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農村生活條件好了,卻沒有以前快樂了?農村從最艱苦、餓肚皮的生活現狀,到溫飽有餘、吃穿不愁,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激發了農民嚮往美好生活的熱情,時至今日,農村的發展遭遇瓶頸。對比各行各業的如日中天、迅猛發展,給農民帶來心理不平衡。日益巨增的消費,給農民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與過去相比,農民的生活條件確實好很多,而農民卻快樂不了,造成農民不快樂有多方面的因素。
一、條件反差造成心理不平衡,而不快樂。以前農村窮的時候,大家都處在同一水平線上。好也艱苦,不好也艱苦,都是緊巴巴的過日子。沒有妒嫉、沒有攀比,有的是同患難、共扶持的心態。鄰裡之間和睦相處、互幫互助,濃濃的鄉情、融洽的氛圍,使農民雖苦卻快樂。
如今農村生活條件大有改善的同時,貧富差距也隨之凸顯。田地到戶後,農民自由了。各人的能力、機遇,不一樣了。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很多人憑智慧的大腦,把握住機會,遠遠的走在憑吃苦耐勞的精神、去創造美好生活的人的前面。心理不平衡,貧富的落差,攀比之風盛行給落在後兩的大部分人,造成經濟上的壓力、心理上的自卑,精神上的壓力,與日巨增,農民快樂不了。
二、農村生活條件好了,與整個社會的發展相比較,依然很不樂觀。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迅猛發展,物價也隨之猛漲。子女入學、就醫、住房、婚喪嫁娶等等的經濟支出,都成為農民無法承受之重。農民為改變下一代,為下一代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不得不為子女入學、住房、婚姻等方面考慮,而苦苦的拼博。
城鄉差別的日益加劇、貧富日益懸殊,增加了農民的危機感、緊迫感。一方面要為下一代著想,不想自己的子女輸在起跑線上。而無論怎麼努力,卻跟不上經濟的發展,物價的暴漲,心有餘而力不足,難以如願。另一方面農村生活條件好了,也僅僅只是比過去好了,要想更好卻很難。而且農民沒有養老金,是農民的後顧之憂。上要養老,下要為子女著急,中間要考慮自己老了怎麼辦。三重壓力之下,農民何來快樂?
總之,社會在發展、經濟在增長、農村條件日益改善,農民反而快樂不了。是因為農民依然是最低端的群體,飛漲的物價、生活必須的支出等等,都是農民無法承受之重。而為了適者生存,又不得不奮力為之。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妥,請留下寶貴意見。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探討三農問題,敬請關注三農優質創作者:英山人餘夢雲。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