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積善之人必有善報」你認為對嗎?

2020-12-19 隨影獨語

人生如白馬過隙,匆匆幾十年一晃而過。從神學來講,生命是循環的沒有盡頭。中國的道教和佛教也相信有輪迴。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來世果。人積德行善,一方面還債,另一方面積攢福報。

我們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一句佛語。《纓絡經·有行無行品》:「又問目連:『何者是行報耶?』目連白佛言:『隨其緣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意思是,行善的人,到頭來會有好的報應,作惡的人到頭來會有壞的報應。

白素貞受菩薩點化下山報恩。白娘娘雖在畜生道,但是白素貞一生懸壺濟世救了很多人。要不是法海扣留了許漢文,白素貞不會動怒水漫金山寺。白素貞被關在雷峰塔下20年贖罪,出塔後還是得道升天了。由此可以看出上天對她賞罰分明。白素貞臨近雷峰塔前,對小青說:世人不曾信因果,因果何曾饒過誰?積德行善和因果分不開,白素貞宅心仁厚所以最後位列仙班。

人能行善,自能化卻災殃,則事事順利;人能行善積德,自能延年益壽,百病不生;人能立大善大德,自能增福增壽,入鴻福之門。善德深厚者,自能反蔭先人,也能蔭及後代子孫,家族興旺發達。譬如,在福報之中,長壽列首位,人人都希望健康長壽,子女更希望父母如此。若是子女為父母祝壽誕時,誠心敬意多買魚鱉等物命放生,救下要死的物命以行善,也能益壽於父母。如此,要比烹調宰殺動物,吃得大朵快頤,圖個高興熱鬧強似百倍。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造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有的人會反駁說:好人不長命,禍害留千年。這句話從表面上講根本講不通。從深層次的角度來講好人的使命完成了,該去好地方了。在中國有很多的土地神,生前都是大善之人。禍害繼續作惡,等待他的是地獄的懲罰。而且懲罰的時間很長,有的大惡之人會永遠待在地獄。

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積善分兩種:一種是積陰德,意思就是做好事不讓別人知道。我在之前的文章談到過範仲淹。正是因為範仲淹積了很大的陰德,所以後世子孫興旺。現在有很多人也是做好事不留名,這樣的人往往能積攢大福報。積福報就像去銀行存錢,存的多了自然也就大富大貴了。有的富豪非常低調的做善事,而自己過得非常簡樸。

雷鋒同志做了一輩子的好事,自己從來不張揚總是非常低調。雷鋒同志22歲就去世了,但是他的精神一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雷鋒同志他們積善的精神永遠的留了下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儘自己所能多做善事。多做好事,莫問前程。因為做好事,雖然福不將至但是禍已遠去。做好事既能趨吉避兇又能為自己積攢福報,何樂而不為呢?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積少成多,才能從量變到質變。不要小看積德行善,這些都是自己的福報錢糧。

總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此我們要積善,不要積惡,這樣就會獲得善的結果,即善果。

相關焦點

  • 善在人間,福在心中,積善之人,必有後福
    01曾子說「人而好善,福雖未至,其禍遠矣」百姓也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是時機未到,時機一到,必然遭報。頭上三尺有神靈,人在做,天在看,冥冥之中自有帳目在積攢。02積善也好,作惡也罷,都得有個積累的過程,長期積善積德,積得一個好人緣,就會有人尊重,有人保護,有人提攜。天道輪迴,道不可違,作惡多端,天怒人怨,早晚禍起蕭牆,遭其天譴,縱觀歷史,你看蒼天饒過誰?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常有這幾種善行的,恭喜你,福報要來了
    不過給我印象較為深刻的,是他正廳中間掛的那幅字畫,上面寫著「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顯得特別蒼勁有力。朋友說,那是他祖先的手墨,後輩們一直將它傳承下來,如今生活都過得挺好,家族也日漸騰達了。想想也是,朋友都七十了,退休後兩口子的日子,過得舒服自在,特別是兒女們也成家立業了,有所作為和建樹,讓人好不羨慕。那麼,何為「積善之家」呢?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重溫《易經》名句,感悟古人智慧!
    《易經》這部經典裡面,處處彰顯著古人的智慧,今天就和大家重溫一下其中的一個經典名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句話有很深的道理,大家已經很熟悉了,意思是積了厚德的人家,福報一定很大,子孫都跟著沾光。這在歷史上,有太多的家族給我們做了證明,比如孔子的後代、孟子的後代、範仲淹的後代、曾國藩的後代、林則徐的後代等等,這些聖賢的家道之所以承傳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不衰,就是因為他們積的善太厚了。否則的話,別說富三代,富兩代、一代都很難,所以古人告訴我們積財留子孫,不如積善留子孫。這句經典的意思很容易理解,但真正相信的人卻很少。
  • 每天學點周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原文】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由辨之不早辯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釋文】積累善良的人家,一定會有無盡的福慶;積累不善的人家,一定會有無窮的災禍。臣子殺害君主,兒子殺害父親,並不是一朝一日的變故,而是慢慢積累起來的罪惡。這是長期不能辨別善惡的原因所造成的。《易經》說:"履霜,堅冰至」,說的就是這種過程。殃:禍殃,災禍。弒: 臣殺君、子殺父叫做「弒」。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但如何辨別生活中的是非與真偽之善?
    《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太上》曰: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兇神已隨之。我們知道,善對人生乃至整個國家社稷都有莫大之益。但是,生活中有的人行善而得善報,而有的人行善卻未得善果,或雖有小小善果而所酬遠不及其所行。
  • 光明日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原標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光明論壇·溫故】   2016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中指出:「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 「經常積德行善,必有善報」:積陰德的十種善事,看你做過幾種?
    世間之事,皆有陰陽之分?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經常積德行善,必有善報。語句出自《周易》第二卦:坤卦。
  • 老僧:不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之人,往往是不懂這三點
    《易傳》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句話闡述的就是佛家的因果之道,所謂善惡有報就是這個道理。但是許多人會發現,生活中許多好人並沒有善報,許多壞人也並沒有惡報,認為這些言論只不過是勸誡眾人要積極向善的雞湯而已。曾經我也抱著這種想法,但是有一次與一位相識已久的老僧交流時,他的一番話改變了我的看法。
  • 一個小短片告訴你: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每天都有分 享。《周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出自《易經》的坤卦。坤卦說的,正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常聽有年紀見識多的村裡老人說,凡是目前發展不錯的家庭,現在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輩多是厚道人。我們看歷史上那些傳承久遠的世家大族,比如範仲淹、曾國藩等家族,人才輩出,福澤綿長,乃是因為他們將深厚的文化底蘊凝結為優良的家教傳統,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子孫的優良品格。這也算是對「積善人家論」的經驗證明。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今日網上偶見這樣一幅書法作品圖片,圖片提供者詢問此作所書寫的內容,告知這是一個行草書鬥方作品,四個大字是「積善人家」,落款是「庚子秋月劉石」,欽印是「劉石之印」。整體來說這幅作品寫的不錯,從字形,章法,內容來看都挺好的,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唐平亂名臣書法家顏真卿的背景真不簡單
    正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善人必然有好運,至善之人福澤必定厚重,甚至會福澤後代,興盛家族。不錯,儒家孔孟顏曾各位聖人著書立說,功德無量,可謂至善之人,其後代宗族綿延長久,人才輩出,真可謂「善有善報」,即使孔孟顏曾不得志與當時,但其功德深厚,是以福澤綿長,澤被子孫,千秋萬代。
  • 要有一個好心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吳學良一定要有一個好的心態,我們常說心態平和,心存善念,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說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句話,它的後面還有一句話與之相對應,叫做「積惡之家必有餘殃」。攝影照片/吳學良你想呀!沒做過虧心事,心中無鬼,當然不會怕鬼,假設真有鬼,鬼來了又有何妨?因為心態平和,自然心情愉悅,不會愁眉苦臉。好心情是最重要的,這不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餘慶」嗎?再者說,心態平和心情愉悅,諸事做起來就容易順遂,哪怕有些不順心的事情,也會被平和的心態化解。而那些心術不正、心存惡念的人,因為做過傷害天理的事,心裡自然不會安寧,疑神疑鬼。因為心中有鬼,自然心事重重,心態扭曲。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明朝善學大師袁了凡成功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有一天晚上我失眠了,索性就看電視劇《了凡的故事》,沒想到越看越有味道,袁了凡真乃一代善學大師!袁黃誓行善事三千條,使用「功過格」逐日記善惡,改號「了凡」,意為不在做受命運擺布的凡夫,要通過積德行善做改變命運,掌握自己幸福的人。
  • 鍾么爺談道德: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惡之家必有餘殃。」鍾中用中國十大孝子王希海的故事講述了什麼是「孝道」:王希海用26年的時間無微不至地照顧植物人父親,並經常用導管一口口地為父親吸出濃痰,他說:「我吸的不是爸爸的痰,而是生命的延續。」為了父親,王希海一生未娶。有位女企業家被王希海的孝道感動,提出要嫁給他,一起照顧他父親,王希海婉言拒絕了,他說:「謝謝你,但我不能結婚,因為結婚後我就不能全身心照顧父親了。」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文章原來題目是家中出現這種徵兆,註定人才輩出,子女有福!《易傳》有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 【傳統文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因此,我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為更好的弘揚繼承傳統文化,9月4日下午,敦化市中醫院院班子成員與全體行政人員在會議室共同視頻學習了由劉餘莉教授講解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群書治要》之《周易》中說到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 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習近平曾說:「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諸葛亮誡子格言、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都是在倡導一種家風。」 積德,就是積「得」「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出自《易經》的坤卦。坤卦說的,正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大意是說:經常行善的人家會有許多可以慶賀的事,經常做惡事的人家會有許多災禍在等著它。
  • 釋淨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易經》裡面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是因,餘慶是果報,我們要想來世好,或者要想這一生晚年好,來得及,現在開始努力斷惡修善,我們晚年就會有好的果報。我們在大陸訪問,遇到有一些人,總希望把自己的兒女親屬送到外國去,以為到外國去將來就有希望,在自己國家好像就沒有前途,這一種想法錯了,大錯特錯!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處世格言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可知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 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愚而多財,則益其過。 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
  • 曾仕強解讀《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今天的科學告訴我們,未來是不可測的,更是測不準的。 我們看到氣象臺報氣象經常不準,是什麼道理?是人員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