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作為一種通用的語言,在我國流傳了很多年。這些俗語大多都是很多年以前的農民通過自己的親身經驗總結出來的,裡面包含著很多道理。其實除了俗語以外,農村還有很多古代流傳下來的東西,例如:生活工具、生產工具等等。有些東西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而被淘汰。但是有的東西,卻成為了寶貝一直流傳,那就是俗語。
俗語涉及的方面很廣,農民也經常使用。農閒的時候農民會圍坐在一起嘮嘮家常說說話,談話中農民就會用到俗語;教育小孩子的時候,農民也會用到俗語;建房、為人、做事等等這些方面,俗語中都有。儘管有的人認為這些俗語已經過時,裡面的道理也沒有必要去深究,但是這樣的想法是很不對的。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說過這麼一句俗語「五十不建屋,六十不栽樹」,你知道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嗎?這其中有道理嗎?
乍一看這一句話,大概的意思就說如果人到了五十歲,那麼最好是不要建房子了,如果人到了六十歲,那麼就不要栽樹。從字面上來解釋這句俗語其實並不難,但是有的人可能就會問了:為什麼這麼說呢?現在我們來逐句的分析一下吧。
首先是第一句話:五十不建房。如果人的壽命按照一百歲來算的話,那麼五十歲就是處於中間階段。但是事實上,人類的平均壽命並沒有一百歲,也就是說人到了五十歲,也就進入中老年階段了。這時候人們的體力不如二三十歲那樣,身體也很容易生病。在農村,建房這樣的事情一般都是靠人工,是體力活。如果房主家沒有很有錢的話,也不會請很多的工人,會自己來建房。建房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長期過度勞累,人就會容易累垮。況且,建房不僅僅需要勞動力,也需要金錢。五十歲差不多也要到準備養老的年紀了,如果花錢來建房,那麼將來的養老生活也就沒有了保障。
第二句話呢,是六十不栽樹。儘管現在農村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很多農民還是會在自己老了以後工作。有的農民的日子過得比較好,養老生活也很愜意。不過他們是不會閒下來的,一天不工作就會閒得慌,於是他們就去栽樹。但是到了六十歲,已經是花甲之年了,人的身體更是不如以前了,老人的身體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越來越脆弱。有的老人在六十歲的時候就會行動不便,走路都很困難,更別說是栽樹了。況且如果是想要用栽樹來增加自己的經濟收入,那更是不可能了,因為樹木的生長至少需要十年。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六十不栽樹』了。
農村俗語,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對於俗語的看法和見解。不知道各位覺得這句俗語有沒有道理呢?不過筆者認為,農村的俗語還是很有講究的,值得我們去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