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的開篇為什麼是《五帝本紀》?它的真正作用是什麼?

2020-12-15 玉峰而行

《五帝本紀》是史學巨著《史記》的開篇,在開篇中,司馬遷用雄健有力的筆觸寫下: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斬釘截鐵的語氣,給人的感覺好像皇帝跟司馬遷是同時代人一般,其實所謂的黃帝時代距司馬遷已經有兩千年之久。

接著司馬遷又相同的筆調一一向我們介紹接下來的四帝,顓頊、帝嚳、堯、舜。結果顓頊是黃帝的孫子,帝嚳則是黃帝的曾孫,堯是又帝嚳的兒子,而舜也是顓頊的六世孫,所以傳說的五帝都是黃帝家的人。這還不算完,我們往下看看夏商周的祖先,夏朝的始祖是夏禹,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商朝的始祖是殷契,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周朝的始祖是周后稷,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繞了一圈,夏商周的先祖同樣追溯到了黃帝的身上。

《史記·五帝本紀》洋洋灑灑數萬字,其實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在編寫黃帝的家族譜系。家族譜系屬於最本溯源的東西,所以應該放在開篇。這個很好理解,但問題緊接著來了,司馬遷所編寫的這些東西靠譜嗎?畢竟黃帝時代距司馬遷已經過去二千多年,如果不靠譜的話,為什麼司馬遷要下這麼大的力氣,來編寫這個族譜呢?這牽扯就到了本文的重點了。

軒轅黃帝

我的回答是,其實司馬遷編寫的古老家族譜系真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家族譜系讓後世的人產生了群體認同感,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英國作家約瑟夫·吉卜林寫過一首詩:

所有的好人都同意

所有的好人都這麼說

所有的好人都在我們這一邊

他們都是壞人

這明顯是毫無根據的偏見,但偏見又如何,因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用有根據,只要不是「我們」,那一定就是「他們」。有了我們和他們的區別,就有了基本的對立,既然有了對立,那「我們」這邊的人自然會齊心協力同仇敵愾,自然也就產生了群體認同感。

司馬遷的《史記》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我覺得就是司馬遷編寫了家族譜系,他把各方勢力都編入了龐大的炎黃譜系裡,讓後世中國人產生了強烈的群體認同感。雖然春秋戰國禮崩樂壞,打來打去的,但大家起碼還是一家人,就算讓誰統一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畢竟統治權並沒有離開這個家,這屬於肉爛在鍋裡。正是司馬遷編寫的家族譜系,讓後世帝王及百姓都有了最基本的思想基礎,使得後世的大一統變成可能,畢竟大家都是一家人,誰當家還不都是一樣?何況中國人講皇帝輪流做,明天到我家,說不定那天輪到我家統治也不是沒有可能。

《史記》

歷代統治者大搞祭祀就是要加強集體認同,增強凝聚力。發動戰爭的理由也可以從認同感出發,因為「他們」是夷狄,是我們不認同的人,所以我們要消滅他們。正如《左傳》所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和打仗的根本目的都是要加強群體認同,如果有不認同的,「我們」就要把「他們」消滅掉,這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的義務。

對於消滅不掉的,「我們」也要和「他們」有區別,由此又引申出文化認同和各種能認同統治的思想觀念。於是少數民族建立政權後,例如遼、金、元、清,都要拼命的學習華夏文明,就是爭取廣大漢族人民認同。

當有人問孟子周武王推翻商紂王統治算不算造反時,孟子輕飄飄的回答:只聽說一個叫紂的大壞蛋被周武王殺掉了,沒聽說有弒君的事情發生。因為在孟子眼中不仁不義的商紂王哪有資格當國君,既然我對你不認同,那當然有資格和權利來殺死你。不光古往今來的各種宗教都是這個邏輯,就是想單純地殺死對方,減少負罪感,也可以用這個邏輯,歐洲當年的獵巫運動就是典型。

其實不光民族、國家需要群體認同,所有的集體組織都需要認同感來加強凝聚力。各種公司、企業創建文化,設立規章制度,本質上都是在做司馬遷編寫家族譜系的工作。其實不用制定過於複雜的制度,只要把人能聚攏到一起,再有一個受尊重的人來組織大家,大家能服從,就算沒制定任何的規則,只要能讓大家統一行動起來,哪怕是踢正步,也能產生群體認同。一旦有了基本的集體認同之後,剩下的就好辦了,畢竟規矩可以慢慢地想,還可以隨時補充。

為什麼黑社會要統一著裝?最好一水兒的黑西服黑褲子白襯衫,然後再成群結隊的去收保護費?要從氣場上震懾住對方是一方面原因,但只是很小的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因為統一著裝可以增加集體認同感,有了統一的制服就可以把每個人編入了集體當中。人一旦成為集體的一員,就有了組織的保護和靠山,這樣天然的會增加人的勇氣,就算欺負起人來,也能減少許多的罪惡感。因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在執行的是集體的命令,出了事也是集體的責任,跟個人沒有什麼關係。犯錯了,直接推給集體,總之個人不必也負責,當年納粹分子就是這樣為自己辯護。所以說群體認同感非常有力又非常可怕,他能組織人,也可以毀滅人。

話說回來,不論司馬遷根據什麼,或出於什麼目的創造了黃帝家族譜系,可以說我們今天之所以能成為炎黃子孫,有這麼強的民族凝聚力,跟司馬遷在《史記》中創建的家族譜系是分不開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史記》的開篇是《五帝本紀》,而沒有記載三皇?
    其實,《史記》沒有記載三皇,前人也有過疑問。東漢時候的張衡(就是發明地動儀那位)就認為司馬遷在《史記》裡頭獨載五帝,不紀三皇是不合適的,應該要把三皇補上去。後來,唐代的小司馬(司馬貞,作《史記索隱》)還真就把《三皇本紀》補進了《史記》裡頭。現代出版的本子大都沒有收錄,但是如果尋得一些舊的影印本(如百衲本),《三皇本紀》就明明白白擺在開卷第一篇。
  • 司馬遷為什麼會在《史記》為上古五帝作傳,有的還是聽來的?|《史記·五帝本紀》
    《史記·五帝本紀》)然而,即便如此,司馬遷還是在遊歷四方時,來到了被後人認為是黃帝、堯、舜遺蹟的地方,了解了當地的教化風俗,從中選擇一些可信的材料,將之作為《史記》一書的開端《史記·五帝本紀》《史記》開篇這短短的34
  • 《史記·五帝本紀》應該怎麼讀?
    《五帝本紀》應該是《史記》的眾多章節中時間跨度最長的一篇,自黃帝到舜,相距千餘年。《五帝本紀》把五位上古帝王濃縮到了一篇文章裡,其簡略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而關於這五位帝王的記述也是有所側重的,如顓頊和帝嚳的材料就很少,基本算是一筆帶過,黃帝、堯、舜是著重來寫的,尤其是舜,可謂濃墨重彩,一個人佔據了《五帝本紀》近半篇幅。
  • 華夏共祖五帝——《史記•五帝本紀》讀書筆記
    中國歷史上的「五帝」有幾個版本。第一種: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史記》);第二種:庖犧、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第三種: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第四種: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鑑外紀》);
  • 史記本記沒跑了-五帝本紀
    史記作為一本傳世的佳作,流傳千古,記載的人物上至三皇五帝,下至開篇是五帝本紀,這一章就是描寫夏朝以前,在百姓中口口相傳的三皇五帝。這一個本紀有這五位主角:黃帝、顓頊、嚳、堯、舜。五帝中的帝舜以孝慈出名。舜出身悽涼,生母早亡,父親再娶,生下弟弟,於是他成了這個家的多餘,多餘到家人甚至想方設法要殺害他。
  • 史記(一)五帝本紀
    史記作為一本傳世的佳作,流傳千古,記載的人物上至三皇五帝,下至開篇是五帝本紀,這一章就是描寫夏朝以前,在百姓中口口相傳的三皇五帝。這一個本紀有這五位主角:黃帝、顓頊、嚳、堯、舜。五帝中的帝舜以孝慈出名。舜出身悽涼,生母早亡,父親再娶,生下弟弟,於是他成了這個家的多餘,多餘到家人甚至想方設法要殺害他。
  • 《五帝本紀》的撰寫的思想因素是什麼呢
    《五帝本紀》的撰寫的思想因素是什麼呢《五帝本紀》所列五帝以黃帝為始,對其之前的帝王系統則闕而不錄,僅說「少典之子」。《史記》之前,文獻系統中存在不少對上古帝王系統的記錄,各種文獻對上古帝王系統的記錄十分混亂,不限於五位帝王,即便如《戰國策》《呂氏春秋》《周易》所記數量為五位,具體哪五帝也與《史記》不同。
  • 《史記-五帝本紀》:人性美德始終是人類前進的燈塔
    早晨起來閱讀《史記-五帝本紀》,不知不覺中自己已經陷入進去近四個小時,於是在三個月之後產生了再次於此頭條號寫下自己的一點感想的衝動。五帝都在用自己的行動帶來著當時的族群走在追求的正確之路上。圖片取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黃帝主徵伐、建基礎《史記-五帝本紀》開篇中就告訴我們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出身少典氏。
  •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
    那麼,我們就先讀讀《史記》吧。五帝本紀第一。舜二十歲有孝名,三十歲堯舉用了他,五十歲代行天子之事,五十八歲堯去世,六十一歲取代帝堯登上帝位。登帝位後三十九年,到南方巡狩,死於蒼梧之野。葬於長江之南的九嶷山,這就是零陵。
  • 從《史記》了解歷史 五帝本紀 民族的起源 傳說人物出場 天帝顓頊
    歡迎關注哦《史記》有本紀開篇,本紀由《五帝本紀》開始。本篇講的是傳說中「三皇五帝」裡,「五帝」的故事,以神話為主。「五帝」分別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而他們可以算是黃帝及其後世家族。顓頊是黃帝的孫子(昌意後代),帝嚳(高辛)是黃帝重孫(青陽的孫子),昌意和青陽是黃帝和嫘祖生的兩個嫡子。堯是高辛的兒子,舜是昌意的七世孫。所以,這篇可以說是黃帝及他開掛的後世傳奇。
  • 一篇一篇讀《史記》1:《五帝本紀》之黃帝
    《史記》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它既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一部優秀的傳記文學巨著。所以,不論是要了解我國古代歷史還是古代文學,《史記》都是繞不過去的一部書。我用的是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本《史記》,譯註者是韓兆琦。今天是第一天,讀《五帝本紀》
  • 讀《史記》:第一卷五帝本紀中,五帝指的是哪五位?
    五帝之首-黃帝至於為什麼叫黃帝,是因為他作為天子有土屬性的祥瑞徵兆,土為黃色,因此號稱為「黃帝」。黃帝死後,他的孫子高陽即帝位,即為五帝之中的顓頊帝。總結在史記第一卷的末尾,太史公告訴我們:五帝的年代已經很久遠了.《尚書》中只記載了從堯帝以來的史實;對於黃帝的敘述,各家所說不一,很難說得清楚。各個地方都有各自關於五帝的一些記載和故事。太史公在研讀了有關史書後,明確的告訴我們關於五帝的記載並不是虛妄之說。
  • 為什麼史記只有五帝沒有三皇?
    三皇五帝但是翻開《史記》,卻只有《五帝本紀》而沒有《三皇本紀》,這是為什麼呢?小時候讀《史記》只是粗淺的瀏覽,也沒有注意這個問題,現在重新翻看《史記》,看到目錄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史記》只有《五帝本紀》沒有《三皇本紀》呢?
  • 《史記·本紀》評點一:五帝、夏、商、周
    文/格瓦拉同志《史記》又稱《太史公書》、《太史公記》,系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編撰的一部紀傳體通史,起自上古傳說中的五帝時期,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史料涵蓋年代計3000餘年,在正史當中成就最高。全書共一百三十卷,分本紀十二卷、世家三十卷、列傳七十卷、表十卷、書八卷,其中用於記載皇帝事跡的部分稱本紀。因限於篇幅,本文只對五帝、夏、商、周本紀部分進行評點,採用文言文形式。評點如下:五帝本紀:五帝事跡,年代玄遠,信史復稀,大抵皆神話虛誕之詞,然亦可窺先民開闢之象也。當此之時,民風淳樸,禮敬鬼神,稼穡漸興,依時治事,於曆法、刑獄、兵革、教化諸事,漸備矣,遂開先民文明之風。
  • 呂雉又沒像武則天一樣稱帝,為什麼司馬遷要把她歸入「本紀」?
    按照《史記》的體例,「本紀」是帝王的傳記,「世家」是子孫得到世襲的中原諸侯傳記,「列傳」是帝王和中原諸侯外其他重要人物或家族的傳記。可當我們翻開《史記》後,能夠發現,劉邦明媒正娶的妻子呂雉,竟然也出現在帝王專屬的「本紀」中,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漢孝惠帝劉盈沒有自己的「本紀」,沒當帝王的呂雉,反而出現在「本紀」中呢?
  • 《史記》原典精讀:五帝本紀第一(01)
    本其事而記之,故曰本紀。又紀,理也,絲縷有紀。而帝王書稱紀者,言為後代綱紀也。□正義 鄭玄注中候敕省圖云:「德合五帝坐星者,稱帝。」又坤靈圖云:「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案: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禮,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譙周、應劭、宋均皆同。而孔安國尚書序,皇甫謐帝王世紀,孫氏注世本,並以伏犧、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顓頊、高辛、唐、虞為五帝。
  • 白話《史記》之五帝本紀:顓頊的生平和貢獻!
    導語:白話《史記》之五帝本紀:顓頊的生平和貢獻!上次說了《史記》中五帝本紀裡的黃帝,華夏始祖。這次來說黃帝後的第二位「帝王」,顓頊!其實和黃帝一樣,與其說是帝王,其實就是部落聯盟的首領!顓頊是黃帝的孫子,號高陽,他的父親昌意是黃帝的二兒子。
  • 時鐘讀史之史記——五帝本紀篇
    時鐘讀史之史記——五帝本紀篇今天開始,時鐘開始讀史記,歡迎大家一起分享。今天第一篇,分享五帝本紀篇黃帝部分。關於黃帝陵位置,按照史記記載,在今天陝西省黃陵縣橋山,但在甘肅、河北、河南多地一直也稱黃帝陵在其處。而近代以來,特別是現代,隨著國家對於文化的重視,黃帝陵公祭地位不斷上升,黃帝陵所在地的爭論更加劇烈,各地均以正統自居,特別是陝西河南二省,爭論更是劇烈。時鐘以為,若真是為了尊重傳統,重視文化,爭議一下又有何妨,就怕是各地爭到最後,為得是政績與GDP。
  • 《史記》開篇一大謎題:堯活了100多歲,禪讓制真那麼簡單嗎?
    在開篇的《五帝本紀》中,司馬遷以4500字左右的篇幅,介紹了從黃帝到虞舜時代,共計500餘年的歷史。讀者如果仔細閱讀,便會發現其中經驗隱藏了許多驚人的信息!炎帝真是我們的祖先嗎?然而翻開《史記》卻不難發現,炎帝在當中根本沒什麼地位。炎帝在《史記》中唯一的作用,大概就是以連續的戰敗(先敗給蚩尤,再敗給黃帝)來烘託黃帝的主角光環了。這裡就有問題了,炎帝真是我們的祖先嗎?
  • 12個精選取自《史記·五帝本紀》的男孩名,給人儒雅謙遜之感!
    《五帝本紀》作為《史記》開篇之作,記載了遠古傳說中被後人世代傳頌的五個部落首領——黃帝、顓頊(zhuān xū)、帝嚳(kù)、堯、舜的事跡。雖為遠古傳說,但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地下文物的挖掘來看,有些記載確實言之有證,也為後人研究遠古社會提供了很多線索。在《史記》之前,就有不少文獻是對上古帝王的記錄。司馬遷在《五帝本紀》中記載的卻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