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俗語智慧:人到中年不做三事,懂了富三代,不懂日子容易不順

2020-12-15 沉醉古詩文

中華歷史源源不絕五千年,其中最珍貴的東西,就是一代一代歷盡滄桑的老人家的智慧。

而這些智慧,大多通過現在在農村流傳的俗語傳世,這些俗語易於傳播,我們每個人大都會念那麼兩句。而俗語的流傳之廣也就從側面正面了俗語中為人處世智慧的正確性。

如果俗語沒有道理,又怎麼會代代流傳,一直到今天呢。我們又怎麼會在如此現代化的今天,依舊抱守著老祖宗的智慧呢。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俗語是老人對三種事情的勸戒,也是對一種處世態度的勸戒。

「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

不做中

別人有事情了需要幫助,很多人就喜歡主動過去幫襯,去幫他們聯繫自己的關係或者是有能力的親朋好友來解決人家的問題。

這其實是一個好現象,說明這個人的心腸好,樂於助人。但是如果遇人不淑,中間出現點什麼問題的話,自己是會攤上麻煩的。

當然了,不做中間人,不是說在任何能夠幫助別人的情況下都不去主動施以援手,而是要仔細的考量過雙方的人品,和這件事情到底自己能不能做成,審慎的決定要不要幫忙,不能腦門一熱就幫了,萬一哪一邊出了問題,第一時間想到的永遠是找到你身上。

不做保

銀行貸款需要擔保人,需要貸款的就會找信任自己的人來幫自己做擔保。許多人接到這種請求會挺高興的,畢竟這代表著人家把你當作知心朋友,可以託付的人。

但是這個事情也是要小心的,一旦這個朋友不是真心朋友,貸款批下來自己跑路了;又或者是拿到貸款胡亂揮霍,公司經營難以改善,回天乏術,你之前做的擔保也就轉化成了還錢的責任。

我的家裡曾經親身經歷過這種事情,貸款的人工廠倒閉還不上錢,銀行逼的最兇的時候鬧到了人們的家門口,村裡人最重自己的臉面,家裡出這種事情在爸媽看來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恥辱,這也就是為什麼不能做擔保的原因,畢竟嘴裡說的再天花亂墜,以後發生的事情誰又說的清呢。

不做媒人

其實不做媒人也是同樣的道理,說好了一門親事,門當戶對琴瑟和鳴,人們大多也就當時感謝一下你,後邊就忙著過自己其樂融融的小日子去了,自己除了為他們開心也落不到什麼好處。

但是說一門壞親事,夫妻後來鬧矛盾幹嘛的,雙方第一時間想到的絕對是找你這個媒人,或許不好意思當面說你什麼,畢竟你也是一片好心,但是背地裡一定會埋怨你的。

而且對你的態度也不會像之前一樣真誠,雖然知道你是好心,但心裡也會生芥蒂的。

以上就是總結的中年人不推薦做的三件事。這句話是廣東這邊的一句俗語,雖然帶了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但其實更多的是提醒你,在做這三件事的時候,一定要慎重的思考過後再去答應別人。

否則人們不但不會記得你的好,反而還會怪你好心辦壞事呢。

相關焦點

  • 「不做三事三代旺」,這三件事是指什麼?如今不少人還在犯
    眾所周知,農村俗語往往非常簡潔,對事物的描寫也是高度概括,所以,久而久之,人們對於一些流傳下來的俗語,就各執一詞,各執一詞。就像這個句子:「家有三樣,不富也旺」,這裡的三樣,意思是哪三樣?儘管基本含義相似,但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 俗語「富不過三代」,下一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警世之言
    俗語是古人們的智慧結晶,一些優秀的俗語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它教會我們為人處世之道,勸誡我們莫要被利益燻了心而忘記向善的本心。人們常說「賺錢容易,守財難」,老祖宗也曾留下一句「富不過三代」來提醒人們要將下一代培養成一個優秀能幹之人,不然辛苦了幾輩子積攢下來的家業就會毀於一旦。
  • 農村俗語「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有沒有道理?聽聽老人咋說
    曾經聽到一個說法,世界上80%的財富被20%的人攥在了手裡。可能現實中,比這個傳說還要更極端一些。但是與此同時,財富的流轉仍然在不斷的進行,有的人越來越富有的人越來越窮。有的人以前很窮,現在很富有,有的人以前很富有,現在可能很窮。所以農村人有一句俗語叫做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那麼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 農村俗語:「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真的是這樣嗎?
    農村俗語:「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真的是這樣嗎?在農村,我們經常聽到老人們說一些俗語,這些俗語可以說都是濃縮的精華,短小精幹,因為這些俗語都是祖輩們多年生活積累出來的經驗。是不是所有的俗語放在現在,都能適應呢?
  • 俗語:「門前有三樹,家興富三代」,到底是哪三種樹?
    因為俗語是古代的人民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具有很大的經驗性,所以人們總是口口相傳,沒有多高深的教育性,只是能在你的生中幫助到你。農村有句俗話:「門前栽三樹,家興富三世」看字面我們也能理解說的意思,就是說:門前種這三棵樹,說明家境殷實,家境富足,子孫繁榮昌盛,可以維持三代,當然,這只是一個吉祥的祝福。
  • 農村俗語:「富不過三代」,下一句才是精髓,古人智慧字字扎心
    不少農村老人都會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雖然世事無常,但是也應當順應潮流、順勢而為。如果一位堅持己見,逆勢而為,體現的不是聰慧,而是固執!在農村就有這樣一句廣為流傳的俗語「富不過三代」,下一句才是精髓,古人智慧字字扎心!「富不過三代」其實源自於這樣一句話:「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 民間俗語:「不做三種事,三代都幸福」,究竟指的是哪三種事?
    從小老師就教育我們,要學會助人為樂,見到別人有困難,主動伸出援手,而且不求任何回報。但是,農村還有這樣一些俗語,比如「救急不救窮」,意思是說,有能力的情況下,會幫助真正有困難的朋友,卻不會幫助因好吃懶做導致貧窮的人。今天咱們講的這句俗語也非常耐人尋味,那就是「不做三種事,三代都幸福」,究竟指的是哪三種事呢?
  • 民間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啥意思?太有道理了
    民間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啥意思?老祖宗做人的智慧,太有道理了!文/農夫也瘋狂中國的民間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農村文化就是極其重要的部分之一,迄今為止在農村裡還流傳著許多的俗語、農諺,而這些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在今日依然是值得學習和借鑑的。今天農夫就和大家說一句老輩人常教育後輩的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為什麼媒人不能當呢?
  • 農村俗語:「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農村俗語:「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在農村裡有很多勸諫警誡性俗語,而這些俗語雖然從表面上來看,讓人覺得有些粗糙,頗有俗人的味道。但是來說「俗人不俗、雅人不雅」還是很正確的!而正是這些農村的俗語,給人指明了方向,讓人覺得有一些大道理在裡面,因此來說,一些勸諫警誡性的農村俗語給後人的幫助甚大。而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關於「窮富」的農村俗語!而老祖宗早就教導我們,人在落魄的時候要注意什麼,人在富裕的時候應該怎樣做,只有按照老祖宗的引導,我們後人才不會吃虧的。
  • 農村俗語:人過40,富不交2人,窮不管2事,老祖宗說的真有道理
    農村俗語:人過40,富不交2人,窮無論2事,老祖先說的真有些道理以往的鄉村,日常生活標準都類似,有錢人和窮光蛋的差別並不大,但如今因為賺錢方式的多元性,窮富的差別就慢慢擴大了。但人來到四十歲,工作上算作早已定型了,不管貧還是富,都難以再更改。人過40,早已經歷了許多的坎坎坷坷,明白了社會發展上的人情人情世故,絕大多數人早就沒了年輕時代的不理智。但不缺一些人依然會犯錯誤,鑑於此,大家的老祖先就匯總出了一句勸導人的俗話:人過40,富不交2人,窮無論2事。這句話俗話究竟是什麼含義呢?有什麼大道理?提議大家都看一下,早懂少吃大虧。
  • 人到中年,事事不順,請記住這三句話,福氣不請自到
    人到中年,生活的重擔壓的我們喘不過起來,房貸車貸各種貸需要我們馬不停蹄的去賺錢來還供,老闆父母孩子各層關係需要我們傾注時間去對待,諸多重擔,諸多不順面前,垂頭喪氣者有之,怨天尤人者有之,借酒消愁者有之。但借酒消愁愁更愁,只有自己逆流而上,勇挑重擔才能擁有更好的未來。
  • 老話說「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它的含義
    導讀:老話說「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它的含義我們農村人啊,又勤勞又能幹,做什麼事情都愛琢磨,我們的祖先經過了幾千年的經驗總結出來了很多規律,他們把這些規律匯成文字就變成了我們農村人嘴裡經常說的諺語和俗語
  • 農村俗語: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文/隨風飄散農村俗語: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以前的時候,農村有很多老人都喜歡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對於這句話,相信有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疑惑吧,這句話說得是不是真的呢?因為這個俗語是以前農民說的,所以現在這句俗語已經不適合現在的社會了,所以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說一說在以前的時候農村富不過三代的原因。
  • 俗語「富不過三代」什麼意思?前半句多數人忽視,其實蘊含大智慧
    俗語「富不過三代」什麼意思?我們無法預知結果,所以我們能做的只有盡全力去改變現狀。老話常說窮不過三代,如果一個家庭非常貧窮的話,生活必然是十分清苦的,沒有人喜歡過清貧的日子,女生喜歡買護膚品化妝品衣服包包,男生喜歡買鞋子車子,但這些東西都不便宜,所以為了可以經濟自由,隨時可以買自己想買的東西,我們只有不斷的去掙錢,去讓自己變得更加富有。
  • 俗語「富不過三代」,後一句才是精華,越早知道越好!
    不僅如此,古人不僅將其寶貴的智慧結晶歸納其中,還將他們的生活風貌躍然紙上,讓人在汲取人生經驗的同時還能一窺歷史的風貌,著實讓人流連忘返。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句俗語「富不過三代」以及他的後半句便是古人對人生的透徹分析以及對後人的諄諄教誨。富貴歷來都是經久不衰的話題,無論是朝堂之上還是山野之間,富貴幾乎成了所有人所嚮往並畢生追求的。
  • 為啥有些人富不過三代?
    有句老話叫:富不過三代,是什麼意思呢?說的是第一代人創業,第二代守業,第三代敗家,富不過三代,是有道理的,為什麼呢?富人第三代,一出生,由於祖輩努力的,已經是好的生活,而那些有錢人家的。不能發現更多的是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終於出現了兩種情況,要麼就是教出了懂禮貌又討人喜歡的,要不然就是父母溺愛過頭,非常的難管教,富不過三代,這句話也不是肯定的。富貴歷來都是經久不衰的話題很多人也確實通過自己的堅韌的毅力和過人的智慧最終抵達到了富貴的殿堂,但他們在富貴後該做什麼的問題上往往會有不同的選擇。
  • 古人講「不做三事三代好」,指哪三件事?別怪老祖宗沒提醒你
    俗語是一種植根於沃土中的文化藝術,千百年來一直記錄著老百姓的生活百態。有人說生活是一門藝術,能夠讀懂生活真諦的人,往往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作為一種老祖宗集體智慧的產物,俗語中所反映出的處世哲學,時至今日依然有其重要意義。俗語「不做三事三代好」,哪三件事呢?
  • 農村老人說:「人到中年、三不做、三不沾」,說的是啥?有道理嗎
    、有教人如何處事的俗語,這些俗語經過千百年的傳承流傳至今,依然適用,細讀這些老人常說的老話,受益良多,讓人稱奇。今天筆者為大家分享幾句老農常說的俗語,不知道你聽過沒!「人到中年、三不做、三不沾」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到了四十歲,應該以事業為重,努力拼搏,讓家人過去幸福生活,而三不做是不做對不起家人的事,不做對不起妻子的事,不做不孝順父母的事,三不沾則是不沾賭博、不沾毒品以及不沾酒。
  • 俗語「富不過三代」是為何?後半句才是精華,家庭興旺的兆頭
    中國的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很多看似簡單的大白話中,也蘊藏有極為深刻的道理,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有認真深入地思考,真正完全地理解透徹,便能夠給我們一些深刻的思想啟發,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聽到「富不過三代」這樣的俗語,但卻並沒有真正去思考其中的道理。
  • 俗語:人到中年,不露三物,不欠三債,是何意?哪三物,哪三債?
    人到中年,生活不易,上要養老,下要養小,更要在社會上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情。中年人行走於社會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掉入別人預設的陷阱中。所以有句農村俗語說得很好,叫「人到中年,不露三物,不欠三債」。我們先來說一說不露三物指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