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源源不絕五千年,其中最珍貴的東西,就是一代一代歷盡滄桑的老人家的智慧。
而這些智慧,大多通過現在在農村流傳的俗語傳世,這些俗語易於傳播,我們每個人大都會念那麼兩句。而俗語的流傳之廣也就從側面正面了俗語中為人處世智慧的正確性。
如果俗語沒有道理,又怎麼會代代流傳,一直到今天呢。我們又怎麼會在如此現代化的今天,依舊抱守著老祖宗的智慧呢。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俗語是老人對三種事情的勸戒,也是對一種處世態度的勸戒。
「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
不做中
別人有事情了需要幫助,很多人就喜歡主動過去幫襯,去幫他們聯繫自己的關係或者是有能力的親朋好友來解決人家的問題。
這其實是一個好現象,說明這個人的心腸好,樂於助人。但是如果遇人不淑,中間出現點什麼問題的話,自己是會攤上麻煩的。
當然了,不做中間人,不是說在任何能夠幫助別人的情況下都不去主動施以援手,而是要仔細的考量過雙方的人品,和這件事情到底自己能不能做成,審慎的決定要不要幫忙,不能腦門一熱就幫了,萬一哪一邊出了問題,第一時間想到的永遠是找到你身上。
不做保
銀行貸款需要擔保人,需要貸款的就會找信任自己的人來幫自己做擔保。許多人接到這種請求會挺高興的,畢竟這代表著人家把你當作知心朋友,可以託付的人。
但是這個事情也是要小心的,一旦這個朋友不是真心朋友,貸款批下來自己跑路了;又或者是拿到貸款胡亂揮霍,公司經營難以改善,回天乏術,你之前做的擔保也就轉化成了還錢的責任。
我的家裡曾經親身經歷過這種事情,貸款的人工廠倒閉還不上錢,銀行逼的最兇的時候鬧到了人們的家門口,村裡人最重自己的臉面,家裡出這種事情在爸媽看來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恥辱,這也就是為什麼不能做擔保的原因,畢竟嘴裡說的再天花亂墜,以後發生的事情誰又說的清呢。
不做媒人
其實不做媒人也是同樣的道理,說好了一門親事,門當戶對琴瑟和鳴,人們大多也就當時感謝一下你,後邊就忙著過自己其樂融融的小日子去了,自己除了為他們開心也落不到什麼好處。
但是說一門壞親事,夫妻後來鬧矛盾幹嘛的,雙方第一時間想到的絕對是找你這個媒人,或許不好意思當面說你什麼,畢竟你也是一片好心,但是背地裡一定會埋怨你的。
而且對你的態度也不會像之前一樣真誠,雖然知道你是好心,但心裡也會生芥蒂的。
以上就是總結的中年人不推薦做的三件事。這句話是廣東這邊的一句俗語,雖然帶了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但其實更多的是提醒你,在做這三件事的時候,一定要慎重的思考過後再去答應別人。
否則人們不但不會記得你的好,反而還會怪你好心辦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