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2020-12-16 豬友巴巴

俗語在農村流傳千年,分類眾多,其中不乏一些農業生產、社會經驗以及生活道理的哲理短句,這些「老話」看似輕描淡寫,但細細品來,話糙理不糙。比如說「吹什麼風,落什麼雨」,「忙中易出錯」,這些俗語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在農民之間口口相傳,成為一道特殊的農村文化,對於以下的三則俗語,多是經驗之談,你們認可嗎?

一、狐狸不樂龍王,魚鱉不喜鳳凰

在農村,俗話說「道不同,不與之謀」,這句俗語的含義是指,狐狸不願意結交水中王,而魚鱉不喜鳥中王,習性不同,所需要的夥伴也不會相同!這句俗語引申的含義是,不是同一層級的,不願與之相交!

二、喝得三鬥醋,做得孤孀婦

在農村,俗語「喝得三鬥醋,做得孤孀婦」,這句話的含義是,在過去的農村,男尊女卑的社會,一旦夫妻中丈夫去世,那麼留下來的那個人也就是「寡婦」的生活將異常的艱難!裡面的心酸只有她們才會了解!一是獨守空房,二是家裡沒有了頂梁柱,生活艱辛可想而知!

三、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

在農村,過去人們的思維存在於「人過七十古來稀」,五十之後就算高壽,要享受頤養天年了!在過去老人們認為,人過五十後,就沒有必要在蓋屋了,畢竟時日不多了;而人過六十後,種下的樹也獲不了利了!其實,這些說法對於現在來說已經沒有了意義!隨著農村生活的提高,人均壽命也在不斷的提高,像過去「人過七十古來稀」的說法也失去了意義!如今,在農村,有多少的農民工年過60還在外地打工呢?

【豬友巴巴】服務三農,專注農村,對於以上的三則俗語,您的如何看待的呢?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評論!

相關焦點

  • 「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七十不製衣」為什麼五十歲不能建房子
    在農村,老人們嘴裡經常都念叨著「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七十不製衣」的俗語,這句話表達了怎樣的意思呢? 這句話其實是編錄在清代學者曾廷枚的《古諺閒談》中的名言,在清代之前就已經流傳民間,距今有幾百年的歷史,講述了農村老人在晚年生活中應該注意的事情。我們一句一句來分析。
  • 農村俗語:「五十不蓋房,六十不種樹,七十不做衣」,啥意思?
    大家都知道,在我國的農村流傳著很多老話和俗語,他們都是老一輩人智慧的結晶。這些俗語雖然沒有記載在書本上,但很多仍然是很有道理的,不少老話對如今的我們仍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就比如"五十不蓋房,六十不種樹,七十不做衣"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農村老人說,「五十不建屋,六十不栽樹」,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說過這麼一句俗語「五十不建屋,六十不栽樹」,你知道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嗎?這其中有道理嗎?乍一看這一句話,大概的意思就說如果人到了五十歲,那麼最好是不要建房子了,如果人到了六十歲,那麼就不要栽樹。從字面上來解釋這句俗語其實並不難,但是有的人可能就會問了:為什麼這麼說呢?現在我們來逐句的分析一下吧。
  •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
    文/隨風飄散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相信很多人都應該知道農村這裡的俗語是非常多的吧,這些俗語在以前的時候對農民的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後來因為農民的生活變好了,於是這些俗語也漸漸不被農民提起了,所以是非常可惜,但是不管怎麼樣,農民有很對俗語都是有著很大道理的。
  •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裡面有什麼講究?老祖宗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花甲」。因此來看,這關於年齡的農村俗語確實包含著其中一些道理。但是來說,在農村裡還有一句農村俗語,說的是,「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作衣」,那麼這句農村俗語又包含著何種意思呢,為什麼老祖宗又會說這些呢?李子來回答。
  • 民間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裁衣」,有什麼道理?
    以前民間有很多俗語,尤其是農村地區,而且大都跟天氣、運勢、風水、生死等有關,體現了樸素的勞動人民世界觀,如「男抖窮,女抖賤」、「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有錢不買河邊地,好漢不娶活人妻」、「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等等。
  • 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
    農村的各種俗語都有著很深的哲學涵義,更是對於生活的感悟,還是挺有道理的。而今天要說的「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也是同樣滿含深意的,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理解的呢?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講的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多多少少都流傳著一些富有特色的俗語,在不同的地方,這些俗語在句式和表達形式上略有不同,但表達的意思卻是相似的。它們在農村被一代一代的口口相傳,富有人生哲理,是我們祖先的重大發明。充滿了我們祖先的智慧,祖先們用「話粗理不粗」的俗語教會我們人際交往、為人處世、農耕經驗等。
  • 過去農村建房講究「房前不種樹,屋後不留窗」,是何道理嗎?
    導讀:過去農村建房講究「房前不種樹,屋後不留窗」,是何道理嗎?房子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農村裡,只要手頭有點積蓄了,一般都會考慮先建一棟房子。有不少人,哪怕是花光了畢生的積蓄,也要在農村建房子。
  •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是什麼意思?
    很多的農村俗語都有對稱、互文或諧音的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有利於口頭傳頌。在很長的一段歷史長河中,俗語指導著農桑活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起到了警示、告誡和經驗總結的作用。要問我國的民俗諺語有沒道理?我認為時過境遷,不可同日而語;或許在以前農業生產較為落後的時期,確實是比較有參考意義的;但是到了科技高速發展的現在,有的俗語也就沒那麼適用了,甚至還比較片面的意思。這就是社會發展程度不一樣,人們對自然規律和農業生產活動的認知能力的差異性。這樣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應該如何理解呢?有沒有一定的道理呢?就此探討如下。
  • 農村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啥意思?有什麼講究
    農村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啥意思?有什麼講究在中國有著非常多的文化傳承,其中傳播最廣的還是民間俗語。民間俗語裡面擁有著非常多的智慧和經驗,能夠指導人們的生活和實踐。很多俗語都是前輩們總結出來的,非常的經典,非常的有效,裡面的道理也很通俗易懂,即使時間過去了很久,裡面的道理還一直被人津津樂道。這就是俗語的魅力,這就是俗語自身的傳播能力。這次小編就要跟大家分享一個經典的俗語,那就是:「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這裡面有什麼深刻的道理嗎?讓小編帶著大家去了解一下吧。
  • 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三種階段,三種講究
    農村俗語之中有很多關於年齡的說法,最為熟悉的莫過於"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而今天咱們要了解的是另一句關於年齡的老話,叫"五十不蓋房,六十不載樹,七十不做衣"。
  • 農村俗語「冷棺入村敗到底」,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在農村,故鄉的山,故鄉的水,雖然多年未見,卻在他們的記憶中,猶如昨日重現!記得小時候,常依偎在爺爺的懷中,聽他講故事,說俗語,如「出不露白,露白要丟財」,讓我記憶猶新!其實,俗語廣泛的在農村流傳,在於其通俗性,以及趣味性,今天我整理了幾則農村不常見到的俗語,大家一起交流學習!
  • 農村俗語「樓上樓騎樓房,不敗也得亡」,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農村俗語「樓上樓騎樓房,不敗也得亡」,什麼意思,有何講究?過去在農村,人們的經濟條件有限,一般都居住在土屋裡。這些年,農村的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收入高了,也開始追尋更好的生活!因此,很多人也對房屋的建造更加的講究!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飯」指的是什麼?
    人生在世,不同的年齡有著不同的特徵,在古代的時候,因為醫療條件和當時社會生活條件的限制,所以人們的平均年齡才四十幾歲,而過了五十以上的人都屬於老年人了,所以人們根據生活中的經歷總結出一套關於老人的應該注意的俗語,告訴人們應該在某個年紀就要避免做一些不與年紀相符合的事情,五十不交錢,
  • 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老祖宗在日常生活中,為我們總結出了許多生活經驗,並且將這些生活經驗精煉成許多膾炙人口,郎朗上口的俗語,讓老祖宗們的生活經驗得以流傳下去。古人對於在什麼年齡段應該注意什麼,應該做什麼都有深刻的研究。比如俗語中就有「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的說法,意思是男人不過三十歲生日,女人不過四十歲生日,五十歲的時候身體就開始虛弱,活到六十便很滿足了;老人家們還說過「人過四十,不睡三覺,不求三人」,說的是人到中年之後,應該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有所要求。
  • 俗語「門前不栽竹,屋後不種樹」究竟是不是迷信?看完方知有講究
    文|楚何知(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大家關注並轉發分享)對於居住在農村的農民來說,這些年居住條件大大改善,房前屋後栽花種菜,院子裡面餵雞養豬;幾乎可以說「足不出戶然而「萬丈高樓平地起」,房屋在建造之前,農村人一般都會找風水先生前來勘測地形,確定具體方位。往往在這個時候,就能夠從農村老人的口中聽到這樣一句俗語「門前不栽竹,屋後不種樹」,這句俗語究竟是不是迷信呢?看完方知有講究!為什麼說「門前不栽竹」呢?
  • 民間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老祖宗的勸誡
    民間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老祖宗的勸誡年輕人在世上難免會有認知錯誤的時候,例如認為老人跟不上時代潮流,認為老人是什麼都不懂的「榆木疙瘩」,而老人則是認為年輕人跟風愛玩才是真正的「傻瓜」。
  • 農諺「50不蓋房,60不種樹,70不做衣」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農村俗語的覆蓋面很廣,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為人處事,其中還有很多俗語是告誡後代在不同年齡要做的事情,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50不蓋房,60不種樹,70不做衣」,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屋門望見墳,子孫恐擔憂」,什麼意思,有何深意?
    而每次在交談的高潮時,總會聽到一些有趣的短句從老農口中說出,而此時,眾人多如沉思狀,這或許就是俗語的魅力,雖用詞不甚講究,卻引人深思,尤其是以下三則俗語,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一、天空不起屋,地空不葬墳這個俗語,我聽後也不知所云,在深入了解後才知道,老農的意思是,在民間「天空」與「地空」是具體的一個日期,也就是民間的「天空日」與「地空日」,這兩天是諸事不宜,不適合作為挑選的好日子,來「起屋」和「葬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