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穿越十三行路 覓得廣州古與今)
廣州地名系列
之十三行路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王智汛
實習生 劉慧
本版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陳文杰
說起「十三行」你會想到什麼?是馳名中外的服裝批發市場?還是那個曾經風光的對外窗口?近代史上,十三行一直是廣州商貿的一個重要區域,曾經的洋行早已消失殆盡,但十三行的熱鬧比起當年卻有過之而無不及。想要覓古通今,不妨穿過十三行路,再走進十三行博物館。
名字
溯源
十三行路是荔灣區一條東西走向的道路,東起人民南路,西至杉木欄路,長315米,寬12米,目前為東往西方向單向通行。
據了解,該道路名稱源自清朝初年在此設的廣州十三行,取名為十三行街,1926年廣州大量街道拆建為馬路,十三行街築為馬路,改稱十三行路,沿用至今。除了因十三行得名之外,坊間還有一個說法是明代瓊州府管轄13個州、縣,此地原為瓊州人經營瓊貨的處所,固有十三街之稱。
古
曾是唯一對歐美通商特區
根據十三行博物館的資料顯示,十三行最早出現在明代,位於廣州城西珠江邊,清代在此設洋行、外國商館經營進出口貿易。當時的十三行,指的是洋行、商鋪及外國商館所處的整個區域,名義上雖稱「十三」,其實並無定數。開海貿易以來,尤其是廣州對歐美一口通商後,進出口商品都集中在十三行,然後經十三行商人進行交易。
清順治十三年(1656)朝廷頒布禁海令,但廣東海上貿易禁而不絕。康熙二十三年(1684)取消海禁,設立粵海關(今海珠廣場西側),由此開啟了廣州十三行長達一個半世紀的輝煌。康熙皇帝為振興沿海地區凋敝的經濟,實行開海貿易政策,在東南沿海設立粵、閩、江、浙四大海關,作為海外貿易的行政機構,到了乾隆二十三年(1757),朝廷只保留粵海關管理對歐美貿易事務。1757年至1842年,廣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的對歐美通商特區。
19世紀以後,資本主義國家殖民擴張政策與清朝閉關鎖國政策的矛盾日益加劇,接連而來的兩次鴉片戰爭給十三行帶來致命的打擊,鹹豐六年(1856),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十三行商館區毀於戰火。民國時期,十三行內的洋行、商館所在地先後改為商店民居。
目前文化公園所在地曾經也是商店民居的聚集地,無奈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飛機炸毀,廣州解放後才把這個地方建成文化公園。
我記得我父親曾經跟我說,十三行是廣州一個十分風光的區域,各種進出口的貿易都要經過這裡。可惜後來不斷經歷多次災難,現在基本看不到當年的盛況。
——老街坊陳姨
今
熱鬧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雖然洋行早已消失殆盡,但十三行的熱鬧比起當年有過之而無不及。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街作為廣州歷史最長的服裝批發集散地,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以十三行路為中心,以故衣街、十三行豆欄上街、和平東路服裝商場(市場)環繞成的物流商業圈,每天進出貨物上千噸,人流量達數十萬人次,商業輻射面遠至全國各地、俄羅斯以及東南亞地區。
從道光年間開始,十三行區域內就不斷發生多次大型火災,加上接連的戰火,十三行的輝煌歷史被摧毀得幾乎一乾二淨,僅剩的遺蹟也難以呈現當年的風採。曾經的風光如何再現?
上月底,由中共廣州市荔灣區委、荔灣區人民政府主導籌建的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正式開館,常設展覽有「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和「王恆、馮傑伉儷捐贈的十三行時期文物專室陳列展」。據了解,展覽以大量珍貴的文獻史料和海內外遺存的文物,系統地展示了十三行曾經的輝煌,展館內的展品還涵蓋了清代廣州的主要外銷工藝品。據介紹,館藏文物均由中外熱心人士無償捐贈。
十三行博物館的開幕,受到了廣大市民和中外遊客的歡迎。據統計,黃金周期間,該博物館迎遊客達13000人次。據了解,目前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開館時間為周二至周日,周一閉館。觀眾可憑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到文化公園正門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票務中心免費領票。
從小時候開始,十三行在我的記憶中就與服裝關係密切。只要說起十三行,第一個反應就是服裝,無論是我還是我媽媽都來這裡拿過貨。
——80後小服裝店老闆小周
(原標題:穿越十三行路 覓得廣州古與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