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城市來講,總有這麼一條兩條的美食街。對於外地來旅遊的人來說,南京的美食街以前算「夫子廟」,現在就是「老門東」。其實南京人和外地旅遊者心裡都有數,那是「旅遊景點」,而不是真正的美食街。
在南京人心目中,比較著名的美食街,以前湖南路一帶是其中之一。那時群眾自發,政府扶持,湖南路夜市熱鬧非凡,帶動了周邊的美食也一片欣欣向榮。那時有一首非常遊行的寧味說唱「喝餛飩」,提到的就是湖南路的馬臺街的老王餛飩攤。那時一度提起湖南路,是可以與新街口或老城南夫子廟相媲美的存在。
後來湖南路搞去美食化,把美食集中到獅子橋步行街。湖南路整體走「高大上」路線,清除了所有的沿街餐飲。
明瓦廊名聲在外,實際上範圍不大。明瓦廊本身是一條四五百米的巷子,而且美食主要集中在北端,而且還只是路西邊。東半邊是中國銀行的圍牆,以前這半邊是許多棚戶,也都是做小吃的。南京皮肚面最早就是在這半邊誕生的。後來全拆走了。
「喝餛飩」中的老頭蓋澆飯就在這裡,隔壁的臺灣無名燒烤,也是有頭二十年的歷史了。美食集中的最南頭就是易記皮肚面,以前風和日暖的中午,易記門內外擺滿了桌子,那真是賺到翻。現在那家龍袍蟹黃湯包店,我記得以前叫旺點雞鳴湯包,就是傳說中都自稱雞鳴湯包傳承的三家雞鳴湯包之一。還有靠東的大象米線,也是堅持了頭二十年了。
自從正洪街小商品一條街拆遷後,明瓦廊就開始紅火起來,被稱為「中央食堂」——中央商場職工食堂。
然而明瓦廊街上還只是明瓦廊美食街的一部分,更大的部分在邊上的陸家巷小區裡。這裡有網紅雞蛋灌餅,還有很多人推崇的項記麵館。主要是這裡還有很多餐館。緊靠新街口商業圈,經濟實惠,日常總是爆滿。我印象最深的是肥腸魚。至於具體吃過哪幾家,實在是記不清了。這就跟看球一樣,同樣一場球,在家一個人看得風輕雲淡,而到現場卻會熱血沸騰。在這些人聲鼎沸的小店裡,喝酒也總是熱情澎湃,每次都暈頭轉向地出來。我現在再去轉轉,覺得好象哪家都吃過的,但哪家門臉也都不是記憶中的那樣。
明瓦廊這條街有年頭了!明朝就有了。「明瓦」是什麼呢?就是磨得極薄的,微微已經透明了的各種河蚌殼。用來嵌窗子的,因為那時候沒有玻璃啊。在明朝這應該是相當高端的家裝產品了。——插一句話,以明朝的工藝技術水平修建那麼大一座琉璃寶塔,可以稱為世界第七奇蹟。以二十一世紀的技術水平花十二億修建這麼大一座更漂亮的玻璃塔,我看不過是世界第一大傻。
民國「首都建設計劃開闢現在的中山南路之前,上溯至清末的地圖,可以看到明瓦廊大至是北起破布營(現石鼓路段)和大王府巷(現淮海路)南至富民坊。時至今日並沒有什麼改變。——再插一句,南京的這個中山北路和中山南路是正正經經的正南北向的道路。之前南京的主要道路在方向上都是斜的,順時針向東偏。中山南路民國時只南到白下咱。九幾年南延之後,白下路往南部分,又開始順時鐘向東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