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飲食文化,做法更是花樣繁多,根據每個地方的口味和做法的不同,歸納了「八大菜系」。其實,地大物博的中國遠遠不止這八個菜系,基本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代表性美食,更具有豐富的地方小吃。
那麼,在古老的西安就有一種非常美味而且極具地方特色的小吃——「肉夾饃」,相信大家都曾品嘗過,做法極其簡單,把外焦裡軟的烤饃,用刀切開,夾上切碎的五花肉,一口咬下去外香裡嫩、滋水橫流,讓人食慾大動,回味無窮!可是我們在享受美味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個疑問,明明是饃夾著肉,為什麼陝西人要叫它「肉夾饃」呢?
其實,這和地方的方言有關係,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不僅擁有濃厚的美食文化,同時還具有豐富的語言文化,有句俗話叫「三裡不同音,五裡不同俗」,足以說明中國語言文化之複雜程度。那麼,作為關中平原的陝西,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同樣也擁有著自己獨特的地方方言。陝西方言的特點是,語氣比較生硬,發音較重。所以,在陝西方言中「饃」的發音和「沒」非常接近,都讀「mo`」,第四聲。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叫「饃夾肉」的話,用陝西話就成了「沒夾肉」,明明夾了肉卻喊成沒夾肉,店家肯定不願意的,聰明的陝西人靈機一動,便叫成了「肉夾饃」。而且中國人,特別是生意人,講究討「口彩」,不管什麼東西,說法一定要吉利,舉個例子,賣豬肉的,把豬舌頭不叫豬舌頭,叫「鑽頭」,因為「鑽」和「賺」諧音,而且更具形象。同樣的道理,把「沒」放前面也顯得不夠好聽,那麼把「肉」放前面就好聽的多了!這便是「肉夾饃」名字的由來!
但是,也有的人比較較真,認為,根據語言習慣來說,叫「肉夾饃」不順口,而且按照中國語法來說,一般是「主謂賓」的排列順序,而「肉夾饃」中,「饃」是主語,「肉」是賓語,把賓語放到主語的前面,反而更像是英語的語法,違背了中國的語法,是個病句。其實,並不是的,這是個「倒裝句」,也就是語法裡的「賓語前置」,想必劉禹錫的《陋室銘》大家都讀過,最後一句是「何陋之有?」,這就是個「倒裝句」,通俗說法應該是「有何陋之」。是中國語法允許使用的一種方式,只是不太常用而已!
好了,不管它叫什麼,只要是美食,我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