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是什麼意思?蘊含深刻哲理

2020-12-18 小小嬴政

在農村,有那麼幾個行業真的不是隨便什麼人就可以做的,如果你要做,就要承擔被人罵的風險。那麼這是幾個什麼行業呢?那就是中人、保人和媒人。這也就是農村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的來歷。

按道理來說,中人、保人和媒人都是做好事,為什麼有人強烈反對去做呢?這裡面有原因,我們先說中人,所謂的中人,就是中間人。農村的這個中間人真不是容易做的,你得有威望,有能力,還得人脈廣。如果你什麼條件都不具備,就去做中人,結果可能就是什麼事情也辦不成,而且被兩邊人同時罵得半死。

別人會說你,沒有金剛鑽,你幹什麼攬瓷器活呢?到頭來,中人熱心做好事,反而落得裡外不是人。保人跟中人有所類似,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擔保人,主要是在經濟活動中為某一方充當擔保的人。

保人要承擔巨大的風險,因為你是拿你的信譽作擔保,因為一旦你所擔保的對象跑掉了,別人就會專門找保人。搞不好保人就會被折騰死,所以如果農村做保人是要看情況做的,一般人是絕對不會輕易去做的。

最讓人不能理解的是媒人,媒人是給青年男女牽線搭橋的,按道理來說,是給青年男女做好事的,怎麼毀三代呢?不做媒人不知道,做了媒人才後悔,如果你到農村去仔細問一下農村媒人的體驗,就會發現,他們真的是一肚子的苦水。

主要是因為媒人撮合的男女如果婚姻幸福,他們可能不會記得有媒人這回事,但是如果婚姻不幸福,無論男女雙方是誰,都會把帳算在媒人的頭上。原本媒人是想做好事,但是卻是落了兩頭氣。

媒人的喜錢沒有拿到,以後見面還會橫挑鼻子堅挑眼,這日子怎麼過呀。所以農村媒人一定是有這麼幾個條件才能做的,一是年紀比較大的女性,平時人緣很好,四鄉八鎮有些威望。

二是眼光要準,保媒這件事情,最主要的是要眼光獨到,能夠把最合適的男女湊合到一起,而不是隨便拉郎配,這樣可以減少以後不必要的麻煩。三是嘴皮子一定要會說,不會說的媒婆基本上沒有人要的。

對於媒人來說,一門親事說壞了,三代之內都會受到影響,特別農村人視婚姻為神聖,不會輕易離婚。兩口子感情不好,也要湊合著過,想起來的時候就會罵媒人。「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其實就是這個道理,這也提示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的,要量力而行。

在做之前,先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看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去做中人、保人和媒人。沒有能力的話,千萬不要去做,否則會影響自己一輩子,甚至下一代人的。尤其是都市中現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很脆弱,經不起風吹雨打。而且現在很多擔保都是在網上進行的,人與人之間連面都少見,這就更增加了風險性。大家在做中人、保人和媒人之前,三思而後行呀。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老話也是農村特有的一種文化,對農村人來說,農村俗語老話對於自己來說是最通俗易懂的,話語簡短好記還很接近生活,還能給人起到指導的作用,一直到現在,農村俗語沒有像以前那麼常用,但是其中的道理還是很值得令人思考一番,而這句農村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是什麼意思呢?大家是怎麼看的?
  • 歷史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為什麼不能做?
    歷史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為什麼不能做?歷史中有很多的財富,無論是經驗教訓,還是詩詞歌賦都是我們可以借鑑的文化知識。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膾炙人口的俗語,既簡潔幹練,又通俗易懂。特別在歷史中的農村很流行,人們有時候把裡面的道理當作一種行為規範,可見俗語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我們來看這句歷史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為什麼不能做?大家對農民的印象是很樸實,人們祖祖輩輩居住在一起,鄰裡關係很好,遇到事情都會相互幫忙,讓人感覺到很親切。在歷史中有還多的孤兒,都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
  • 民間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啥意思?太有道理了
    民間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啥意思?老祖宗做人的智慧,太有道理了!文/農夫也瘋狂中國的民間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農村文化就是極其重要的部分之一,迄今為止在農村裡還流傳著許多的俗語、農諺,而這些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在今日依然是值得學習和借鑑的。今天農夫就和大家說一句老輩人常教育後輩的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為什麼媒人不能當呢?
  • 「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啥意思?為啥不讓做這三種事?
    「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啥意思?為啥不讓做這三種事?中國的俗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也許它看起來沒有別的文化那樣高大上,但是它背後所凝結的智慧,人們在發現總結它時付出的精力和力氣,卻也一點都不比別的文化少。
  • 農村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是什麼意思呢?
    歡迎關注棒奔霸,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農村風情,每天都有新的農村事物分享給你,感謝有你的陪伴。 農村的老話「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是何道理?為何媒人不能當?農村的很多老話俗語,不但是過去耳熟能詳的喻世明言,其中很多的老話擱到現在,也依然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這些老話都是經驗的積累,都具有一定的道理,雖然這些老話俗語都帶有極大的誇張性,但仔細回味,也是頗具幾分道理存在的。
  • 農村老話「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啥意思?媒人能當嗎
    而過去的媒人卻專指一些以保媒拉縴為生的一些人,一般稱媒婆,她們會給人保媒,獲得一定的報酬,那麼,農村就有一句話,認為千萬不能當媒人,能保三代平安,那為何媒人不能當呢?本篇文章,我就和大家來一起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 民間俗語:「不做三種事,三代都幸福」,究竟指的是哪三種事?
    作為文明古國,幾千年來留下許多哲理名言,其中流傳比較廣泛的當屬俗語,沒有華麗的詞語,基本上都是大白話,就算沒讀過書的人,也能輕易理解俗語所表達的含義。對於好高騖遠的年輕人,長輩通常會說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或者「東一榔頭,洗衣棒槌」,可見俗語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義。
  • 農村俗語:「不做三事,三代好」,老祖宗的「三不做」,你知道嗎
    我們中國人對名聲的看重,相信大家都是非常有感受的,不管是任何一個人去破壞我們的名聲的事情,那是絕對不可以容忍的,在我們平常的生活當中,有些選擇可能隨時隨地會讓自己的名聲變臭,有句俗語就叫做,「不做三事,三代好」在古人留下來的這句古語當中,總結了以下三種人,如果我們去做了可能就會臭名聲
  • 古人講「不做三事三代好」,指哪三件事?別怪老祖宗沒提醒你
    俗語是一種植根於沃土中的文化藝術,千百年來一直記錄著老百姓的生活百態。有人說生活是一門藝術,能夠讀懂生活真諦的人,往往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作為一種老祖宗集體智慧的產物,俗語中所反映出的處世哲學,時至今日依然有其重要意義。俗語「不做三事三代好」,哪三件事呢?
  • 廣東俗語智慧:人到中年不做三事,懂了富三代,不懂日子容易不順
    而這些智慧,大多通過現在在農村流傳的俗語傳世,這些俗語易於傳播,我們每個人大都會念那麼兩句。而俗語的流傳之廣也就從側面正面了俗語中為人處世智慧的正確性。如果俗語沒有道理,又怎麼會代代流傳,一直到今天呢。我們又怎麼會在如此現代化的今天,依舊抱守著老祖宗的智慧呢。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有什麼含義,它的下半句又蘊含什麼哲理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有什麼含義,它的下半句又蘊含什麼哲理   文/星空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經過五千多年的傳承,為後世子孫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而我們經常所說的俗語就是其中的一個,同時俗語也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俗語:「人住扛轎屋,災禍連連出」是什麼意思?蘊含深刻哲理
    其實,大家現在都聽到過的農村俗語自有它的出處和內涵,俗語體現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這充分體現出了實踐出真智的道理。今天,就「人住扛轎屋, 災禍連連出」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咱們一起說道說道。其實俗語這種東西就是另一個角度上的人生哲理,它都是我們的先輩們根據自己平時的生活經驗而總結出來,並且流傳到如今的。
  • 俗語: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是什麼意思?蘊含深刻哲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是能夠聽到一些農村俗語,這些俗語經過百年口口相傳,流傳至今,不僅有很強的教育意義,而且有很重的警示意味。這其中就有一些教你做人做事的道理,非常值得我們深入學習。例如「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
  • 做媒人的心酸史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我之前一直不是很理解這一句話,尤其是不做媒人這句話。媒人是牽紅線的,是好事,是喜事。農村認識適齡男女青年的,一般都願意促成這樣的美事的,為什麼俗語卻勸大家不要做媒人呢?幫別人脫單呢,還應該再頒一個好市民獎啊,又怎麼會弄到三代都不好呢?
  • 俗語:紙做花兒不結果,蠟做芯兒近不得火,是什麼意思?漲知識了
    筆者跟大家一樣,在聽到這句俗語的時候多少有點蒙,對於這句俗語的前半句「紙做的花兒不結果」大概是什麼意思還比較明白,但是對後一句「蠟做芯兒近不得火」就不太明白了。後來求教了一些農村的老人,才算是弄明白了這句俗語的意思。
  • 農村俗語:「人窮不碰三生意,沒錢不做三買賣」,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人窮不碰三生意,沒錢不做三買賣」,是什麼意思?比如今天要給大家說的這句俗語,就是堪稱人生箴言類型的,這句老話就是:「人窮不碰三生意,沒錢不做三買賣。」從字面上看,這句話還是很好理解的,就是說人在貧窮的時候,不要接觸三種生意和買賣,那麼這裡「三」又各指代什麼呢?
  • 農村俗語:「寧做螞蟻腿,不做麻雀嘴」,是什麼意思?道理何在?
    俗語作為民間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從古至今深受農民喜愛。它言簡意賅,但是對事物的見解一針見血,能夠發人深省,搞明白它的精髓所在,會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所以農村俗語在廣大鄉村地區,通過多年口口相傳,幾乎是家喻戶曉。
  • 俗語「手不扶碗窮一世,抖腿聳肩黴三代」為何這樣說?蘊含大道理
    文/尋蕭農村俗語:「樹搖葉落、人搖福薄,男抖窮女抖賤」,蘊含深刻哲理在生活中,我們遇到很多很多有著自己習慣性的小動作的人。他們的有些小動作不會引來人們的反感,甚至有點可愛,但是有一些小動作就會讓其他人厭惡不已,比如說:抖腿。
  • 俗語:物離鄉貴,人離鄉賤,是什麼意思?蘊含深刻哲理
    「物離鄉貴,人離鄉賤」,也是我們常常能聽到的一句農村俗語,短短八個字,卻能夠讓人深深體會到一種壓抑的情緒。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物品如果離開了它原來的家鄉產地,流通到了外面,價錢會變得很貴,因為物以稀為貴。
  • 古人講:「三十不走三路,四十不碰三事」,啥意思?蘊含人生哲理
    古人講:「三十不走三路,四十不碰三事」,啥意思?蘊含人生哲理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要擔起一定的責任,上學時期就要好好學習,中年時期就應該好好照顧自己的家庭,不能讓自己的家人擔心。關於這點,祖輩們給我們留下了一句蘊含人生哲理的話語,以此來告誡我們什麼年齡不能做什麼事情。它就是「三十不走三路,四十不碰三事」,說得就是三十歲的時候不走三條路,四十歲的時候不碰三件事。這第一條路就是不走好吃懶做之路,每個人都有惰性,這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只有能管理好自己情緒,控制好自己欲望的人才能將生活過得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