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論離婚協議中不動產的約定能否直接引起物權變動

2020-12-18 中國法院網

2015-12-10 14:43:13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陳希

  《人民法院報》2015年1月28日第8版曾刊發「離婚協議中不動產的約定能否直接引起物權變動」一文(以下簡稱王文),該文認為離婚協議中關於不動產的約定可以直接引起物權變動,筆者不贊同此觀點,遂撰寫此文與該文作者商榷,並談及自己對案件處理的淺顯認識。筆者認為,離婚協議中關於不動產歸屬的約定並不能直接引起物權變動。此外,法院在審查後直接解除查封,並告知謝某儘快辦理房產過戶登記手續的作法也似不妥。

  一、離婚協議中不動產的約定不能直接引起物權變動的理由

  分析離婚協議中不動產歸屬的約定能否直接引起物權變動的關鍵在於不動產登記之於物權變動法律效力之釐定。關於不動產物權登記對物權變動的效力,國外基本有兩種立法體例。一種是登記生效主義,另一種是登記對抗主義。我國《物權法》採納了不動產登記生效主義為原則,不動產登記對抗主義為例外的立法體例。不動產登記生效原則的直接法律依據為《物權法》第9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不動產登記對抗例外的主要法律依據為《物權法》第129條和第158條關於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地役權的規定。

  王文中案件所涉不動產系被告張某與其前妻謝某夫妻關係存續期間的房產,故該不動產的所有權變動應遵循登記生效主義之原則,適用《物權法》第9條的規定,即該房產所有權的變更或者轉讓,依法登記後方發生法律效力,不經登記,不能發生所有權變更或者轉移的法律效力。這是《物權法》的明文規定,沒有任何變通適用的餘地。進而言之,這也是物權法定的必然要求,因物權法定即包含物權變動要件法定,即物權的產生、變更和消滅的條件要由法律來規定,當事人不能任意創設。具體到本案,涉案房產所有權的轉移在張某和謝某達成合意的基礎上必須加上「登記」這一必然要件。即使雙方明確約定「無須辦理房產變更登記即可取得房產所有權」,此種約定也與《物權法》和物權法定原則相牴觸,並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被告張某與其前妻謝某所達成的離婚協議關於房產的所有權歸屬具有明確約定,但由於未辦理登記,此約定不能直接引起房屋所有權的變動,謝某並不當然具有涉案房產的所有權。

  王文提出「物權的變動,要更多地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更多地彰顯法律原意和立法初衷。」但是,筆者認為,物權變動中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必須是在物權法定原則和框架下的意思自治,不能以「意思自治之名」行「僭越法律之實」。此外,筆者認為,物權法定與意思自治並非不可調和的矛盾體。物權法雖為強行法,但同為私法組成部分,也必然貫徹意思自治的品質。法定之外即自治的空間,物權人可以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就某些事項自由約定。比如通過《物權法》第115條和116條的規定可以看出,當事人可以通過約定排除某些推定規則的適用;通過《物權法》第173條和232條的規定可以看出,當事人可以通過約定限制或擴充權利行使的範圍。

  王文提出「登記並非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唯一生效要件」並以《物權法》第15條作為論斷依據。筆者認為,作為不動產物權變動的主要變動方式,在登記生效主義所函攝的法律事項範圍內,登記系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唯一生效要件(包括房屋登記)。但筆者同意,並非所有不動產物權變動均需要登記,比如《物權法》第127條第1款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自土地承包經營權合同生效時設立,此物權變動以土地承包合同生效為前提,而不是以登記為生效要件,但這屬於立法的單獨例外規定,並不具有普適性。此外,王文以《物權法》第15條規定作為「登記並非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唯一生效要件」的論斷依據。筆者認為,《物權法》第15條是關於合同效力和物權效力區分的規定,並未論及登記之於不動產物權變動之效力。該條是民法學區分原則在法律規定中的體現,區分合同效力和登記效力為我國民法學界普遍贊同。一般而言,合同只是當事人之間的一種合意,並不必然與登記聯繫在一起。登記與不動產物權的變動聯繫在一起的,並不是針對合同行為,而是針對物權變動所採取的公示方法。如果當事人之間就不動產物權的變動僅達成合意,而沒有辦理登記,合同仍然有效,但不能產生物權變動之效力,並非王文提出的「債權等合同一經成立生效,物權即發生變動,否則,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因為合同是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但不動產物權的變動只能在登記時生效,依法成立生效的合同並不能直接發生物權變動的結果。比如可能因客觀情勢發生變遷,使得物權的變動成為不可能,也可能不動產出讓人一物二賣或數賣,其中一個買受人先行進行了不動產登記,其他的買受人便不可能取得合同約定轉讓的物權,但是其他買受人可以基於合法有效的合同請求出賣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二、案件的應然處理思路

  王文提出,該房產已經不是夫妻共同財產,不能用於償還張某離婚後個人所負的債務,法院應予解除查封,並同時應告知謝某儘快辦理房產過戶登記手續。筆者認為,是否應予解除查封,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嚴格遵循法律規定程序進行。具體思路如下:

  首先,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27條規定,執行過程中,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對該標的的執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具體到本案,案外人謝某可依據此項規定向執行法院提出執行異議,並提供其與被告張某在民政部門備案的離婚協議書供法院審查。值得注意的是,此處審查系對案外人提交證據材料的形式審查。當發現案外人對執行標的不享有足以排除強制執行的權益的,裁定駁回其異議;發現案外人並不享有這種權益的,裁定中止執行。本案中,案外人謝某提供的離婚協議書,因已在民政部門備案,相對客觀和真實,能夠證明其涉案房產享有足以排除強制執行的權益,故法院可裁定中止執行。

  其次,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27條規定,案外人、當事人對裁定不服,認為原判決、裁定錯誤的,依照審判監督程序辦理;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般而言,申請人執行人會對中止執行裁定不服,案外人會對駁回裁定不服。具體到本案,中止執行裁定與「原告甲公司與被告乙公司、張某因民間借貸案件的調解裁定」應屬無關。因此,案外人和當事人(謝某和甲公司、張某)應當在十五日內向法院提起訴訟。此處訴訟即執行異議之訴,因案外人謝某的不能執行涉案房產的目的已部分達成,其可能並不主動提出執行異議之訴(如果提起則另當分析)。但申請執行人甲公司因待執行權益受損,應會提出執行異議之訴。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3條規定,人民法院裁定對異議標的中止執行後,申請執行人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未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解除已經採取的執行措施。本案中,如果申請執行人甲公司在十五日內未提起執行異議之訴,法院自當解除對涉案房產的查封。

  最後,如果申請人甲公司提起執行異議之訴,各當事人的訴訟地位如何列明。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1條規定,申請執行人依照民事訴訟法規定提起訴訟,請求對執行標的許可執行的,應當以案外人為被告;被執行人反對申請執行人請求的,應當以案外人和被執行人為共同被告。具體到本案,甲公司提出執行異議之訴,應當案外人謝某為被告;如果被執行人張某反對甲公司的執行請求,其應與謝某作為共同被告。但是,如果張某明確同意申請執行人甲公司的請求或者無明確的意思表示,張某的訴訟地位如何法律並未明確規定。筆者認為,如果被執行人張某同意申請執行人甲公司請求,其實質是主張本人對執行標的享有實體權利,而排斥案外人謝某對執行標的享有實體權利,故張某對雙方爭議的訴訟標的享有獨立的請求權,應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如果張某無明確意思表示,法院應追加其為共同被告,以維護其合法權益。

(作者單位:山東省菏澤市中級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離婚協議中關於不動產的約定是否不需登記即具有物權效力?
    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的規定。」這是婚內財產約定製的法律根據,這種約定如果涉及到不動產是否直接具有物權變動的效力,本律師在《不動產物權效力的發生不以登記為要件的情形》一文中,已將其和法定的婚內財產共有制一樣,列為不以登記為要件直接發生物權效力的情形。
  • 法院以調解書形式確認的物權能否引起物權變動?
    對本案的處理有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生效的調解書與判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依據物權法第二十八條,物權變更有效,駁回丁的訴訟請求。  第二種意見:不能機械第理解物權法第二十八條,只有形成判決才可以引起物權變更,就物權變動事項所作的調解書,尚無與形成判決同一的形成力,故應判決爭議房屋為甲、乙共同財產。
  • 最高院裁判觀點:離婚協議約定歸一方的房產雖尚未實際取得不動產物權
    因不動產物權的變動,最終取決於是否在不動產登記機關辦理了合法有效的權屬變更手續,故夫妻離婚協議約定共有房屋歸一方所有,但尚未辦理過戶登記的,該約定並不必然導致不動產所有權的變動。該當事人(異議人)直接通過在執行異議之訴案件中以訴訟方式請求確認房屋歸其所有的條件並不完備,法院不應予以支持。
  • 楊斯空:離婚協議中對不動產權屬約定的效力探究|微課程
    今天與大家交流的主題是離婚協議中不動產權屬約定的相關效力問題。我們今天的交流將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我們將對這類案件的案情做一下梳理;然後,我們將對這類案件的爭議焦點進行歸納,並從中歸納出一些裁判規則;最後,我們將對離婚協議不動產權屬約定中的特殊類型與大家進行探討。
  • 約定在房產證上加名但未變更登記,房產會發生物權變動嗎?
    只有贈與協議,是否發生物權變動?加名後的房產共有形態是按份共有還是共同共有?民事調解書是否可以直接發生物權變動?   3.對案例二的評析   能否通過法院調解書的形式,直接確認引起物權變動的協議?筆者認為可以確認,只要當事人之間引起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真實,不侵害他人利益,人民法院應當確定協議效力。
  • 試論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
    試論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 在不動產物權變動登記效力中的運用
  • 最高法院公報:直接依據不動產轉讓合同訴請確認物權,法院能否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法院不宜直接依據不動產轉讓合同確認物權歸受讓人所有  閱讀提示:受讓人能否直接依據轉讓合同訴請確認不動產物權、動產物權?最高法院認為,應對動產物權和不動產物權做區分處理,對已經交付的動產可以確認物權;而對於不動產,不能依據債權合同直接確認權屬。
  • 直管公房承租權的變更能否導致不動產物權的變動
    最高法院案例 :直管公房承租權的變更能否導致不動產物權的變動?」是指,因行政行為導致不動產物權變動而提起的訴訟。該條款雖然是對行政訴訟法第二十條的解釋,但也同樣適用於第四十六條第二款,即適用二十年最長保護期限的案件僅限於「因行政行為導致不動產物權變動而提起的訴訟。」直管公房是由政府公房管理部門或政府授權經營管理單位依法直接進行經營和管理的國有房屋。
  • 離婚房產權屬約定對強制執行的排除力
    一、離婚財產分割協議與物權變動(一)離婚財產分割協議系「財產清算協議」關於離婚財產分割協議對房產權屬約定的法律性質,大體上有如下幾種學說。(1)贈與說。該說認為,離婚協議中將一方所有或雙方共有的房產歸另一方所有的約定,在性質上屬民法的贈與行為,應適用《合同法》有關贈與合同的規定,贈與方有任意撤銷權。
  • 試論物權的變動
    引起法律關係變動的法律事實,包括事件和行為兩大類,行為與當事人意思有關,事件則是當事人意思無關的事實。其中,事件反映到物權變動上,就是非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  非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主要有:①因繼承而發生物權變動;②因附合、混同、加工而發生物權變動;③因先佔、拾得遺失物、發現埋藏物而取得物權;④因時效而發生物權變動;⑤因強制執行、公用徵收、法院判決而發生物權變動等。
  • 物權法之不動產物權變動及案例解析
    今天給大家講的是不動產物權法及非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的有關問題,我們在經濟生活中經常發生房屋抵押、土地抵押等事項,那麼生活中的這些不動產抵押效力如何呢?是合同成立就生效?還是未經登記機構登記就能對方其他人呢?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這些情形吧。
  • 物權變動探析
    自《物權法》制定以來,就堅定了最為嚴格的區分原則 李貴連、劉陳皓在《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04期《民法物權變動理論的歷史經驗及當代啟示》一文中認為,物權變動是各國民事立法中一個重大問題,並且形成了不同的立法例與學說。
  • 物權法中物權變動與登記的理解與適用
    現將我們學習、研究物權法中的物權變動與登記的理解與適用簡述如下,拋磚引玉,與司法界的同行們商榷。  一、關於不動產變動情況  我國物權法規定,不動產有四種變動情況:即1、登記要件為原則。按照物權法第九條的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變動,經過依法登記而發生效力,就是我們常說的登記要件主義,也是我國不動產物權變動的主要方式。2、登記對抗為例外。
  • 該債權約定能否制約物權變動效力
    ,約定原告將其所有的3500平方米的國有土地使用權以30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被告,被告在協議籤訂時先付轉讓款230萬元,其餘70萬元3個月內付清。隨後,雙方辦理土地使用權證變更手續,並約定被告在付清欠款前,不得在該土地上進行開發建設。同年6月,原告發現被告在該土地上進行開發建設,遂以被告違反協議約定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立刻停止建設,並付清所欠轉讓款項。
  • 釋法丨離婚協議有效,協議約定的房屋所有權是否當然轉移?
    案情回顧  劉女士與張先生於2016年11月21日在民政部門辦理協議離婚手續,離婚協議約定:婚生女張小某年紀尚幼,由母親劉某撫養,且夫妻雙方達成合意,將雙方共同所有的一套住房贈與張小某所有。  誰知,該涉案房屋在辦理過戶時,卻遇到了問題。
  • 論物權變動中的交付行為
    其實,契約不僅可以產生債權債務關係,同時也能直接產生物權變動效果,但若人為地從物權變動過程中抽象出可請求交付的債權行為和履行交付的物權行為,也僅是立法上的選擇不同而已,立法可以賦予有效契約以物權變動效果而不以交付為準,也可以規定物權變動以交付行為為必要。至於交付行為的形式、具體形態等則是交付行為本身的內容。
  • 不動產物權變動與其原因行為的區分原則
    為貫徹近現代社會對交易安全的理念,物權的變動採用公示制度,將物權的變動以一定形式向社會公開即法律強調不動產物權變動的登記程序。物權變動公示之重點應為物權之現實狀態。由於物權現實狀態和真實狀態存在可能的差異,所以,世界各國和地區不得不圍繞交易的安全和便捷這兩個對立統一的價值取向上求得平衡,以此來求得適合本國實際的物權變動公示模式。對於不動產物權,各國一般施行不動產登記。
  • 物權行為:傳說中的不死鳥——《物權法》上的物權變動模式研究
    這是一個解釋論上的工作。論辯的對象,當然是債權形式主義理論(以及可推導出的債權意思主義理論)。本文所涉及的條文很多存在著立法技術上的缺陷或者解釋上的疑問,《物權法》以外的其他法律上也多有關於依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的規定,以及關於其他處分行為的規定,但是鑑於本文的論題,將基本不予涉及。
  • 不動產物權行為效力的認定
    不久,丙與妻子丁離婚,約定住房歸丁所有。乙得悉後訴至法院,主張自己為房屋產權人並要求丁遷出。   案例2:基於案例1的事實,乙又將房屋轉售給了戊,且雙方辦理了房屋產權的變更登記手續。若戊與丁形成訴訟紛爭,雙方各應主張何種權利。   上述案例,揭示了不動產物權的確認及其變動的有關法律原則,物權行為與原因行為之間的相互關係。
  • 淺議我國物權法中的物權變動規則
    物權變動包括動產物權的變動和不動產物權的變動,本文將通過對我國物權理論以及立法現狀的研究,探討我國物權法立法中物權變動規則的構建。   關鍵詞:物權變動 物權行為  公示公信原則  善意取得   一、物權變動理論的比較分析  物權變動就是物權的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