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淡水河邊走過老城門遺址,就進入到淡水老城中的古老街道——水巷街。在巷口左邊,有一棟外觀基本保存完好的三層老建築。這棟建築建於民國初期,由於那時惠陽華僑眾多,海內外交流頻繁,所以這棟建築有很多地方呈現了西洋風格。臨街的陽臺欄杆,使用了綠色葫蘆柱;門、窗上方都有起到美化效果的歐式拱券。
由於淡水處在交通要道上,民國時期,來往的客商很多。這裡靠近河邊碼頭,客人下船後,都會就近到水街巷找旅館休息。有位「鄧平婆」看準了這個商機,就把這棟樓開成旅館。對外懸掛的招牌,就用自己的名字,取名「鄧平旅館」。由於位置好、旅館又有特色,加上「鄧平婆」的待客熱情,服務周到,一下就成為淡水老城中的著名旅館。
解放後,隨著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完成,「鄧平旅館」收歸國有,「鄧平旅館」不再存在,「鄧平婆」也移居去了香港。幾十年風雨過去,歷史已被後人遺忘。幸虧淡水老城被評為「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鄧平旅館」的歷史才被人們重新挖掘出來,並立碑介紹。
儘管「鄧平旅館」已經很陳舊,但歲月風雨只是剝去了外刷的粉皮,它內在的骨感美依然存在。你看,這位美麗的女孩路過這裡,看到這歐式建築風格的裝飾,忍不住停下,用手機拍不停。
青春和古樸交織在一起,現代和歷史相襯在一處。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