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說,「五十不建屋,六十不栽樹」,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2020-12-18 爆紅

農村俗語作為一種通用的語言,在我國流傳了很多年。這些俗語大多都是很多年以前的農民通過自己的親身經驗總結出來的,裡面包含著很多道理。其實除了俗語以外,農村還有很多古代流傳下來的東西,例如:生活工具、生產工具等等。有些東西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而被淘汰。但是有的東西,卻成為了寶貝一直流傳,那就是俗語。

俗語涉及的方面很廣,農民也經常使用。農閒的時候農民會圍坐在一起嘮嘮家常說說話,談話中農民就會用到俗語;教育小孩子的時候,農民也會用到俗語;建房、為人、做事等等這些方面,俗語中都有。儘管有的人認為這些俗語已經過時,裡面的道理也沒有必要去深究,但是這樣的想法是很不對的。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說過這麼一句俗語「五十不建屋,六十不栽樹」,你知道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嗎?這其中有道理嗎?

乍一看這一句話,大概的意思就說如果人到了五十歲,那麼最好是不要建房子了,如果人到了六十歲,那麼就不要栽樹。從字面上來解釋這句俗語其實並不難,但是有的人可能就會問了:為什麼這麼說呢?現在我們來逐句的分析一下吧。

首先是第一句話:五十不建房。如果人的壽命按照一百歲來算的話,那麼五十歲就是處於中間階段。但是事實上,人類的平均壽命並沒有一百歲,也就是說人到了五十歲,也就進入中老年階段了。這時候人們的體力不如二三十歲那樣,身體也很容易生病。在農村,建房這樣的事情一般都是靠人工,是體力活。如果房主家沒有很有錢的話,也不會請很多的工人,會自己來建房。建房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長期過度勞累,人就會容易累垮。況且,建房不僅僅需要勞動力,也需要金錢。五十歲差不多也要到準備養老的年紀了,如果花錢來建房,那麼將來的養老生活也就沒有了保障。

第二句話呢,是六十不栽樹。儘管現在農村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很多農民還是會在自己老了以後工作。有的農民的日子過得比較好,養老生活也很愜意。不過他們是不會閒下來的,一天不工作就會閒得慌,於是他們就去栽樹。但是到了六十歲,已經是花甲之年了,人的身體更是不如以前了,老人的身體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越來越脆弱。有的老人在六十歲的時候就會行動不便,走路都很困難,更別說是栽樹了。況且如果是想要用栽樹來增加自己的經濟收入,那更是不可能了,因為樹木的生長至少需要十年。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六十不栽樹』了。

農村俗語,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對於俗語的看法和見解。不知道各位覺得這句俗語有沒有道理呢?不過筆者認為,農村的俗語還是很有講究的,值得我們去深究。

相關焦點

  • 民間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裁衣」,有什麼道理?
    以前民間有很多俗語,尤其是農村地區,而且大都跟天氣、運勢、風水、生死等有關,體現了樸素的勞動人民世界觀,如「男抖窮,女抖賤」、「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有錢不買河邊地,好漢不娶活人妻」、「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等等。
  •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裡面有什麼講究?老祖宗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花甲」。因此來看,這關於年齡的農村俗語確實包含著其中一些道理。但是來說,在農村裡還有一句農村俗語,說的是,「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作衣」,那麼這句農村俗語又包含著何種意思呢,為什麼老祖宗又會說這些呢?李子來回答。
  •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
    文/隨風飄散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句農村的俗語,看看你們認為有沒有道理,這句俗語就是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眾所周知,在以前的時候人們的壽命都不是很長的,在古時候,一般老人在活到六十歲的時候就可以說是高壽了,但是如今有些七十歲的老人身體都是非常的硬朗,這一點是完全不可能相比的,所以在古時候,老人到了五十歲的時候,他們的身體就開始變差了,已經沒有精力和體力去蓋房,所以蓋房只能交給下一代人去做了。
  • 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這話在現代沒意義
    「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這句農村俗話都在說明一件事,那就是時間不多了。古人說這句話是容易理解的,畢竟古代人三十歲就自稱老夫了。但放在現代的話,這句話其實已經失去其道理。那麼,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呢?黑嫂說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再說一下為什麼放到現代沒有道理。
  •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竹,房後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竹,房後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農村俗語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生活經驗,對人們的生活有實際指導意義。特別是在農村裡,一些息息相關的事情自然離不開農村俗語。而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這句關於生活的農村俗語:「門前不栽竹,房後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農村俗語:「門前不栽竹,房後不栽樹」是什麼意思:老祖宗們蓋房子是非常有講究的,由於蓋房子是一輩子的大事,所以老祖宗在建設房屋的時候,必經過一番的考量。而古時候一些仔細的人,在選擇房屋的住址時,也要經過「高人」指點才能破土動工。
  • 農村俗語「50不蓋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啥意思?有什麼道理嗎
    摘要:農村俗語「50不蓋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如何理解?有啥說法嗎?文/農夫也瘋狂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農民的日子也比以前要強過很多倍了。在農村裡就算是一些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也不用為吃不飽穿不暖發愁了。
  • 「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七十不製衣」為什麼五十歲不能建房子
    在農村,老人們嘴裡經常都念叨著「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七十不製衣」的俗語,這句話表達了怎樣的意思呢? 這句話其實是編錄在清代學者曾廷枚的《古諺閒談》中的名言,在清代之前就已經流傳民間,距今有幾百年的歷史,講述了農村老人在晚年生活中應該注意的事情。我們一句一句來分析。
  • 俗語「50不蓋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是什麼意思?你了解嗎
    俗語「50不蓋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是什麼意思?,那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可以直接住到養老院,其實所有的五保戶都可以去養老院住,只不過很多的老人身體很好,就想著還是捨不得自己的家,不願意去養老院住,平時還能和鄰居聊聊天,有句話說得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還是自己家住的安心,在農村聽著那些老人說話其實還能學到很多的東西。
  • 農村老人說;「三不留、兩不交」,說的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在農村,老人說「三不留、兩不交」,說的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前不久,筆者回村收穫紅薯,農閒之後,特意去拜訪老劉,順便問候老劉的身體狀況,和他聊天之後,筆者也聽到了一句新的俗語,老劉說,人生在世,一定要記得「三不留、兩不交」,讀懂這句話後,就能避免很多事情,而筆者剛聽到這句老話的時候,也不理解其中的寓意,老劉分析完之後,才完完全全明白,今天筆者和大家一起來討論這句俗語老話。
  • 農村說「五十不建屋」,為什麼五十歲不能建房子?原來是這麼回事
    導讀:農村說「五十不建屋」,為什麼五十歲不能建房子?原來是這麼回事農村很多俗語所表達的意義其實和俗語表面所講述的內容並不相符,不過,這些農村俗語都是過去農民通過生活經驗積累下的智慧結晶,特別是在農村蓋房子的時候,農村俗語很多對後人的提示,雖然現在看起來有些誇張或者是封建迷信,不過結合一下生活實際情況來進行解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比如在農村裡有這樣的一句話——「五十不建屋」,看到這句話的人第一反應肯定是,為什麼五十歲不能建房子呢
  • 農村俗語「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俗語在農村流傳千年,分類眾多,其中不乏一些農業生產、社會經驗以及生活道理的哲理短句,這些「老話」看似輕描淡寫,但細細品來,話糙理不糙。比如說「吹什麼風,落什麼雨」,「忙中易出錯」,這些俗語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在農民之間口口相傳,成為一道特殊的農村文化,對於以下的三則俗語,多是經驗之談,你們認可嗎?
  • 農村俗話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飯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道理這個東西,從來都是相對的,當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立場上看問題時,這問題是具有多面性的。比如這句農村俗話「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飯」,我們初看這句話時,會想當然的認為這裡的五十不交錢是五十不借錢,但假如是這樣的意思,那這個六十不交言又怎麼解釋?所以,黑嫂認為這裡的「交」,不能直接理解成借,那究竟該怎麼理解?
  • 民間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老祖宗的勸誡
    民間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老祖宗的勸誡年輕人在世上難免會有認知錯誤的時候,例如認為老人跟不上時代潮流,認為老人是什麼都不懂的「榆木疙瘩」,而老人則是認為年輕人跟風愛玩才是真正的「傻瓜」。
  • 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三種階段,三種講究
    農村俗語之中有很多關於年齡的說法,最為熟悉的莫過於"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而今天咱們要了解的是另一句關於年齡的老話,叫"五十不蓋房,六十不載樹,七十不做衣"。
  • 農村俗語「立春好栽樹,栽樹不清明」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隨著立春節氣的到來,萬物開始復甦,並且,已經有了勃勃生機,意味著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作為樹木來說,在立春之前,因為溫度太低,其樹液是不流動的,因此,應該說樹木處於冬眠的狀態。而到了立春之後,隨著溫度的升高,其樹液開始緩慢的流動,從而「帶動」樹木從冬眠狀態中「醒來」,進而伸根發枝,意欲煥發勃勃生機。
  • 農村俗語:「五十不蓋房,六十不種樹,七十不做衣」,啥意思?
    大家都知道,在我國的農村流傳著很多老話和俗語,他們都是老一輩人智慧的結晶。這些俗語雖然沒有記載在書本上,但很多仍然是很有道理的,不少老話對如今的我們仍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就比如"五十不蓋房,六十不種樹,七十不做衣"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
    農村的各種俗語都有著很深的哲學涵義,更是對於生活的感悟,還是挺有道理的。而今天要說的「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也是同樣滿含深意的,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理解的呢?農村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竹,房後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建房子是人生大事,很多房子前庭後院,農民都會選擇在四旁種點樹。由於房子對農民的重要程度,如何栽樹,栽什麼樹,在農村非常有講究。農民認為,栽的樹不僅可以起到綠化美觀的作用,比如大樹底下好乘涼,而且樹木還關係房屋的風水,影響一家的運勢、財勢。
  • 古人講:「門前不栽竹,屋後不栽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而我們很多國人對此更是趨之若鶩,什麼東西都要講究一個大。就拿房子來說,院子肯定要大,廁所也要大,客廳還是要大。甚至於他們還不滿足於此,還要在院子裡保留一塊大大的空地。因為要栽樹栽花。而說到這栽樹,裡面確實有大學問的。就比如說我們俗語有一句「門前不栽竹,屋後不栽樹」。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中又有何講究?
  • 農村老話「前門不栽樹,後門不開窗」是什麼意思,為何這麼說?
    農村老話博大精深,有時候不能夠光看表面的意思,其實還多其它的說法。就比如說這句「前門不栽樹,後門不開窗」,光看意思肯定就是在屋前不能夠種樹,而後門不能夠開窗。不過為什麼要這麼做,可能不少人就想不出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