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啥意思?太有道理了

2020-12-16 農夫也瘋狂

民間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啥意思?老祖宗做人的智慧,太有道理了!

文/農夫也瘋狂

中國的民間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農村文化就是極其重要的部分之一,迄今為止在農村裡還流傳著許多的俗語、農諺,而這些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在今日依然是值得學習和借鑑的。今天農夫就和大家說一句老輩人常教育後輩的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為什麼媒人不能當呢?看完你就明白了其包含了老祖宗做人的智慧,太有道理了!

不做中不做保

「做中」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中間人」,當有人要找人幫忙的時候,但是對方卻沒有門路,這個時候就需要找一個中間人來穿線搭橋來引薦一下。這樣的話,如果事情辦成了的話,那雙方還會感謝你。如果事情沒辦成,那就是兩邊不討好了。一方會認為你不靠譜, 辦事能力不行。而另一方有可能會認為你言而無信,拿了好處卻沒有把他們的事情放在心上。其實做中間人真的很難的,畢竟人心隔肚皮,萬一那句話沒帶到,或者理解有誤差,很容易導致吃力不討好,而且還把兩邊的人都得罪了。

「做保」也就是做「擔保人」,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是比較常見的,尤其是在過去像一些重大的事情,像借錢、做生意等等,都會找一個擔保人。但是做擔保人,卻是要擔風險的,搞不好你本來是想要幫忙的,最後卻成為了受害者。農夫曾經有一個高中同學,給人家做擔保人借錢,可是後來借錢的哪個朋友跑掉了,然後所有的債款要擔保人來還,導致他幾年的生活都過得非常的艱難。正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幫人是沒錯,可是涉及到利益方面的幫助,還是要仔細權衡一下,不然最後可能導致自己吃大虧!

不做媒人三代好

看到這句俗語,很多人估計和農夫一樣有一個念頭:難道做媒人不好嗎?在過去婚姻之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做媒人就是要撮合適齡青年男女喜結良緣,這樣本來是積善行德的好事情。為什麼有「不做媒人三代好」的說法呢?

其實,這句俗語勸解大家不要輕易去做媒人。因為做媒人其實也是兩邊受氣的一種職業,首先,媒婆要想成就一樁婚事,那自然嘴巴要能說,而無論是對男方還是對女方,都是儘量說好聽的,這樣就很有可能把不合適的兩個人撮合到一起,如此一來就不只是害了兩個人的一生,有可能會耽誤兩個家庭。

其次,如果兩個人成親了以後,日子過得不幸福,那無論是男方,還是女方都會把這個原因推到媒婆身上,認為是媒婆害了他們。畢竟在過去是沒有自由戀愛的,絕大多數的夫妻在結婚前都是不認識的。他們如果怨恨媒婆,那就會給媒婆找麻煩,有些人還可能會找媒婆家裡人的麻煩。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這樣媒婆在當地的聲譽也就不好了,而過去又都是很在乎這些的,如此一來媒婆一家人的日子也不會好過,所以有了「不做媒人三代好」的說法。

老祖宗流傳的這話是很有道理的,包含著做人的大智慧。人善良、熱心腸是沒錯,但是也要懂得保護自己,在自己能力範圍以內的忙能幫則幫,而在幫忙的同時也需要想清楚,儘量不給自己及家裡人造成麻煩,吃力不討好的忙,就要能躲就躲!對於這句俗語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在底下的評論區留言!(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可刪)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老話也是農村特有的一種文化,對農村人來說,農村俗語老話對於自己來說是最通俗易懂的,話語簡短好記還很接近生活,還能給人起到指導的作用,一直到現在,農村俗語沒有像以前那麼常用,但是其中的道理還是很值得令人思考一番,而這句農村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是什麼意思呢?大家是怎麼看的?
  • 歷史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為什麼不能做?
    歷史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為什麼不能做?歷史中有很多的財富,無論是經驗教訓,還是詩詞歌賦都是我們可以借鑑的文化知識。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膾炙人口的俗語,既簡潔幹練,又通俗易懂。特別在歷史中的農村很流行,人們有時候把裡面的道理當作一種行為規範,可見俗語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我們來看這句歷史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為什麼不能做?大家對農民的印象是很樸實,人們祖祖輩輩居住在一起,鄰裡關係很好,遇到事情都會相互幫忙,讓人感覺到很親切。在歷史中有還多的孤兒,都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
  • 「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啥意思?為啥不讓做這三種事?
    「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啥意思?為啥不讓做這三種事?中國的俗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也許它看起來沒有別的文化那樣高大上,但是它背後所凝結的智慧,人們在發現總結它時付出的精力和力氣,卻也一點都不比別的文化少。
  • 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是什麼意思?蘊含深刻哲理
    在農村,有那麼幾個行業真的不是隨便什麼人就可以做的,如果你要做,就要承擔被人罵的風險。那麼這是幾個什麼行業呢?那就是中人、保人和媒人。這也就是農村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的來歷。按道理來說,中人、保人和媒人都是做好事,為什麼有人強烈反對去做呢?這裡面有原因,我們先說中人,所謂的中人,就是中間人。農村的這個中間人真不是容易做的,你得有威望,有能力,還得人脈廣。如果你什麼條件都不具備,就去做中人,結果可能就是什麼事情也辦不成,而且被兩邊人同時罵得半死。別人會說你,沒有金剛鑽,你幹什麼攬瓷器活呢?
  • 農村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是什麼意思呢?
    歡迎關注棒奔霸,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農村風情,每天都有新的農村事物分享給你,感謝有你的陪伴。 農村的老話「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是何道理?為何媒人不能當?農村的很多老話俗語,不但是過去耳熟能詳的喻世明言,其中很多的老話擱到現在,也依然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這些老話都是經驗的積累,都具有一定的道理,雖然這些老話俗語都帶有極大的誇張性,但仔細回味,也是頗具幾分道理存在的。
  • 農村老話「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啥意思?媒人能當嗎
    而過去的媒人卻專指一些以保媒拉縴為生的一些人,一般稱媒婆,她們會給人保媒,獲得一定的報酬,那麼,農村就有一句話,認為千萬不能當媒人,能保三代平安,那為何媒人不能當呢?本篇文章,我就和大家來一起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 民間俗語:「不做三種事,三代都幸福」,究竟指的是哪三種事?
    從小老師就教育我們,要學會助人為樂,見到別人有困難,主動伸出援手,而且不求任何回報。但是,農村還有這樣一些俗語,比如「救急不救窮」,意思是說,有能力的情況下,會幫助真正有困難的朋友,卻不會幫助因好吃懶做導致貧窮的人。今天咱們講的這句俗語也非常耐人尋味,那就是「不做三種事,三代都幸福」,究竟指的是哪三種事呢?
  • 農村俗語:「不做三事,三代好」,老祖宗的「三不做」,你知道嗎
    我們中國人對名聲的看重,相信大家都是非常有感受的,不管是任何一個人去破壞我們的名聲的事情,那是絕對不可以容忍的,在我們平常的生活當中,有些選擇可能隨時隨地會讓自己的名聲變臭,有句俗語就叫做,「不做三事,三代好」在古人留下來的這句古語當中,總結了以下三種人,如果我們去做了可能就會臭名聲
  • 古人講「不做三事三代好」,指哪三件事?別怪老祖宗沒提醒你
    俗語是一種植根於沃土中的文化藝術,千百年來一直記錄著老百姓的生活百態。有人說生活是一門藝術,能夠讀懂生活真諦的人,往往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作為一種老祖宗集體智慧的產物,俗語中所反映出的處世哲學,時至今日依然有其重要意義。俗語「不做三事三代好」,哪三件事呢?
  • 農村俗語「羊不姜、雞不椒、狗不蒜」是啥意思?這樣做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羊不姜、雞不椒、狗不蒜」是啥意思?這樣做有道理嗎?哈嘍,大家好,我是大廚江一舟,今天又到了和大家分享美食的時刻了,你準備好了嗎?「民以食為天」,吃飯乃是人生的頭等大事。說起吃飯,就必須有人做飯才能吃到飯。在我們平時吃的飯菜當中,可以吃肉菜也可以吃素菜。
  • 廣東俗語智慧:人到中年不做三事,懂了富三代,不懂日子容易不順
    而這些智慧,大多通過現在在農村流傳的俗語傳世,這些俗語易於傳播,我們每個人大都會念那麼兩句。而俗語的流傳之廣也就從側面正面了俗語中為人處世智慧的正確性。如果俗語沒有道理,又怎麼會代代流傳,一直到今天呢。我們又怎麼會在如此現代化的今天,依舊抱守著老祖宗的智慧呢。
  • 農村俗語:「寧做螞蟻腿,不做麻雀嘴」,是什麼意思?道理何在?
    俗語作為民間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從古至今深受農民喜愛。它言簡意賅,但是對事物的見解一針見血,能夠發人深省,搞明白它的精髓所在,會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所以農村俗語在廣大鄉村地區,通過多年口口相傳,幾乎是家喻戶曉。
  • 農村俗語:父子不同舟,酒是色媒人,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地區有很多民間俗語,都是古人經過一代一代智慧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它們也有一定的內涵和道理,在農民生產生活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很多農民都是按照這些俗語所溫含的道理來處理和解決事情的,不如今天這句」父子不同舟,酒是色媒人「,這句話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
    文/隨風飄散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相信很多人都應該知道農村這裡的俗語是非常多的吧,這些俗語在以前的時候對農民的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後來因為農民的生活變好了,於是這些俗語也漸漸不被農民提起了,所以是非常可惜,但是不管怎麼樣,農民有很對俗語都是有著很大道理的。
  • 民間俗語:「滾石不生苔,轉業不聚財」,啥意思?年輕人不妨一看
    民間俗語:「滾石不生苔,轉業不聚財」,啥意思?年輕人不妨一看群眾是我們的智囊團,他們從生活的經驗中悟出了很多人生道理,然後將這些道理代代相傳,幫助很多年輕人少走了一些彎路,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其中的一句民間俗語,它就是「滾石不生苔,轉業不聚財」。
  • 「一不做,二不休,不三男,不四女」,農村老話啥意思?有道理嗎
    其中,不少老話都和數字有關,比如「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三不親,三親,句句戳人心」等。今天筆者要分享的這組俗語是「一不做,二不休,不三男,不四女」,也是由數字組成的,那麼這句農村老話說的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燕子不進憂愁門,做窩只選安康家」啥意思?有道理嗎?
    民間俗語種類十分多,其內容也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產類的俗語就有「春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勸誡警示類的俗語有:「馬在軟地上易失蹄,人在甜言上易栽跟鬥」,「人要有志氣,樹要有硬皮」等等,俗語用通俗簡單的語言、生動活潑的風格來反映漢民族特有的社會生活,並讓人們從中悟出一些生活及人生的意義
  • 你知道農村俗語「男不做九,女不做十」,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雖然現在很多城市地區都受到了濃重的西方文化的衝擊,給我國的傳統文化帶來了一定的威脅,可是農村不一樣,農村到現在仍然有著非常濃厚的傳統文化,自然也就有著非常多的風俗講究,比如在農村,人們一直遵守著「男不做九,女不做十」的習慣,那這種講究有什麼樣的道理!
  • 農村俗語『木匠不做齊頭料,屠夫不殺五爪豬』,啥意思?
    農村人都知道以前農村有三大吃香的手藝人,木匠、石匠、鐵匠,尤其木匠最受尊重,傳說是因為魯班留下《魯班書》的原因,農民子女結婚做家具都要找他們打制,我叔就是一名木匠,日常打制板凳、桌子、柜子,到了春節,我就纏著他做木刀、木劍,別提多高興了;屠夫也很多,農民家家戶戶都養豬,殺豬過年很喜慶,但是他們也都非常講究
  • 農諺「50不蓋房,60不種樹,70不做衣」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農村俗語的覆蓋面很廣,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為人處事,其中還有很多俗語是告誡後代在不同年齡要做的事情,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50不蓋房,60不種樹,70不做衣」,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