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啥意思?媒人能當嗎

2020-12-04 資深人士說文史

婚喪嫁娶,生老病死,是人一生都要經歷的人生大事,其中,到了合適的年紀就要找對象,成一個家,繁衍後代,就成了大家都要認真去做的一件事情,因為找個合適的伴侶,涉及到人的終身的幸福,誰也不想中途離婚,都想一步到位,白頭偕老。

現在這個年代,兩個年輕人,往往親戚朋友覺得他們家庭條件,性格和才幹等各方面的條件相當,就會很熱心地讓兩個人加一下聯繫方式,認識一下,當個朋友相處一下,如果覺得合適,那就往下走,最終能談婚論嫁,那當然很好,如果相處得不好,那就一拍兩散,做一對普通朋友也不錯,所以,現在已經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媒人了。

而過去的媒人卻專指一些以保媒拉縴為生的一些人,一般稱媒婆,她們會給人保媒,獲得一定的報酬,那麼,農村就有一句話,認為千萬不能當媒人,能保三代平安,那為何媒人不能當呢?本篇文章,我就和大家來一起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媒人這種行當自古有之,尤其在中國古代,在人們婚姻過程中,媒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過去人們婚配,都講究明媒正娶,所以,必須要有媒人出來牽個線,搭個橋,男女才能正式步入婚姻的程序。

那麼,假如兩個人不通過媒人就結婚了呢?那就屬於私定終身,於禮不合,必須還得找出個媒人出來,兩家說和一下,才能成為夫妻,這就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那麼,為什麼說媒妁之言呢?這個媒和妁又分別指什麼呢?

主要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那是因為媒人可以有一個,也可以有兩個,如果是兩個媒人的情況,一對男女要想結為夫妻,必須得有男有女吧,男女雙方都要選出媒人,其中,男方的媒人就被稱作媒,而女方找的媒人就被稱為妁,要有媒,有妁。

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媒人屬於專業的婚姻介紹人,她手裡有許多適齡的女青年人選,一般男方家裡有兒子到了成婚的年紀了,也不知道哪家的姑娘合適,就去找媒人了,問問,手裡有沒有合適的女性,能夠滿足自己的一些要求,比如家庭,身高,長相等等。就是,心中沒有目標,全憑媒人介紹,這樣的媒人就叫媒。

而另一種情況就是,男方心中已經有目標人選了,比如,男方家長就看中了鄰居家的女兒,雙方知根知底,從小看到大的,早就覺得這門親事挺好,而對方家庭也很滿意,雙方父母到了一塊,一合計,乾脆咱們結個親家吧,雙方一拍即合,那得走點程序啊,得找個媒人嫁妝從中撮合一下,走個過場,找個媒人不一定是職業媒人,隨便找個信得過的人,走個形式就行,那找個臨時媒人就叫妁。

媒人的歷史

媒人存在的歷史十分悠久,甚至有一種說法,神話傳說中的女媧就是最早的媒人,可見歷史之漫長,在考古學上,專家認為,媒人這種職業應該從夏朝就已經有了,媒人不但有私媒,甚至還有官媒。

根據記載,最早在周朝的時候就出現了官方辦的專門給人保媒的部門,他們從孩子一出生,就記錄了他們的出生日期還有名字等信息,然後等孩子長大了,到了該婚嫁的年齡,一般男人到了三十歲,女人到了二十歲,就必須結婚了,然後,他們還會對婚姻的彩禮等數目進行監督,還負責懲罰那些不按照規定辦事的人。

後來從秦朝以後,官媒這個詞一般還有,但是從事的事情有了變化,一般不再專門從事男女婚配問題,那媒人這個職業不能沒有,一般都被私媒所取代了。

媒人為何能長期存在?

那麼,媒人這個職業,為何在中國古代需要長期存在呢?沒媒人不行嗎?這是與古代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分不開的,媒人屬於時代的產物,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何古代必須存在媒人這個職業,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古代女子受到約束,平時根本不出門。中國古代,尤其是封建社會,婦女的地位低下,講究三從四德,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那麼,年輕女子一年到頭,只是偶爾才有出去的機會,如何能夠認識適齡的男人呢?而男人也是啊,人家女孩根本不出門,所以根本沒有機會認識女性,所以說,想自由戀愛,根本沒有機會,只能依靠媒人來從中聯繫。

其二,古代的嫁娶要求必須要有媒人參與。人家古代的禮儀就要求大家,男女結婚必須得有媒妁之言,從中撮合,甚至兩家人家明明都知道對方的底細,願意結成親家,還得再走個過場,找個媒人來進行說和一下,所以,媒人必須要有。

其三,古代人講究門當戶對,媒人手裡合適的資源多,容易選出優質對象。古代的媒人因為職業的關係,所以特別關注每個有適齡婚嫁子女的家庭狀況,誰家有錢沒錢,家裡有什麼人,都是幹什麼職業的,心中有數,所以,通過媒人就可以很方便把兩個家庭條件相符合的人家找出來,並加以匹配,使門當戶對更有針對性,更能夠實施。

正是因為以上一些原因,才使媒人這個職業必須存在。媒人這種職業,也不是隨便一個人都能幹的,當媒人的人必須有一張巧嘴,而且愛好東家長,西家短的這些事情,村子裡家家戶戶的情況,媒人都要了解。

做好媒婆需要的幾個條件

所以,一般男人也不愛幹這活兒,都是上了年紀的女人從事這項活動,所以一般媒人都叫媒婆,這個活兒可不是人人都能幹的,需要以下幾個條件:

其一,媒人必須是個萬事通,通曉人情世故。要想當好媒人,這個人首先得愛好熱愛這個職業,願意去保媒拉縴兒,當個月老兒。

那麼,作為一個媒人,就需要經常留意身邊的鄰裡鄉親,對本村的人家情況了如指掌,甚至對離自己較遠的外村情況,也十分了解,而這些信息的由來,必須靠媒人去親自打聽,可以說,媒人非常是個搞情報工作,相當於今天的私家偵探,只要他們一出馬,家家戶戶的底細會被打聽得門兒清。

這是媒人的職業要求。也要求媒人善於交際,和誰都談得來,說得上話,才能打探第一手消息。所以,媒人也不是誰都能幹好的。

其二,媒人必須人品正直,讓人能夠信任。媒人因為牽涉到千家萬戶的幸福,如果他們給保得媒讓大家不滿意,久而久之,口碑就會壞掉。

所以,作為媒人,首先人品就要正直,不能因為一己私利就信口開河,在具有專業的職業技巧的基礎上,要有職業道德,把真正條件合適的兩家人家組合到一起,否則,人家婚也結了,一看互相實在不合適,這樣,會影響夫妻雙方的感情,就會對媒人產生不信任的感覺,所以,媒人必須業務素質過硬,讓人能夠信任。

其三,媒人必須善良,樂觀,能夠經受非議。媒人因為自身職業的特點,涉及到男女婚姻大事,但是婚姻這東西,難免有些不如意,不可能十全十美,如果一對新人成婚之後,生活不太美滿,難免會遷怒於媒人,認為媒人沒有保好這個媒。

所以,媒人一定要心態樂觀,心態端正,一心讓雙方家庭都滿意,但是碰上幾個不滿意的,也屬正常,要正確看待,不能就此就一蹶不振,不敢嘗試了,所以當媒人一定要能夠積極樂觀,頂得住壓力,迎接得了挑戰。

農村流傳的「不當媒人三代好」

媒人牽扯千家萬戶的婚姻大事,涉及每個家庭的幸福,十分重要,也貢獻很大,那為何農村會流傳說,不當媒人三代好呢?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其一,媒人容易被人埋怨

一個媒人即使再敬業,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尤其是婚姻生活,矛盾肯定是避免不了的。現在自由談戀愛的人尚且矛盾重重呢,何況那些在洞房花燭之前,連對象的面都沒見過的人呢?

夫妻在生活中碰到了矛盾,如果碰上那不懂事的,就會遷怒於媒人,夫妻之間遇到矛盾,他們不從自身上找原因,去加以克服,卻認為媒人亂點鴛鴦譜,耽誤了自己的一生。

這樣說,並不完全合理,有句話叫,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人家媒人只是起到了一個牽線的作用,至於婚後生活能不能修成正果,還得靠夫妻自己來經營,不能把矛盾全往媒人身上賴啊。所以,這一點上看,媒人這個職業不好幹。所以才有不當媒人三代好的說法。

其二,不良媒人,為了獲得錢財,會亂點鴛鴦譜

媒人之所以有從事這個職業的動力,是因為如果介紹成功,會得到好處的,這就是媒人的生活來源,而且,有些時候,有的人家的子女有個缺陷,不好找對象,就會賄賂媒人,讓她們想盡辦法,給湊合一個對象,那麼,大家可想而知。

假如哪家的姑娘被媒人忽悠得天花亂墜,結果嫁過去一看,老公是個殘疾,那是什麼心情,而這婚也都結了,這不是坑了自己一輩子嗎?所以,必然會遷怒於媒人,媒人就會被人咒罵祖宗三代,所以,才說不當媒人三代好。

我們看,幹哪一行都不容易,媒人一方面能夠讓兩個年輕人能夠喜結連理,貢獻很大,一方面又容易落下埋怨,所以說,我們幹什麼只要秉承一顆善良之心,努力辦好,不能明知道坑人,為了錢財卻故意為之,如果自己已經盡心了,只要做到內心無愧就是了,至於功過成敗,就讓世人評說吧。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老話也是農村特有的一種文化,對農村人來說,農村俗語老話對於自己來說是最通俗易懂的,話語簡短好記還很接近生活,還能給人起到指導的作用,一直到現在,農村俗語沒有像以前那麼常用,但是其中的道理還是很值得令人思考一番,而這句農村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是什麼意思呢?大家是怎麼看的?
  • 農村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是什麼意思呢?
    歡迎關注棒奔霸,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農村風情,每天都有新的農村事物分享給你,感謝有你的陪伴。 農村的老話「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是何道理?為何媒人不能當?農村的很多老話俗語,不但是過去耳熟能詳的喻世明言,其中很多的老話擱到現在,也依然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這些老話都是經驗的積累,都具有一定的道理,雖然這些老話俗語都帶有極大的誇張性,但仔細回味,也是頗具幾分道理存在的。
  • 民間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啥意思?太有道理了
    民間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啥意思?老祖宗做人的智慧,太有道理了!文/農夫也瘋狂中國的民間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農村文化就是極其重要的部分之一,迄今為止在農村裡還流傳著許多的俗語、農諺,而這些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在今日依然是值得學習和借鑑的。今天農夫就和大家說一句老輩人常教育後輩的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為什麼媒人不能當呢?
  • 歷史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為什麼不能做?
    歷史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為什麼不能做?歷史中有很多的財富,無論是經驗教訓,還是詩詞歌賦都是我們可以借鑑的文化知識。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膾炙人口的俗語,既簡潔幹練,又通俗易懂。特別在歷史中的農村很流行,人們有時候把裡面的道理當作一種行為規範,可見俗語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我們來看這句歷史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為什麼不能做?大家對農民的印象是很樸實,人們祖祖輩輩居住在一起,鄰裡關係很好,遇到事情都會相互幫忙,讓人感覺到很親切。在歷史中有還多的孤兒,都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
  • 「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啥意思?為啥不讓做這三種事?
    「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啥意思?為啥不讓做這三種事?中國的俗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也許它看起來沒有別的文化那樣高大上,但是它背後所凝結的智慧,人們在發現總結它時付出的精力和力氣,卻也一點都不比別的文化少。
  • 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是什麼意思?蘊含深刻哲理
    在農村,有那麼幾個行業真的不是隨便什麼人就可以做的,如果你要做,就要承擔被人罵的風險。那麼這是幾個什麼行業呢?那就是中人、保人和媒人。這也就是農村俗語「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的來歷。按道理來說,中人、保人和媒人都是做好事,為什麼有人強烈反對去做呢?這裡面有原因,我們先說中人,所謂的中人,就是中間人。農村的這個中間人真不是容易做的,你得有威望,有能力,還得人脈廣。如果你什麼條件都不具備,就去做中人,結果可能就是什麼事情也辦不成,而且被兩邊人同時罵得半死。別人會說你,沒有金剛鑽,你幹什麼攬瓷器活呢?
  • 農村俗語:「不做三事,三代好」,老祖宗的「三不做」,你知道嗎
    我們中國人對名聲的看重,相信大家都是非常有感受的,不管是任何一個人去破壞我們的名聲的事情,那是絕對不可以容忍的,在我們平常的生活當中,有些選擇可能隨時隨地會讓自己的名聲變臭,有句俗語就叫做,「不做三事,三代好」在古人留下來的這句古語當中,總結了以下三種人,如果我們去做了可能就會臭名聲
  • 做媒人的心酸史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我之前一直不是很理解這一句話,尤其是不做媒人這句話。媒人是牽紅線的,是好事,是喜事。農村認識適齡男女青年的,一般都願意促成這樣的美事的,為什麼俗語卻勸大家不要做媒人呢?幫別人脫單呢,還應該再頒一個好市民獎啊,又怎麼會弄到三代都不好呢?
  • 山東民間老話「新娘進了房,把媒人扔過牆」是什麼意思?
    無論娶妻還是嫁女,都要找媒人登門求親。進洞房前男女雙方見不到面,成功與否、是好是壞全憑媒人一張嘴。很多巧嘴媒人,常能成就一樁不被看好的婚姻。2、媒人的作用,只限於成親之前媒人的作用儘管很大,但是也僅限於男女成親之前。成親後,男女雙方居家過日子,也就沒有媒人什麼事了。
  • 「一不做,二不休,不三男,不四女」,農村老話啥意思?有道理嗎
    事實上,農村的老話蘊藏著大大的智慧,古人通過觀察、經驗總結等方式,運用簡練的語言,總結出了很多老話,這些老話往往朗朗上口,非常容易記憶。其中,不少老話都和數字有關,比如「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三不親,三親,句句戳人心」等。
  • 領會農村老話「父子不同舟,酒是色媒人」,你的人生能少走彎路
    導語:從古至今流傳下來很多的俗語、老話,這是老祖宗們在漫長的歲月中總結出來的處世經驗。這些經驗裡,凝聚了老祖宗們對世事的洞察,和對人情的通透。正是這些經驗總結,指導了一輩又一輩的後人,讓他們在生活中能少走彎路,少犯錯誤。
  • 民間俗語:「不做三種事,三代都幸福」,究竟指的是哪三種事?
    從小老師就教育我們,要學會助人為樂,見到別人有困難,主動伸出援手,而且不求任何回報。但是,農村還有這樣一些俗語,比如「救急不救窮」,意思是說,有能力的情況下,會幫助真正有困難的朋友,卻不會幫助因好吃懶做導致貧窮的人。今天咱們講的這句俗語也非常耐人尋味,那就是「不做三種事,三代都幸福」,究竟指的是哪三種事呢?
  • 古人講「不做三事三代好」,指哪三件事?別怪老祖宗沒提醒你
    俗語是一種植根於沃土中的文化藝術,千百年來一直記錄著老百姓的生活百態。有人說生活是一門藝術,能夠讀懂生活真諦的人,往往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作為一種老祖宗集體智慧的產物,俗語中所反映出的處世哲學,時至今日依然有其重要意義。俗語「不做三事三代好」,哪三件事呢?
  • 正月不說媒,說媒克媒人,農村裡這個說法是什麼意思
    大家好,小編在此恭候多時了,感謝您閱讀小編今天給您帶來的文章「正月不說媒,說媒克媒人,農村裡這個說法是什麼意思」。如果您喜歡的話,請您點上方的藍色字體關注清閒農事,謝謝。說媒又叫做媒,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一個行當,主要是通過媒人從中說合,讓年齡合適的男女雙方加深了解進而促成雙方結成秦晉之好。
  • 不退彩禮可以起訴媒人嗎?
    現代社會雖然較不拘禮俗,但婚禮程序和儀式中仍然常常需要媒人,可見此角色的重要性。法妞網友諮詢:不退彩禮可以起訴媒人嗎?黃學先律師解答:媒人作為一種傳統職業,一直存在,到目前為止,我國農村的媒人還很多,有的是業餘媒人,有的是職業媒人,隨著農村婚姻困難的出現,媒人在農村的生存價值變得更加重要。
  • 廣東俗語智慧:人到中年不做三事,懂了富三代,不懂日子容易不順
    而這些智慧,大多通過現在在農村流傳的俗語傳世,這些俗語易於傳播,我們每個人大都會念那麼兩句。而俗語的流傳之廣也就從側面正面了俗語中為人處世智慧的正確性。如果俗語沒有道理,又怎麼會代代流傳,一直到今天呢。我們又怎麼會在如此現代化的今天,依舊抱守著老祖宗的智慧呢。
  • 農村俗語老話:「看看他娘腳腳跟,斷他閨女七八分」是啥意思?
    農村的俗語老話,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這些俗語廣泛流傳於民間,它們通俗易懂,言簡意賅,是勞動人們從生活實踐中得來的經驗,經過一代代口頭相傳流傳至今。下面我們來了解幾句俗語老話,看看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在其中。
  • 農村老話:「財不進急門,福不進偏門」是啥意思呢?
    在農村,很多老人對於窮、富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認為「富不過三,窮不過五」,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窮點不要緊,只要勤勞肯幹,風水輪流轉,總有輪到自己發財的那一天。這句農村老話:「財不進急門,福不進偏門」也反映出他們對於財富的心態。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句話啥意思。
  • 農村俗語:父子不同舟,酒是色媒人,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地區有很多民間俗語,都是古人經過一代一代智慧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它們也有一定的內涵和道理,在農民生產生活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很多農民都是按照這些俗語所溫含的道理來處理和解決事情的,不如今天這句」父子不同舟,酒是色媒人「,這句話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 農村老話「男做三打孤單,女做四無後嗣」啥意思?有道理嗎?
    我們現在國際化大都市,大家都感覺還有農業嗎?但是大家可能又會能清晰的感覺到,我們一到雙休日就驅車趕往郊區了,採摘去了,那麼就是說我們北京的農業,跟過去的傳統農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是都市型的現代農業。隨著中國農業的發展,農村的生活環境優美,小編給大家說說農村老話,農村老話「男做三打孤單,女做四無後嗣」啥意思?有道理嗎?一、父在堂,子不能專就是為人子者,父在則能觀其父之志而承順之,父沒則能觀其父之行而繼述之。 應該是父在堂子不得自專 要求子恭謹溫順,敬愛父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