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播出的TBS職場劇《わたし、定時で帰ります》(中譯《我要準時下班》)以準點下班的東山結衣(吉高由裡子飾)為中心,講述了現如今日本職場的現況。
電視劇一經播出立即在各大社群引發了大規模的關注與討論,正是因為其一反常態,顛覆了日本上班族加班狂魔以及「社畜」的價值定性。
女主並非不喜歡工作,而是更喜歡在下班後去中華料理店來杯啤酒,珍惜與戀人在一起的時光。
為什麼準時下班這樣的話題會在日本引發如此大的熱議呢?
相當的一段時間內,在日本加班=美德。
這種自高度經濟成長期開始確立起來的工作模式,無限耗盡員工價值的同時,雖然使得日本在短時間內經濟增長迅速,可隨之便是創造出了「過勞死」等極負面狀態。
意識到事態嚴重的日本也隨即從勞動時間等方面進行了調整:
1988年實施的勞動基準法修訂法案中,將一周的法定勞動時間從48小時,降低至40小時;
人均勞動時間也從1990年的2064小時降低至2015年的1734小時。
出於國民健康需求考慮,日本人的平均勞動時間在減少,另一方面加上近些年全球經濟的不景氣,日本公司大量僱傭非正規社員(如短工、打工者等),也進一步導致了日本人全體平均勞動時間的減少。
如此狀況下,雖然越來越多的公司鼓勵員工加入零加班企劃,可為什麼日本上班族下班後還選擇不回家呢?
加班費
長時間的加班能平均每月多拿回7-8萬日元的加班費,背負昂貴的房屋貸款,孩子的學費等的上班族為了支撐家庭開銷,這份加班費便顯得非常重要了,因為如果一旦加班費減少,家庭可能就會面臨很大的危機。
無處可去
高度經濟成長時代遺留下的男女社會分工不同,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根深蒂固,家庭早已習慣男性的長時間勞動,即使父親早點回家也沒什麼可做的。
也就是說,家庭即使沒有父親(生活方面),依然可以運轉,家庭內的角色分擔以及固化,使得男性太早回家後家裡沒有可以待的地方。
日本有一類人會被稱之為昭和上司——「帰らないおじさん」(不回家的大叔)
是指明明到了下班時間,工作也都完成了卻不回家的中年男性。
當然了不回家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業績的壓力,努努力的話業績是可以完成,但要想進一步提升業績,就只能要增加勞動時間,而「帰らないおじさん」大多是40歲以上的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在公司擔負一定的責任,工作也承擔著很大的壓力的男性。
對部下來說,面對上司的加班,自己如果不加班就會有很深的罪惡感,由此便導致部門加班時長的無限增加。
也就是說,上司的加班時間直接影響了部下容易陷入難以早回家的氛圍中。
而更多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不想回家。
帰宅恐怖症
現代社會有各種各樣的「症」,而結了婚的日本男性卻大多都會患上「回家恐懼症」。
由於缺乏有效的溝通,在家顧家育子的女性對於回家對自己不夠關心的丈夫往往怨氣滿滿,累了一天回家的丈夫在聽到:
「你看XX的丈夫怎麼怎麼樣,你看看你!」
「你能不能幫我幹點什麼?」
之後,往往戰火一觸即燃。
再加上有孩子之後,妻子會將大部分重心偏離丈夫,丈夫在家中時間不多,導致與孩子的關係也變得疏遠,更感到孤立感。
在家中可有可無,或者回家就爭吵成為不想回家的最主要的理由之一。
在新一期《奇葩說》關於「公司996該不該886」的辯題中,讓鼓吹996是這一代人命運的各位企業者們的醜惡嘴臉暴露無遺。
青年人為理想、為家庭而奮鬥無可厚非,但一切都需要在合理的範圍內。
當一件事的比例佔據你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時,其實就應及時敲響警鐘了。
適當的休息、協調好工作與生活、有效的溝通都是良性的解決方式,
不然中國也只是在步日本後塵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