標準已經逐漸成為主流。客觀標準又依注意義務程度的不同分為三個層次,即普通人的注意義務、處理自己事務的同等注意義務、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違反上述三種注意義務又分別認定存在重大過失、具體輕過失和抽象輕過失。筆者認為,財產保全發生於訴訟過程中,法律已經規定了保全的範圍和條件,當事人在進行保全時所應盡到的注意義務應更為嚴格。財產保全申請人的過失標準應採用抽象輕過失的標準,即申請人在申請時應盡到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對於財產保全申請的提出應仔細審查保全的範圍是否得當、保全的財產是否有誤,未盡到此注意義務時即應認定存在過錯。

在財產保全過程中,應結合具體案件事實及證據情況進行判斷,若申請人申請財產保全後未提起訴訟,或被駁回起訴,則其申請缺乏前提,應認定存在過錯;若保全了他人財產,或保全了明顯不應承擔實體責任的財產,也應認定存在過錯;在保全的範圍上,如果申請人申請保全的財產與法院支持的數額存在較小誤差,則不應認定其存在過錯。

(摘自萬發文:《財產保全申請錯誤的構成及賠償》,載《人民司法·案例》2012年第6期。)

法信 · 裁判規則

1.若申請人申請財產保全時主觀上存在過錯,客觀上實施了侵權行為,並給被申請人造成了實際損失,則依法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趙國慶與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州因申請訴前財產保全損害責任糾紛案

案例要旨:為了平衡和保障各方當事人的訴訟權利,防止當事人濫用保全制度,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了申請保全錯誤的救濟措施。申請人在司法程序中發生的造成被申請人權益損害的行為屬一般侵權行為,若申請人申請財產保全時主觀上存在過錯,客觀上實施了侵權行為,並給被申請人造成了實際損失,則依法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案號:(2015)湖吳民初字第151號

審理法院: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

來源:《人民司法·案例》2018年第8期

2.申請人依據法律事實和證據提起的財產保全申請,不能僅以最後判決結果未支持或完全支持申請人的訴求為由認定存在錯誤——蔡某某訴唐某某、劉某乙因申請訴前財產保全損害責任糾紛案

案例要旨:申請人依據法律事實和證據提起的財產保全申請,不能僅以最後判決結果未支持或完全支持申請人的訴求為由認定存在錯誤。財產保全錯誤損害屬於一般的民事侵權行為,適用過錯責任歸責,申請人無過錯的,人民法院應認定其不承擔賠償責任。

來源:重慶法院網 2018年6月19日

3.當事人申請訴前財產保全,經查認定被申請人未侵犯其合法權益的,認定申請人訴前財產保全有錯誤——丹陽市環宇食品廠訴廣州市廣州糖果廠財產保全不當損害賠償案

案例要旨:訴前財產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利害關係人起訴前,為保障將來的生效判決能夠得到執行或者避免財產遭受損失,對當事人的財產或者爭議的標的物,採取限制當事人處分的強制措施。在民事訴訟過程中,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的合法理由是為避免涉訴財產可能被轉移、隱匿、毀滅等造成利害關係人權益損害或者將來的判決無法執行。經法院審查,被申請人並未侵害申請人的合法權益,則此時申請人的訴前財產保全是錯誤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案號:(2001)丹經初字第617號

審理法院:江蘇省丹陽市人民法院

來源:法信精選

法信 · 法律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17修正)

第一百零一條 利害關係人因情況緊急,不立即申請保全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前向被保全財產所在地、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對案件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採取保全措施。申請人應當提供擔保,不提供擔保的,裁定駁回申請。

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採取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行。

申請人在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後三十日內不依法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人民法院應當解除保全。

第一百零二條 保全限於請求的範圍,或者與本案有關的財物。

第一百零五條 申請有錯誤的,申請人應當賠償被申請人因保全所遭受的損失。

2.《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六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錯誤造成案外人損失應否承擔賠償責任問題的解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六條等法律規定,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錯誤造成案外人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來源:法信

原標題:《錯誤申請訴前財產保全導致的損害賠償,法院如何認定?》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如何認定訴訟保全錯誤損害賠償責任
    故而,各地法院在審理因財產保全錯誤而產生的損害賠償案件時,對申請人適用的責任類型不統一,裁判標準的差異性較大。如部分法院在申請人敗訴、人民法院裁判支持金額少於申請人訴請金額時就認定為保全錯誤;部分法院堅持一般侵權責任的標準,即需要審查申請人是否存在主觀故意或重大過失來認定申請人的保全行為是否為錯誤保全。筆者認為在認定錯誤保全時,應適用一般侵權責任過錯責任歸責原則。
  • 訴前財產保全錯誤 申請人應擔賠償之責
    故訴至法院,要求被告賠償查封期間的損失。  法院認為:依據法院已生效的判決文書足已認定被告高某申請凍結原告吳某資金的行為是錯誤的。被告高某濫用訴權,被告中外合資宜昌某化工有限公司為其提供訴前財產保全擔保,申請凍結原告資金達14個月之久,確給原告造成了經濟損失,應予賠償。賠償標準應按照金融機構同期貸款利率計算。據此,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定作出判決。
  • 「最高院裁判文書」對於財產保全損害賠償中「申請有錯誤」的判斷...
    【裁判要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五條規定,申請有錯誤的,申請人應當賠償被申請人因保全所遭受的損失。財產保全損害賠償的性質屬於侵權損害賠償,對於「申請有錯誤」的判斷,應當以行為人是否存在過錯作為判斷侵權行為的依據。
  • 訴前財產保全怎能想當然
    2016年4月21日上午9點,平頂山市湛河區法院召開了聽證會,李某這才意識到自己的保全申請錯誤。李某於4月22日向平頂山市湛河區法院提出解除對吳女士的財產保全。湛河區法院於4月25日做出民事裁定書,裁定即日解除吳女士的銀行存款300萬元以及其等值財產的凍結、查封。截至5月26日,法院解除了查封吳女士的所有財產。
  • 訴前財產保全有什麼具體含義?怎樣才能夠申請訴前財產保全?
    ,民事案件激增,如何有效利用訴前保全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成為人民法院面臨的問題。訴前財產保全主要目的在於,在等待利害關係人起訴或者申請仲裁則可能由於時間的滯後而使其合法權益遭受難以彌補的損害的緊急情況下,給利害關係人提供及時便利的救濟手段。網友諮詢:如果我要申請訴前財產保全,一定要立案才可以嗎??
  • 公報案例:如何認定保全錯誤和相關賠償責任?
    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 閱讀提示 本期案例將介紹一樁因錯誤保全而引發的侵權賠償案件。甲公司為了阻止合作方乙公司繼續銷售一樓盤,獨享該樓盤帶來巨額收益,便起訴乙公司,並相繼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措施,查封了乙公司名下的全部樓盤,導致該樓盤錯過了最佳銷售時機。
  • 財產保全錯誤的,需要賠償嗎?
    故而,法院在申請人申請採取財產保全時,要求申請人提供相當於申請保全財產等值的經濟擔保,保證對財產保全不當的損失進行賠償。財產保全錯誤賠償責任系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申請保全人是否承擔責任應視其對財產保全錯誤是否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如果沒有證據證明申請人在保全過程中存在過錯,那麼將無需承擔財產保全對被申請人帶來的損失賠償責任。
  • 公報案例:如何認定保全錯誤和相關賠償責任?(詳細裁判規則+典型...
    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閱讀提示本期案例將介紹一樁因錯誤保全而引發的侵權賠償案件。甲公司為了阻止合作方乙公司繼續銷售一樓盤,獨享該樓盤帶來巨額收益,便起訴乙公司,並相繼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措施,查封了乙公司名下的全部樓盤,導致該樓盤錯過了最佳銷售時機。
  • 申請財產保全造成損害 這筆損失到底該不該賠?
    邛崍某市民向友人出借120萬用於一工程建設,因未按期償還,將該友人及其掛靠的建設公司訴至法院,因法院判決建設公司不承擔還款責任,建設公司遂以保全造成其資金損失為由要求該市民賠償損失。法院判決,出借者在申請保全建設公司財產中並無過錯,不應承擔財產保全造成的損害賠償責任。2014年3月,邛崍市某鎮政府與某建設公司籤訂合同,由該建設公司承建某安置點項目。
  • 如何進行訴前財產保全複議,什麼流程?
    訴前財產保全,是指在緊急情況下,法院不立即採取財產保全措施,利害關係人的合法權利會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因此法律賦予利害關係人在起訴前有權申請人民法院採取財產保全措施。那麼如何進行訴前財產保全複議,什麼流程?
  • 基層動態 | 申請訴前財產保全 保障申請人的合法權益
    基層動態 | 申請訴前財產保全 保障申請人的合法權益 2020-12-02 22: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發生交通事故後,可以申請訴前財產保全嗎?
    那麼,發生交通事故後,可以申請訴前財產保全嗎?網友諮詢:發生交通事故後,可以申請訴前財產保全嗎?廣東維強(太原)律師事務所湛晉金律師解答:在訴訟實踐中,法院並不是對所有當事人申請的交通事故案件都能啟動訴前財產保全程序,也就是說,若對方的投繳的保險賠償限額足夠對當事人的損失進行賠償的,法院是不會啟動訴前採取保險程序的。
  • 財產保全是什麼?財產保全的四大須知你知道嗎?
    在民事案件審理過程中,一方當事人有可能會轉移財產使案件以後難以執行或給當事人造成損害的,對方當事人可向法院提出對其財產進行保全,禁止其財產的轉讓或責令其不能再轉讓財產的。實踐中,法院也可以主動裁定進行財產保全措施。
  • 你該知道的訴前財產保全常識!
    訴前保全指訴訟前、起訴前的財產保全,利害關係人因情況緊急,不立即申請財產保全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財產保全措施。例如:被告人知道原告即將起訴其償還債務,於是發出廣告欲將自己名下的房子賣掉,這種情況下原告在起訴前就可以向法院申請訴前財產保全。
  • 從一則案例分析訴前財產保全存在的問題
    一、據以研究的案例  羅某因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於2010年5月24日向原徐州市九裡區人民法院提出訴前財產保全申請,請求立即查封、扣押被申請人郭某所有的奇瑞小型轎車一輛,並向法庭提供宋某所有的房產一套作為擔保。
  • 濫用訴訟財產保全,一旦敗訴存在被索賠風險
    本案為因申請訴中財產保全損害責任糾紛,屬於侵權責任糾紛,應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即申請人申請保全的行為存在錯誤,且該申請保全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係的情況下,申請人應當賠償被申請人因錯誤保全所遭受的損失」。
  • 法院解封保全財產錯誤,依法應當支付賠償金
    根據法律規定,不論案件到那個程序那個審級(包括一審,二審·再審或者因檢察院抗訴引起的再審或發回重審),受案法院都有義務提示一審原告,時時注意一審法院保全查封財產的到期日,如果申請人屆時繼續保全的,受案法院應當依據申請人的申請繼續查封被保全的財產,已確保申請人財產保全的保全目的,也就是保障生效判決得以順利執行。
  • 財產保全錯誤(房屋、銀行帳戶等被錯誤查封),能否要求賠償?
    違法採取對妨害訴訟的強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對判決、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書執行錯誤,造成損害的,賠償請求人要求賠償的程序,適用本法刑事賠償程序的規定。、保全措施、先予執行措施,或者對判決、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書執行錯誤,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的,賠償請求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賠償。
  • 對事故處理中的訴前財產保全,民警只告知這一種情況!其他不需要
    一是,訴前財產保全是什麼?事故當事人如果向法院請求訴前財產保全的,應當如何操作?關於訴前保全,也叫訴前財產保全,簡單的說,就是民事損害賠償權利人,為了防止對方當事人在法院判決前,因為轉移財產,最終導致財產執行時賠不起問題的出現,通過申請的方式,在起訴之前,通過申請的方式,提前就讓法院將賠償義務人在銀行的存款、登記所有的車輛、房屋等財產,通過凍結、查封或者扣押等方式控制起來,使得自己在勝訴後的賠償能夠有所保障
  • 淺析訴前財產保全制度
    3.訴前財產保全必須提供擔保。在司法實踐中,申請人申請訴前財產保全提供的證據往往有限,法官一般難以對案件全貌及孰是孰非做出準確判斷,但由於時間緊迫,為保證迅速做出裁定,以保護申請人的權益,法官在案件事實不清、責任不明的情況下進行了保全,錯誤在所難免,如果因保全錯誤給當事人造成了損失,可以用申請人的擔保財產對被申請人進行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