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職場上會發現一種現象:很多工廠普工工資每月有六七千,而辦公文員工資往往只有三四千。從薪酬高低和個人需求來說,應該選擇工資高的普工多一些。
然而結果卻往往是很多人在職業選擇上寧願選擇工資低一些的文員。
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現象?
每個人追求不一樣,選擇就不一樣
普工六七千,文員三四千,看起來工資收入差距挺大的,但單純以掙錢多少來論證人們就該怎麼選擇,肯定在判斷和認識上就會產生疑惑和偏差。
有人選擇工作,是掙錢多少為先;有人選擇工作,是喜歡和諧工作氛圍;有人選擇工作,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
有什麼樣的追求,在有選擇權的情況下,人們就會選擇能夠實現自我追求的對應工作。
人們選擇工作,都是根據內心需求、自身資質條件來綜合判斷選擇自己要從事什麼職業,沒有什麼對錯之分。
為什麼很多人要選擇工資低的文員工作
原因一:有的員工家境較好,錢不是問題,選擇文員工作只是為了有事做,免得把自個廢了
我有一個辦公室同事就是如此,月薪大概算起來只有3000元。但妹子家裡有好幾套房產,家裡還開著連鎖超市,每天上下班開的車比公司老總的都高一檔次。
妹子的解釋就是:父母害怕她沒事幹和別人混壞了,或者把自個耍廢了。妹子的要求很簡單,有事情做,有自己的職場圈子,「錢不錢的都無所謂」。
我小區保安隊裡有一位大叔,是新藏軍區轉業回來的團職幹部,每月工資1萬有餘。轉業本可以選擇單位,但大叔自己卻放棄了,也可以選擇不上班工作,靠工資養家綽綽有餘,但大叔還是自己找了份保安工作。
大叔:「找個事做,有自己的圈子,免得自己把自己廢了,而且和一群保安兄弟呆一起比較對味。」
原因二:文員和普工的職位要求不一樣,比如年齡、學歷、專業技能、溝通技能等
普工一般沒有學歷要求,文員多數要大專以上;普工沒有太高的年齡限制,而文員要求個人形象較好,人比較年輕;普工和文員的技能要求、溝通要求也不盡相同。
導致有人在選擇職業時沒有多餘的選擇,或只能選普工或只能選文員。
原因三:文員和普工的收入付出比可能不一樣
普工的工作環境、工作時間、辛苦程度和文員不一樣。普工加班多而且需要上夜班,文員加班少不需要夜班;普工不能按點下班,而文員可以準時上下班還有充裕的下班休閒時間等等原因,導致很多人寧願選擇文員而不願意選擇普工。
看起來薪酬有點差距,而核算實際收入付出比可能差距沒那麼大。
原因四:五險一金保障可能不一樣
比如有的普工執行的是臨時用工制度或者季節性用工,沒有五險一金,而文員要籤訂正式用工合同,有五險一金保障等等,導致有的人就寧願選擇文員而不選擇普工。
原因五:未來職業發展路徑不一樣
從事普工的人,如果沒用技術專長,要走出普工這個崗位相對比較難。
而文員由於接觸的人和事更加多樣化一些,發展路徑相對於普工來說,無論是崗位的普適性,還是職業發展道路可能更加廣闊一些。比如向文秘、行政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方向發展。
精細化思考,建立職業維度選擇思維
在兩個條件相近或不相近的職業之間如何選擇,對很多人來說是個很大的難題。有的憑自己是否喜好,有的憑自己是否擅長,有的憑自己內心感覺,而更多人在選擇時更加無所適從。
管理學和心理學大師詹姆斯.馬奇在其著作《決策是如何產生的》一書中這樣寫道:
在現實世界中決策的研究表明,並不是所有的備選方案都是已知的,並不是所有的結果都需要考慮,並不是所有的偏好都在同一時間出現。」
如何選擇自己的職業,其實更需要進行精細化思考,利用維度分析法進行科學選擇。
維度分析法:指的是人們從不同的觀察事物的角度出發,利用同樣的數據從不同的方面進行觀察可能得到不同的結果,讓人們從不同方面得到準確認識和事物的本質。
維度分析法在職業選擇中的優勢在於,將人們在進行職業選擇中的內隱的想法和判斷,利用數據的形式進行外顯,變成一種可以直接執行的過程。
如果掌握並熟練運用維度分析法,可以促使我們在思維的訓練和運用中更加如虎添翼。
職業選擇的四步法
那麼,如何科學利用維度分析法在相近或不相近的職業之間選擇自己的職業?
第一步:梳理自己的需求,"我什麼要選擇工作?」,」我希望從工工作中得到什麼?」
清晰自己的需求,是做好職業選擇的第一步。有的工作是為了掙錢,有的工作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有的工作就為了混日子,有的是為了拓展和建立自己的未來職場人脈。
你的需求決定你的選擇和未來能夠做到什麼高度。
第二步:找出備選工作的突出特徵,並與自己的需求進行對接
在選擇工作時,薪酬提升、晉升機會、工作環境、人際關係、培訓機會是我們比較注重的備選項,而也有部分人會選擇影響力、權威感、冒險性等更能滿足自己內心需求的東西。
第三步:對備選特徵項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篩選、賦值和價值判斷
每一項工作的備選特徵可能有10幾項之多,但並非需要全部採用。
要明確自己的重點需求,將自己覺得目前最重要的需求選取3-5項按照100分進行賦值對比,這種賦值不一定局限於分值,可以採用數據、權重比例或者等級;通過作價值判斷,從而確定自己的選擇。
以普工和文員為例,參考個人需求,製作一張草圖,供大家參考:
以上圖為例,根據自己的需求設置賦值,上面將薪酬和晉升的佔比放得比較高,工作環境、人際關係、培訓機會和權威感等放到需求第二層次。
第四步:打分,對比,選擇
做完上述的需求梳理、特徵選取、賦值和價值判斷之後,就進入選擇的最後一環:
根據選取的維度,以自我需求為基準,對工種進行打分和對比,最後選取自己最中意的職業。
小結
文員與普工工種如何選擇,可涉及的因素太多,個人追求不一樣,個人資質條件不一致,選擇的結果也就不一樣。
在職業選擇中,採用較為理性的維度分析法,將內心隱性的思想和思維外化為顯性的可執行的方案,不僅有利於我們職業選擇的準確性,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理性的維度分析法,還可以提升我們的決策思維、決策技巧。
但維度分析法雖好用卻不能濫用,比如涉及感情方面:一名女子,不關注自己的感情趨向,利用維度分析法在多個追求者中選取自己的意中人,那就有點貽笑大方了。#文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