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十三行路 覓得廣州古與今

2020-11-30 網易新聞

(原標題:穿越十三行路 覓得廣州古與今)

廣州地名系列

之十三行路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王智汛

實習生 劉慧

本版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陳文杰

說起「十三行」你會想到什麼?是馳名中外的服裝批發市場?還是那個曾經風光的對外窗口?近代史上,十三行一直是廣州商貿的一個重要區域,曾經的洋行早已消失殆盡,但十三行的熱鬧比起當年卻有過之而無不及。想要覓古通今,不妨穿過十三行路,再走進十三行博物館。

名字

溯源

十三行路是荔灣區一條東西走向的道路,東起人民南路,西至杉木欄路,長315米,寬12米,目前為東往西方向單向通行。

據了解,該道路名稱源自清朝初年在此設的廣州十三行,取名為十三行街,1926年廣州大量街道拆建為馬路,十三行街築為馬路,改稱十三行路,沿用至今。除了因十三行得名之外,坊間還有一個說法是明代瓊州府管轄13個州、縣,此地原為瓊州人經營瓊貨的處所,固有十三街之稱。

曾是唯一對歐美通商特區

根據十三行博物館的資料顯示,十三行最早出現在明代,位於廣州城西珠江邊,清代在此設洋行、外國商館經營進出口貿易。當時的十三行,指的是洋行、商鋪及外國商館所處的整個區域,名義上雖稱「十三」,其實並無定數。開海貿易以來,尤其是廣州對歐美一口通商後,進出口商品都集中在十三行,然後經十三行商人進行交易。

清順治十三年(1656)朝廷頒布禁海令,但廣東海上貿易禁而不絕。康熙二十三年(1684)取消海禁,設立粵海關(今海珠廣場西側),由此開啟了廣州十三行長達一個半世紀的輝煌。康熙皇帝為振興沿海地區凋敝的經濟,實行開海貿易政策,在東南沿海設立粵、閩、江、浙四大海關,作為海外貿易的行政機構,到了乾隆二十三年(1757),朝廷只保留粵海關管理對歐美貿易事務。1757年至1842年,廣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的對歐美通商特區。

19世紀以後,資本主義國家殖民擴張政策與清朝閉關鎖國政策的矛盾日益加劇,接連而來的兩次鴉片戰爭給十三行帶來致命的打擊,鹹豐六年(1856),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十三行商館區毀於戰火。民國時期,十三行內的洋行、商館所在地先後改為商店民居。

目前文化公園所在地曾經也是商店民居的聚集地,無奈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飛機炸毀,廣州解放後才把這個地方建成文化公園。

我記得我父親曾經跟我說,十三行是廣州一個十分風光的區域,各種進出口的貿易都要經過這裡。可惜後來不斷經歷多次災難,現在基本看不到當年的盛況。

——老街坊陳姨

熱鬧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雖然洋行早已消失殆盡,但十三行的熱鬧比起當年有過之而無不及。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街作為廣州歷史最長的服裝批發集散地,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以十三行路為中心,以故衣街、十三行豆欄上街、和平東路服裝商場(市場)環繞成的物流商業圈,每天進出貨物上千噸,人流量達數十萬人次,商業輻射面遠至全國各地、俄羅斯以及東南亞地區。

從道光年間開始,十三行區域內就不斷發生多次大型火災,加上接連的戰火,十三行的輝煌歷史被摧毀得幾乎一乾二淨,僅剩的遺蹟也難以呈現當年的風採。曾經的風光如何再現?

上月底,由中共廣州市荔灣區委、荔灣區人民政府主導籌建的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正式開館,常設展覽有「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和「王恆、馮傑伉儷捐贈的十三行時期文物專室陳列展」。據了解,展覽以大量珍貴的文獻史料和海內外遺存的文物,系統地展示了十三行曾經的輝煌,展館內的展品還涵蓋了清代廣州的主要外銷工藝品。據介紹,館藏文物均由中外熱心人士無償捐贈。

十三行博物館的開幕,受到了廣大市民和中外遊客的歡迎。據統計,黃金周期間,該博物館迎遊客達13000人次。據了解,目前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開館時間為周二至周日,周一閉館。觀眾可憑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到文化公園正門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票務中心免費領票。

從小時候開始,十三行在我的記憶中就與服裝關係密切。只要說起十三行,第一個反應就是服裝,無論是我還是我媽媽都來這裡拿過貨。

——80後小服裝店老闆小周

(原標題:穿越十三行路 覓得廣州古與今)

本文來源:大洋網-信息時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廣州十三行介紹今昔對比 十三行具體地址一覽(圖)
    廣州十三行介紹今昔對比 十三行具體地址一覽(圖)  廣州地名系列之十三行路  說起「十三行」你會想到什麼?是馳名中外的服裝批發市場?還是那個曾經風光的對外窗口?近代史上,十三行一直是廣州商貿的一個重要區域,曾經的洋行早已消失殆盡,但十三行的熱鬧比起當年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 【廣州文化拾遺】十三行周邊的路名是一部商貿史
    事實上,這些路名中保留著很多跟商貿有關的歷史記憶。通過這些路名,人們可以看到廣州當時的業態模式、貿易集散地的形成歷程及影響。懷遠驛巷:明代「國賓館」遺痕追溯十三行周邊最早的路名之一,大概就是懷遠驛了。欄口名稱仍多存留集散模式綿延至今隨著珠江江面的不斷南推,隨著清代廣州「一口通商」地位的確立,十三行取代了懷遠驛。當年,其覆蓋的範圍約為今天的東至仁濟路、西至杉木欄路、南至珠江岸邊、北至十三行路。
  • 聊聊廣州舊西關以及十八甫十三行的歷史
    」的來歷十三行在當時廣州作為唯一的通商口岸也造就了西關的繁榮在講十三行之前我想先講一下十八甫(粵音:pou)為什麼要先講十八甫呢至光雅裡轉南到今十八甫路至和平路口再折西而行至今叢桂路北轉直上匯入珠江」看著這段文字我一個非本地人大腦一片空白於是我打開百度地圖試圖去尋找它以前的路線
  • 《廣州十三行故事》即將出版
    本網訊(記者徐平 通訊員李素娟)記者從廣州出版社獲悉,由該社策劃編輯的《廣州十三行故事》即將與讀者見面。  助力灣區建設、講好灣區故事是廣州出版社策劃「藝述大灣區」系列年曆的出發點,《廣州十三行故事》是該系列年曆的第一本,也是為了方便文化輸出,方便讓外國人了解中國、了解大灣區、了解十三行,因此年曆採取了中英對照的的形式。
  • 廣州十三行興衰史
    廣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因為外貿壟斷的關係,大量的財富匯集到廣州十三行,人稱 「金山珠海,天子南庫。」1792年廣州出口貨物圖表(節選)攝於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從上圖可以看到,1792年,僅東印度一家便有約450萬兩白銀的貿易出口總值。
  • 羅盤帶我去旅行之廣州十三行
    羅盤帶我去旅行之廣州十三行陳子逸廣東十三行,也叫廣州十三行。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政府實行「一口通商」,廣州成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外國商人來華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為貿易的代理,起初是由13家行商來做,就說成了「十三行」。但又有很多學者不認可這個說法。去下廣州的十三行博物館看看,就知道廣州十三行的前世今生。現在的廣州十三行是作為全國的服裝集散地,全國的服裝都物流於此。
  • 「這是對廣州十三行的一次再挖掘」
    新快報記者 夏世焱/攝 新作《十三行·崛起》在南國書香節首發,作家阿菩如此評點—— 新快報訊 記者何生廷 實習生石娟報導 「洋船爭出是官商
  • 我在廣州十三行賣衣服:不是職業,頂多是生意
    人人都說廣州的服裝是暴利行業,白手起家的故事每天都在這條街上流傳。而被這些故事吸引而來的聽眾除了全國各地的商人,還有一個龐大的年輕群體,統稱十三行「小妹」、「小弟」。「我20歲就拿到過20k的月薪,除了這個,我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
  • 走起,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
    大家好,三姑六婆大家好,我在外面很開心......哎呀忍不住唱起歌來了QAQ,今天,小博帶大家一起走進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帶上手機出發咯!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位於廣州市荔灣區十三行路,一般簡稱為「十三行」。
  • 廣州十三行之所以叫十三行,竟然是因為算盤有13行?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廣州十三行的名字,雖然現在來廣州旅遊再找十三行舊址,只有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像個地標似的證明十三行確實存在過。有很多人都以為十三行的意思是有13個洋行,實際上並非如此。關於十三行的得名,有人好好的研究了一番,得出了兩個結論。
  • 廣州十三行——「眾籌」出來的博物館
    2000多年前,廣州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從1757年至1842年,清代十三行是朝廷特許的對歐美貿易特區,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重要的歷史印記。如今,在位於清代十三行商館區遺址(現廣州文化公園)上,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拔地而起。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成立於2016年,是專題性歷史博物館,以大量珍貴的文獻史料和海內外遺存的文物,展示十三行的發展史。
  • 廣州十三行繁榮背後的屈辱
    在大家的認知裡,經常聽說的「廣州十三行」這個機構,可能是政府在廣州設立的一個機構或者是廣州地區的十三個有名望有地位的組織。今天我明確得告訴大家,都是錯的。接下來我將全面的解釋一下「廣州十三行」的繁榮背景以及他背後的種種屈辱。
  •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可免費領取門票 開館時間為周二至周日
    走進廣州十三行歷史博物館,仿如穿越至清代。國慶期間,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參觀。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可免費領取門票 開館時間為周二至周日  歷經3年的籌備時間,開館數日的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在國慶期間成為留穗市民的新去處。
  • 廣州十三行,批發市場怎麼活下去
    廣州作為中國最大的服裝批發地,以往包括十三行、沙河、白馬、紅棉等批發商圈在元宵左右開工。而受到疫情影響,今年復市時間一再延遲,直到3月5日才先後迎客。十三行雖是其中較早復市的一個,伍鵬飛覺得還是遲了。過年後的2-4月是服裝批發的交易旺季,延遲開工和人流量大減,使得春季銷售機會少了三分之一。
  • 「天子南庫」的廣州十三行,在清朝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下旨,僅保留廣州作為對外貿易港口,廣東十三行成為當時唯一能夠進行外貿的組織。十三行並不是指特定的十三家商行,數量偶有增減。十三行成立之初,商行多達26家,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商行減至4家,一般商行數量保持在十家左右。
  • 揭開廣州十三行的神秘面紗
    說到中國近代經濟社會發展,往往繞不開廣州十三行。她是大清國門打開之前,與外國人做生意的窗口。對於多數人來講,也僅限於此,為什麼叫十三行,他到底是做什麼的?我們一般都一無所知。其實,廣州十三行有一個動態發展的歷史,絕不僅僅一開始就是我們所想的神秘模樣。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揭開廣州十三行的神秘面紗。大清鎖國的特殊產物,專司經營外貿的專業商行提起閉關鎖國,我們往往想到的是清朝。
  • 廣州十三行女老闆,怎麼那麼有錢?
    有網友問:廣州十三行做服裝生意那麼賺錢?有的女老闆經常在朋友圈炫富,不是曬賓利豪車,就是曬在哪個國家旅遊度假。十三行做服裝生意賺不賺錢,你可以通過十三行檔口租金,就可以了解到一點點。目前十三行商圈有的檔口租金高達幾十萬!
  • 【特寫】廣州十三行,批發市場怎麼活下去
    記者| 吳容編輯| 牙韓翔等了一個月,伍鵬飛終於回到了自己在廣州十三行的服裝檔口。廣州作為中國最大的服裝批發地,以往包括十三行、沙河、白馬、紅棉等批發商圈在元宵左右開工。而受到疫情影響,今年復市時間一再延遲,直到3月5日才先後迎客。
  • 2020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節慶文化圖片展時間地點一覽
    (公園北門西側)  主辦單位:廣州文化公園、廣州十三行博物館  展覽形式:圖片展  本次展覽將以圖片展示為主,展現漫長歲月中廣府人在節慶文化中與時俱進的能力。  地址:廣州市荔灣區西堤二馬路37號(廣州文化公園內)  地鐵:6號線文化公園站A、B、D出口  公交:文化公園(公交站)552路,57路,208路,131B路,209路,238路,31路,38路  開放時間:
  • 廣州十三行,疫情中批發市場的生存樣本
    記者| 吳容編輯| 牙韓翔等了一個月,伍鵬飛終於回到了自己在廣州十三行的服裝檔口。廣州作為中國最大的服裝批發地,以往包括十三行、沙河、白馬、紅棉等批發商圈在元宵左右開工。而受到疫情影響,今年復市時間一再延遲,直到3月5日才先後迎客。十三行雖是其中較早復市的一個,伍鵬飛覺得還是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