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是一種植根於沃土中的文化藝術,千百年來一直記錄著老百姓的生活百態。
有人說生活是一門藝術,能夠讀懂生活真諦的人,往往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作為一種老祖宗集體智慧的產物,俗語中所反映出的處世哲學,時至今日依然有其重要意義。
俗語「不做三事三代好」,哪三件事呢?其實是對人們日常處事的勸誡。所謂「不做三事」,指的是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
每一件事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如果有一件事情做不好,就很容易引火上身,最終本來是一片好心,反而受埋怨,別怪老祖宗沒提醒你。
第一、不做中
所謂「不做中」指的是不要做中間人,在農村地區人們在發生矛盾,或者說民間借貸的時候,一般都會有中間人出現。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間人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調節矛盾、以及作為信任方出現。但是做中間人並非易事,稍有不慎就會惹麻煩。
生活在農村地區的老百姓,由於日常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麻煩,如果自己解決不了就只能去找中間人。作為中間人往往都能說會道,並且在村子中具有一定威信。
一般情況下,沒有人願意去做中間人,因為事情一旦處理不好,就會非常糟糕。
尤其是在兩個人發生矛盾之後,中間人調解不力,甚至還會受到雙方埋怨。做中間人,其實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絕大多數情況下中間人,一般都由村子中的老人去做,因為他們的威信和人際關係一般都非常好,但是大家也應該知道,做中間人是一個高風險的工作。
第二、不做保
「不做保」指的是不做保人,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缺錢的時候。在這種前提下,就會向他人借錢,但如果人緣並不是特別好,或者說一看就沒有還貸能力,那麼絕大多數情況下,根本沒有人願意將錢借給這種人。但如果有擔保人出現事情就非常好解決了。
擔保人其實就是介於,債主和借債人之間的角色。如果擔保人既了解債主又了解借債人,並且了解這個缺錢的人有還錢的能力,那麼就可以作為擔保人,讓這個借債人獲得債主的信任,並最終獲得金錢方面的幫助。
但前提是如果借貸人並沒有如約還款,或者是到了後期根本沒有償還能力,那麼這個錢,就應該由擔保人償還。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做擔保人風險非常大,如果不是對雙方特別了解,一般沒有人願意做擔保人。
第三、不做媒人
民間有「寧拆一座廟,不毀一樁婚」的說法,也就是說給別人做媒,是一件積德行善的事情。事實上在現在社會中,也有很多所謂的媒人。
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未婚男女,選擇一個合適的人家進行婚配。可以這樣說他們就是現實中的「月老」。
而且在農村地區找人做媒的事情非常普遍,媒人的出發點往往都是,希望能夠促成一段幸福美滿的姻緣。
但現實情況一般會出現兩種結果,一種是夫妻之間相親相愛、白頭偕老,而另一種就是結婚之後吵鬧不斷,並最終走上離婚的地步。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媒人也是一種高風險的工作,因為小兩口婚後生活特別幸福,那麼這個媒人的名氣就會越來越大。
相反如果婚姻生活並不好,那麼就會埋怨這個媒人。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媒人也是一種,費力不討好甚至容易挨打的職業。
事實上早在幾千年前,老祖宗們就已經看清楚了其中的利害關係。雖然作為一個熱心腸的人,幫助別人是一件好事,但同時也要為自己的利益做好打算。
畢竟在農村地區做中、做保、做媒,其實都是有一定風險的事情。所以在做這些事情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結 語
現在社會中很多人都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就是說熱心腸的人越來越少,為個人利益打算的人越來越多。
但大家一定要了解俗語「不做三事三代好」,因為這是千百年來留下的古訓。雖然有些人覺得自己只是熱心腸,但是好心也容易做壞事。
雖然這些事情的出發點都很好,但是大家也應該看清楚其中的利害關係。千萬不要盲目的給他人做中、做保或者做媒人,一旦處理不好,最終受委屈的人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