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老祖宗的勸誡

2021-01-13 軍輝溫馨屋

民間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老祖宗的勸誡

年輕人在世上難免會有認知錯誤的時候,例如認為老人跟不上時代潮流,認為老人是什麼都不懂的「榆木疙瘩」,而老人則是認為年輕人跟風愛玩才是真正的「傻瓜」。相信也一定會有人這樣想:世界上如果老人有精力,年輕人有經驗,那麼世界將會再美好不過了。「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這句俗語,有何典故?

五十歲,年逾半百,知命之年;六十歲花甲,耳順之年;七十歲古稀,杖國之年。一些有著傳統觀念的人們會說「在什麼年齡就要做什麼事,順應天命即可」。當然,古代的時候是醫學限制了身體的自由,現在科學發展速度快,醫學也在進步,壽命、年齡也在逐漸延長了。

「五十不建房」。五十歲的時候,就算擱在現代也已經是什麼大風大浪都見過的人,但是到了這個年齡的時候,還要去蓋房,就會多思、多慮、多勞,這蓋房子也是不大不小的事情,為此過於操勞,實在有損身體元氣,兒女大了,不如放手讓兒女自己多操心。

「六十不栽樹」。六十歲的時候聽人話便能夠辨別真假,這栽樹耗費體力,如果想要運動,可以喊幾個朋友一起去踏踏青,而不是自己種樹,這過程勞筋動骨,就算腿腳不錯,此時去做也耗心神,特別是人到這時候骨頭「脆」,稍有不慎,挖坑又栽樹,容易摔著。

「七十不做衣」。這上文中所說的「杖國之年」,就是拄著拐杖行走去丈量國土,在古時候,都是買了布匹自己回家做衣服,在這個年齡的時候,孫輩們都應該出生了,為了兒女們輕鬆一些,就做做衣服給予兒女,但是到了這個時候,眼睛昏花,手腳不靈便,做衣傷神,還是留給孩兒們自己做吧。

小編認為,這句俗語不僅只在勸誡老人們應當注意身體,修身養性,也在告誡後輩們理應注重孝道,對於老人們應該多多包容,包容他們無法避免的衰老。這是這句俗語到了有局限性嗎?相信各位看客們,自己心中有數,現在的孩子們都非常有自己的主見,為了孩子們能夠好好打拼事業好好保重身體吧。

今天的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就到了這裡了,你對這句俗語有何驚人的想法,歡迎您的評論留言,小編定期更新,每日搜羅新鮮俗語為你分享,喜歡的就點讚加關注吧!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裡面有什麼講究?老祖宗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花甲」。因此來看,這關於年齡的農村俗語確實包含著其中一些道理。但是來說,在農村裡還有一句農村俗語,說的是,「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作衣」,那麼這句農村俗語又包含著何種意思呢,為什麼老祖宗又會說這些呢?李子來回答。
  • 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
    文/隨風飄散農村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句農村的俗語,看看你們認為有沒有道理,這句俗語就是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眾所周知,在以前的時候人們的壽命都不是很長的,在古時候,一般老人在活到六十歲的時候就可以說是高壽了,但是如今有些七十歲的老人身體都是非常的硬朗,這一點是完全不可能相比的,所以在古時候,老人到了五十歲的時候,他們的身體就開始變差了,已經沒有精力和體力去蓋房,所以蓋房只能交給下一代人去做了。
  • 民間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裁衣」,有什麼道理?
    今天說到的這番老話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裁衣」,也是如此。知道這個大前提的條件下,再來理解當時提出的「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裁衣」這句俗語就很容易了。五十不建房,意思是人到了五十歲就沒必要再給自己蓋房子了,即便蓋好了,自己也很可能住不了幾年就不在了。
  • 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三種階段,三種講究
    農村俗語之中有很多關於年齡的說法,最為熟悉的莫過於"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而今天咱們要了解的是另一句關於年齡的老話,叫"五十不蓋房,六十不載樹,七十不做衣"。
  • 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是啥意思?這話在現代沒意義
    「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這句農村俗話都在說明一件事,那就是時間不多了。古人說這句話是容易理解的,畢竟古代人三十歲就自稱老夫了。但放在現代的話,這句話其實已經失去其道理。一、這句話啥意思所謂五十不建房,咱們前面就已經說過,古人三十歲就自稱老夫,古代人平均壽命很低,他們認為,五十知天命,就是自己的命就是如此,這個時候,如果有積蓄,就留著養老吧,不要再去大費功夫建房子。建好了房子,自己的錢也花了,而且也不知道自己能住幾年。
  • 農村俗語:「五十不蓋房,六十不種樹,七十不做衣」,啥意思?
    大家都知道,在我國的農村流傳著很多老話和俗語,他們都是老一輩人智慧的結晶。這些俗語雖然沒有記載在書本上,但很多仍然是很有道理的,不少老話對如今的我們仍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就比如"五十不蓋房,六十不種樹,七十不做衣"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農村老人說,「五十不建屋,六十不栽樹」,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但是有的東西,卻成為了寶貝一直流傳,那就是俗語。俗語涉及的方面很廣,農民也經常使用。農閒的時候農民會圍坐在一起嘮嘮家常說說話,談話中農民就會用到俗語;教育小孩子的時候,農民也會用到俗語;建房、為人、做事等等這些方面,俗語中都有。儘管有的人認為這些俗語已經過時,裡面的道理也沒有必要去深究,但是這樣的想法是很不對的。
  • 俗語「50不蓋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是什麼意思?你了解嗎
    俗語「50不蓋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是什麼意思?有句話叫做50不蓋房,60不栽樹,70不新衣。我們一句話一句話的理解,首先看五十不蓋房,字面上就是五十歲這樣的年紀就不要去蓋房子了,就包括自己家的房子和別人家的房子,這樣都是很危險的事情,一般人到五十歲後,都是到了抱孫子安享晚年的時候了,畢竟人總是會要去世的,不要讓自己一輩子都是再忙碌中度過。
  • 農村老話:「50不建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是啥意思?
    過去,人們的生活條件更差,沒有發達的醫學和醫療條件,很多人還經常吃不飽穿不暖,平日裡還有做不完的苦活累活,所以那時人們的平均壽命沒有如今長。因此那時候人到50歲就算是步入老年了,不像現在,50歲的人大多看起來還是很年輕。
  • 農村俗語「50不蓋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啥意思?有什麼道理嗎
    摘要:農村俗語「50不蓋房,60不栽樹,70不做衣」如何理解?有啥說法嗎?文/農夫也瘋狂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農民的日子也比以前要強過很多倍了。在農村裡就算是一些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也不用為吃不飽穿不暖發愁了。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飯」指的是什麼?
    人生在世,不同的年齡有著不同的特徵,在古代的時候,因為醫療條件和當時社會生活條件的限制,所以人們的平均年齡才四十幾歲,而過了五十以上的人都屬於老年人了,所以人們根據生活中的經歷總結出一套關於老人的應該注意的俗語,告訴人們應該在某個年紀就要避免做一些不與年紀相符合的事情,五十不交錢,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飯」指的是什麼?
    這句農村俗語,是說農村人到了50歲的時候,不向家裡交出自己勞動所得的錢了,家人和外人不要與老人有什麼錢上的來往;到60歲的時候,就不能掌管家務,說這說哪的,家人和外人也沒有必要把自己為難之事一一告訴老人,避免增加老人的思想壓力;到70歲的時候,不管在哪裡做客,都是隨老人意願,不要強留老人在家裡吃飯
  • 「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七十不製衣」為什麼五十歲不能建房子
    在農村,老人們嘴裡經常都念叨著「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七十不製衣」的俗語,這句話表達了怎樣的意思呢? 這句話其實是編錄在清代學者曾廷枚的《古諺閒談》中的名言,在清代之前就已經流傳民間,距今有幾百年的歷史,講述了農村老人在晚年生活中應該注意的事情。我們一句一句來分析。
  • 「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有沒有道理,非常實用
    導言中華文化藝術源遠流長,在五千年汗牛充棟的歷史文化中間,大家的老祖宗匯總了諸多蘊含生活哲理的俗語,這在其中有關院落合理布局的俗語就許多,如「樓前不種樹,屋旁不養花」「門口不栽竹,房後不種樹」「腿軟同房,自掘墳墓」「肉軟吃涼,始料不及
  • 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老祖宗在日常生活中,為我們總結出了許多生活經驗,並且將這些生活經驗精煉成許多膾炙人口,郎朗上口的俗語,讓老祖宗們的生活經驗得以流傳下去。古人對於在什麼年齡段應該注意什麼,應該做什麼都有深刻的研究。比如俗語中就有「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的說法,意思是男人不過三十歲生日,女人不過四十歲生日,五十歲的時候身體就開始虛弱,活到六十便很滿足了;老人家們還說過「人過四十,不睡三覺,不求三人」,說的是人到中年之後,應該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有所要求。
  •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尋死路」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尋死路」是啥意思?有道理嗎?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我們的老祖宗不僅僅留下四大發明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還留給我們眾多民間俗語,這其中關於男女婚配的俗語就不少,如「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 「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 「三十如狼,四十如虎」等等。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農村俗語:「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 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一些農村老話有很深的道理,它不僅教會了我們後人怎樣做人,而且也告訴我們做事方法,讓我們少有彎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糾紛。比如這句俗語:「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李子來說一下:俗語「六十不交言」是什麼意思:六十歲被稱為花甲之年,那麼何為花甲之年呢?老祖宗那時候用天幹和地支相互配合作為紀年,而六十年為一花甲,亦稱一個甲子,因此來說六十歲也叫花甲之年。
  • 俗語:房前不栽樹,屋後不種花,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細緻入微
    俗語:房前不栽樹,屋後不種花,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細緻入微中國古代封建思想比較濃厚,社會生活中一言一行都有講究和禁忌,什麼日子該做什麼,家裡客廳臥室該擺放什麼都有俗語指點的明明白白。不過也並不是所有的俗語都是純粹的迷信意味,不少俗語在迷信色彩之後,還是有一定生活道理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這樣一句俗語:房前不栽樹,屋後不種花。這句話乍一看就有濃濃的迷信色彩。比如房前不能種樹。在古人看來,房前種樹意味著「困」。為什麼會「困」呢,因為樹木種在房前,很容易擋住大門,大門通財,尤其是農村的房子,門後就是明堂。
  • 農諺「50不蓋房,60不種樹,70不做衣」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農村俗語的覆蓋面很廣,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為人處事,其中還有很多俗語是告誡後代在不同年齡要做的事情,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50不蓋房,60不種樹,70不做衣」,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
  • 夜讀|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
    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便是民間百姓對於修身的高度總結。這句俗語後面還有更經典的5個字,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可惜很多人不知道。02 五十不多情 這句俗語是要告誡我們,人過五十要學會知天命,不要太情緒化,該放下的就放下吧。在中醫理論上,有「抑鬱成疾」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