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歷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在學習奇門的過程中,作為參考資料,二十四節氣不可或缺,它對奇門到底有什麼作用呢?
二十四節氣的概念
節氣的含義:
節氣是指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是確定農曆的重要依據。
二十四節氣依次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歌謠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二十四節氣對應的時間
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的節氣,代表春夏秋冬的開始。 如下:
在每年的2月4日前後,是立春節氣,為農曆正月,代表春天到來。
在每年的5月6日前後,是立夏節氣,為農曆四月,代表夏天到來。
在每年的 8月8日前後,是立秋節氣,為農曆七月,代表秋天到來。
在每年的11月7、8日左右,是立冬節氣,為農曆十月,代表冬天到來。
兩至兩分
兩至兩分代表四季最為明顯的節氣,兩至為夏至和冬至;兩分為春分和秋分。
在每年6月21、22日,為夏至,代表夏天陽氣最旺盛的節氣。
在每年12月22日前後,為冬至,代表冬天陰氣最旺盛的節氣。
在每年3月21日前後,為春分,代表春天晝夜平分,陰陽平衡的節氣。
在每年9月23日前後,為秋分,代表秋天晝夜平分,陰陽平衡的節氣。
除去四立和兩至兩分八個節氣,還有其餘16個節氣,其中:
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
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
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24個節氣平分為農曆每月兩個節氣,即15天一節氣。
二十四節氣對應的陽曆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春、夏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月中節氣在21日,秋、冬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月中節氣在23日,二者前後不差1~2日。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對奇門產生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