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它既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一部優秀的傳記文學巨著。所以,不論是要了解我國古代歷史還是古代文學,《史記》都是繞不過去的一部書。
從今天開始,我打算從頭一篇一篇讀史記。每天沒有特定任務,可多可少,以免壓力過大堅持不下去。
利用這個平臺留下我的讀史經過,只有一個目的:督促自已,不要懈怠,僅此而已。
我用的是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本《史記》,譯註者是韓兆琦。今天是第一天,讀《五帝本紀》
題解
《史記》共有五種體例,分別是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其中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共130篇。「本紀」是第一部分,共十二篇。本紀大體上是以該篇帝王為綱的有關整個國家的大事綱要。
《五帝本紀》是「本紀」部分的第一篇,主要寫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五個帝王。
黃帝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xùn)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這一段寫了黃帝的出身,他是中華文化的始祖,也被稱為軒轅天子。並且說明黃帝自幼就聰慧敏捷,少年時勤勉,成年後辨識能力很強。
讀《史記》不能不讀注釋,注釋裡包涵的信息量非常大,其中不乏歷史和文化基礎知識。對我這個歷史小白來說,都是需要學習的。提煉一下本段下注釋的知識點:
1、關於三皇五帝,古代傳說很多。一種說法認為三皇為:燧人氏、伏羲氏和神農氏。黃帝,號「有熊」。少典不是人名,而是諸侯國號。意思是黃帝是有熊國君,是少典國君的後代。炎帝也是少典國君的後代,所以說我們是炎黃子孫。
2、黃帝的母親是附寶。黃帝出生於壽丘,本姓公孫,因長於姬水邊,所以又以「姬」為姓。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已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yì)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pí)貔貅(píxiū)貙(chū)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suì)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知識點:
1、幹戈:幹,盾牌,防禦武器。戈,一種類似於戟的可鉤可砍的進攻武器。引申出:化幹戈為玉帛
2、不享:應朝拜而不來朝拜。享,進見,來朝。
3、蚩尤:相傳是各種兵器的發明者,以好戰出名,古代祭以為戰神。
4、炎帝:「姜」姓。與黃帝一族歷代相互通婚,相互依存,迭為盟主,是形成日後華夏民族的核心力量。
5、五氣: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
6、蓺(yì)五種:蓺,種植;五種,指五穀,稻、黍、麥、菽、稷。
這一段寫了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打敗了炎帝,又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同樣戰勝了蚩尤。這是遠古時代兩場著名的戰爭。黃帝在統一天下,作中央天帝之前,大約只是北方的天帝,北方屬水;而炎帝是南方的天帝,南方屬火,黃帝與炎帝的戰爭,就是一場水火不相容的戰爭。但戰爭是新階段的開端,從此黃帝代替神農氏成為天下諸侯共尊的天子。
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xūnyù),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ē)。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jiàn),監(jīan)於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莢(cè)。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佔,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知識點:
1、合符:驗證信物。
2、邑:修建城邑,這裡指建都。
3、涿鹿之阿:阿,指山下的平地。
4、封禪:特指帝王到泰山山頂祭天和到泰山下祭地。
5、迎日推莢(cè):指制定原始的曆法。
這一段主要說,黃帝統一各部落後,其主要的活動範圍。其次,黃帝設置管理國家的機構,任命四大官員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教導民眾馴化鳥獸,按時節播種農作物,在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方面都有很大功績。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意思是有十四個人受到分封,有過領土,得以別立為姓,共十二個姓,分別是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xuān,宣)、依。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léi)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這一段主要說明了黃帝的家族世系關係。
以上為《五帝本紀》的第一部分,寫中國華夏諸族的始祖黃帝的神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