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銀座」——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
記得小時候,爸爸給我講「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南京大屠殺」,為此我還對日本這個國家產生了一絲厭惡。後來,媽媽又告訴我日本是亞洲經濟「四小龍」之一,非常發達。自己在學習中也了解到,日本文化大多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但是在「鴉片戰爭」之後,由於大清朝的沒落,日本又開始學習西洋文化並最終走上了富強之路。那麼日本到底是個怎樣的國家呢?「百聞不如一見」,還是讓我親自去看看吧!
第一站我來到了象徵日本現代的景點銀座,是日本東京中央區的一個主要商業區,以高級購物商店聞名,是東京其中一個代表性地區,同時也是日本有代表性的最大最繁華的街。與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紐約的第五大道齊名,是世界三大繁華中心之一。銀座是通過不斷填海造地才逐步形成今日之構架。銀座位於中央區西部,在新橋與京橋兩橋間。分為銀座一丁目至銀座八丁目。銀座四丁目與銀座五丁目之間被晴海通所分隔,全部8個丁目由中央通貫通。從第一號街到第八號街及其周圍鬧市區,長約1公裡。古為造銀幣廠,今為中心商店街。有全國著名大百貨商店、特種工藝品的小商店,以及一些高級小吃店。也是文化娛樂中心。
來到銀座,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12層樓的優衣庫大廈,用繁華兩字形容它一點都不為過。先到的是一丁目,我一邊逛街一邊欣賞美麗的街景。雖然很繁華,但是路面上沒有一點兒垃圾,非常乾淨。路邊還種著花花草草,使人非常的賞心悅目。這是一個高檔的商業區,有賣服裝的,買化妝品的,還有賣工藝品的。走進三越百貨這家商場,裡面的設施給人一種富麗堂皇的感覺,然後就走到護膚彩妝區,女生們到三越裡的第一站肯定是B1層的護膚彩妝區。這裡的每一個櫃檯,每一個區都蛇有專門的中文導購員,不用擔心語言溝通有障礙的問題。這是讓我覺得很貼心,服務很到位的地方。逛完了護膚彩妝區,我來到了,賣文具的區域,我想著給我弟弟買一些很可愛又很實用的東西。三越百貨很多沒有一兩個小時你根本出不來。你會發現百貨商店都是走這種富麗堂皇的路線。暫不說奢侈品專櫃,連買手帳,雨傘等日常生活用品區域,也都是寬敞明亮高大上的感覺,逛起來真的很舒心。
接著,我來到了日本非常有名的抹茶甜品,正是位於東京銀座的茶坊SALON GINZA SABOU的招牌美食,表面是用抹茶粉做成的日式庭園波紋樣式,敲開後你會發現裡面藏著滿滿的抹茶,口感非常好,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口味可以選擇。當然,你可以再點一杯奶茶搭配,我覺得奶茶和甜品是絕配。當你逛累了,不妨,找家甜品店坐下來慢慢吃,慢慢享受這悠閒的午後時光。如果你和我一樣都是甜品愛好者,來銀座一定要來這家茶坊試試。休息好了,吃好了,精力充沛了。接下來,又是一個被逛街充滿的下午。逛街不意味著要購買東西,你可以欣賞街邊的風景,也可以和當地的人了解一下關於銀座的歷史。不知不覺的自己已經走到了四丁目,從一丁目到八丁目都是串聯起來的,條條大路通羅馬。
走到四丁目這條街的十字路口,四丁目的十字路口可以稱得上是整個銀座街區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段。14層樓高的現代化三愛大樓與19世紀風格的和光老店遙相呼應。一個光彩照人,一個雄偉堂皇,一個華美新穎,一個古樸高雅。在兩者強烈的反差中,一種對歷史的崇敬和對現代的自豪的感情油然而生。我走進了一家古玩店,裡面擺放著很多新奇的玩意兒。放眼望去,有銅錢,字畫,可愛的掛件,小鑼鼓等,和玩具鑼鼓不一樣,它的造型很精緻。可以在這裡買一些小玩意兒回去送給親朋好友。古玩店的老闆還給我說了銀座這個名字的由來,銀座的名稱源自江戶時代初期,1612年,銀幣鑄造所由駿府(今日靜岡市)遷至江戶(今日東京)現銀座之地,因此被名為銀座。
在和老闆聊天的過程中,了解到,自1970年8月以來,銀座地段就實施星期天和節假日禁止任何車輛通行的制度。別看平日銀座大街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可一旦到了這個時候,喧囂的車聲便偃旗息鼓,只能感受到人流的湧動,像一條汩汩流淌的河流,翻捲起層層的聲浪。這時的銀座便成了一條名副其實的步行街了。每到這樣的日子,便有數萬人漫步在這條大街上,有健壯的年輕人,花枝招展的姑娘、漂亮瀟灑的小夥。待嫁的姑娘可以到五丁目的「新松」為新婚之日選上一件自己喜愛的和服。
你可別小看了「新松」的和服,這可是從染色到裁縫一氣呵成,全部手工製作的絕活。不僅風格獨特,而且是地道的傳統,日本的國粹,頗受上層婦女和演藝界人士青睞。這樣的制度我也想好好感受一下,只可惜我沒有選對時間,如果你們有時間能親自過來銀座,一定要在星期天和節假日感受這種沒有汽車的喧囂聲,沒有沒有汽車的尾氣,只有源源不斷的人流,這一定很好玩。
銀座的夜晚更是別有一番風味,下午四五點銀座華燈齊放,商店紛紛關門,這是時候就像是徜徉在五顏六色的海洋裡。這時候的酒吧就會發揮出他至關重要的作用給這座城市添加別樣的色彩。
繁華、高效、人口眾多都把東京與現代化連在一起。然而,日本又是一個守傳統、重禮儀的國家,古樸的民情在現代化的節拍下,顯示出了特有的情致。東京的銀座恰恰就體現出了古樸與華麗,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