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子共讀 夜賞史記 其一 五帝本紀第一

2020-12-20 胖胖帶你看天下

大家常說,中國人喜歡向前看,我深以為然,中國有千年不斷的傳承,有古人先賢的智慧,我們何不就這歷史長河慢慢溯本求源,伴著月色,乘著小舟,淺酌淡酒,一起來探究中國二字,一起來探究華夏二字。

上古時代,無文故無章。故事大都以口述為主,然華夏傳承不能丟,我中華兒女、炎黃子孫須知從何而來?

故司馬遷先生為追本溯源,就傳說與前人記錄所得,記錄下五帝本紀,然其中真偽,需個人考究深思斟酌。

黃帝,有熊國的君主,少典的孩子。本性公孫,因長於姬水

旁,故改性為姬,名軒轅,軒轅就皇浦謐考究,有山名為軒轅,黃帝生活在姬水旁,軒轅山之上,於是便各取山水為姓名。黃帝幼時便能說話,易經中曾言:陰陽不測之謂神,所以大家都認為黃帝生而神靈。

今日細細想來,此處應是口傳誇大,古時,大家相對迷信,對於黃帝這樣的人物難免會加以神華。就史記中記載,黃帝應該是少時聰慧,成年(二十)穩重。

當時,大家公認的帝是炎帝,也就是神農氏。但神農氏武力低下,被諸侯國所壓制,大家有著較高的自治權。黃帝在自己的有熊國內暗自磨鍊,有了當時所向睥睨的軍隊,能與之抗衡的只有蚩尤(強大諸侯國的領袖)。

有熊也是一諸侯國,但黃帝之父少典與神農氏往上算有親屬關係,黃帝就借炎帝之名,到處與不服管教的諸侯國進行戰爭,憑藉自己強大的軍隊,所向無敵。

諸侯國對於炎帝仍是瞧不起,只臣服與黃帝,黃帝藉機

休養生息,緩解戰爭帶來的人員傷亡,並藉助著諸侯國的資源重整軍隊。此時,黃帝手握大軍,並有諸侯國的幫助,想謀取更大的權利,於是就向炎帝發起戰爭,但炎帝作為正統統治者有著民心支持,雖然兵力羸弱,仍然支持了三次戰爭。

蚩尤野心不大,在黃炎交戰之際,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毫無作為,等到黃帝接收了炎帝的資源後,就向蚩尤發起了戰爭。一山豈容二虎,黃帝率諸侯國與蚩尤在逐鹿大戰,蚩尤大敗。史記中關於此處的記錄很有趣味,遂禽殺蚩尤,一個遂字把戰爭的輕鬆,兩軍實力差距全都寫出了了。

黃帝打敗蚩尤後,徹底統一了華夏,大家對其稱呼也從軒轅轉為黃帝,起名字的由來與其一生徵戰有關,神農氏好生息,故以火德著稱,稱炎帝。軒轅一生徵戰,平定四方,好戰但不勞民,故有土德之瑞,號黃帝。

相關焦點

  • 一篇一篇讀《史記》1:《五帝本紀》之黃帝
    《史記》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它既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一部優秀的傳記文學巨著。所以,不論是要了解我國古代歷史還是古代文學,《史記》都是繞不過去的一部書。我用的是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本《史記》,譯註者是韓兆琦。今天是第一天,讀《五帝本紀》
  • 《史記·五帝本紀》應該怎麼讀?
    《五帝本紀》應該是《史記》的眾多章節中時間跨度最長的一篇,自黃帝到舜,相距千餘年。《五帝本紀》把五位上古帝王濃縮到了一篇文章裡,其簡略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而關於這五位帝王的記述也是有所側重的,如顓頊和帝嚳的材料就很少,基本算是一筆帶過,黃帝、堯、舜是著重來寫的,尤其是舜,可謂濃墨重彩,一個人佔據了《五帝本紀》近半篇幅。
  • 華夏共祖五帝——《史記•五帝本紀》讀書筆記
    第一種: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史記》);第二種:庖犧、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第三種: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第四種: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鑑外紀》);
  • 《史記》原典精讀:五帝本紀第一(01)
    本其事而記之,故曰本紀。又紀,理也,絲縷有紀。而帝王書稱紀者,言為後代綱紀也。□正義 鄭玄注中候敕省圖云:「德合五帝坐星者,稱帝。」又坤靈圖云:「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案: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禮,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譙周、應劭、宋均皆同。而孔安國尚書序,皇甫謐帝王世紀,孫氏注世本,並以伏犧、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顓頊、高辛、唐、虞為五帝。
  • 讀《二十四史》——《史記》其一
    《史記》,西漢司馬遷所著,為二十四史之首。《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體例為司馬遷所創。《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帝王)、三十世家(諸侯)、七十列傳(人物)、十表(大事年表)、八書(典章制度)。
  •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
    那麼,我們就先讀讀《史記》吧。五帝本紀第一。舜二十歲有孝名,三十歲堯舉用了他,五十歲代行天子之事,五十八歲堯去世,六十一歲取代帝堯登上帝位。登帝位後三十九年,到南方巡狩,死於蒼梧之野。葬於長江之南的九嶷山,這就是零陵。
  • 司馬遷為什麼會在《史記》為上古五帝作傳,有的還是聽來的?|《史記·五帝本紀》
    《史記·五帝本紀》)然而,即便如此,司馬遷還是在遊歷四方時,來到了被後人認為是黃帝、堯、舜遺蹟的地方,了解了當地的教化風俗,從中選擇一些可信的材料,將之作為《史記》一書的開端《史記·五帝本紀》《史記》開篇這短短的34
  • 為什麼《史記》的開篇是《五帝本紀》,而沒有記載三皇?
    其實,《史記》沒有記載三皇,前人也有過疑問。東漢時候的張衡(就是發明地動儀那位)就認為司馬遷在《史記》裡頭獨載五帝,不紀三皇是不合適的,應該要把三皇補上去。後來,唐代的小司馬(司馬貞,作《史記索隱》)還真就把《三皇本紀》補進了《史記》裡頭。現代出版的本子大都沒有收錄,但是如果尋得一些舊的影印本(如百衲本),《三皇本紀》就明明白白擺在開卷第一篇。
  • 時鐘讀史之史記——五帝本紀篇
    時鐘讀史之史記——五帝本紀篇今天開始,時鐘開始讀史記,歡迎大家一起分享。今天第一篇,分享五帝本紀篇黃帝部分。此時正是神農氏為天下共主,但神農氏的聲勢日漸衰微,諸侯混戰而不能制,百姓困苦不堪。黃帝以仁義著稱,乘勢統一大多部落,炎帝部落不服,與其三戰於阪泉,大敗炎帝,將炎帝部落合併,又有蚩尤,據傳說其有兄弟八十一人,皆獸身人語,銅頭鐵額,仗刀戟大弩,食沙,黃帝不能勝之,乃仰天長嘆,向蒼天祈禱,九天玄女受天命傳黃帝兵信神符,黃帝召應龍大戰蚩尤,蚩尤請風伯、雨師以從,大風雨。
  • 《史記·本紀》評點一:五帝、夏、商、周
    文/格瓦拉同志《史記》又稱《太史公書》、《太史公記》,系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編撰的一部紀傳體通史,起自上古傳說中的五帝時期,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史料涵蓋年代計3000餘年,在正史當中成就最高。全書共一百三十卷,分本紀十二卷、世家三十卷、列傳七十卷、表十卷、書八卷,其中用於記載皇帝事跡的部分稱本紀。因限於篇幅,本文只對五帝、夏、商、周本紀部分進行評點,採用文言文形式。評點如下:五帝本紀:五帝事跡,年代玄遠,信史復稀,大抵皆神話虛誕之詞,然亦可窺先民開闢之象也。當此之時,民風淳樸,禮敬鬼神,稼穡漸興,依時治事,於曆法、刑獄、兵革、教化諸事,漸備矣,遂開先民文明之風。
  • 讀《史記》:第一卷五帝本紀中,五帝指的是哪五位?
    五帝之首-黃帝黃帝死後,他的孫子高陽即帝位,即為五帝之中的顓頊帝。總結在史記第一卷的末尾,太史公告訴我們:五帝的年代已經很久遠了.《尚書》中只記載了從堯帝以來的史實;對於黃帝的敘述,各家所說不一,很難說得清楚。各個地方都有各自關於五帝的一些記載和故事。太史公在研讀了有關史書後,明確的告訴我們關於五帝的記載並不是虛妄之說。
  • 五帝本紀贊 古文觀止
    這篇贊語的宗旨,在於說明《五帝本紀》一文的史料來源以及作者的取捨,文章雖不足二百字,卻極盡曲折迴環之妙,在《史記》諸多贊語中可稱超絕。   作者探求的是有關五帝的史實。然文章落筆即云:學者多稱五帝,可五帝之事已經非常久遠。只此一語,便把五帝置於若有若無、可望而不及之境。
  • 《五帝本紀》的撰寫的思想因素是什麼呢
    《五帝本紀》的撰寫的思想因素是什麼呢《五帝本紀》所列五帝以黃帝為始,對其之前的帝王系統則闕而不錄,僅說「少典之子」。《史記》之前,文獻系統中存在不少對上古帝王系統的記錄,各種文獻對上古帝王系統的記錄十分混亂,不限於五位帝王,即便如《戰國策》《呂氏春秋》《周易》所記數量為五位,具體哪五帝也與《史記》不同。
  • 史記本記沒跑了-五帝本紀
    史記作為一本傳世的佳作,流傳千古,記載的人物上至三皇五帝,下至開篇是五帝本紀,這一章就是描寫夏朝以前,在百姓中口口相傳的三皇五帝。這一個本紀有這五位主角:黃帝、顓頊、嚳、堯、舜。之後則有帝嚳,生而聰慧,傳說其出生就會自報姓名了(這麼好讀的名字居然寫的那麼複雜—嚳【kù】),帝嚳也是非常聰明智慧,他上順天義,下知民急,明察秋毫,修身養德而使天下皆誠服。堯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帝王,可以說他是禪讓皇位的鼻祖。堯仁德愛民,以四方天象正四季,定三百六十六日記年、閏月正四時。水患發生時,避不肖之親近,而舉仁德之庶民。
  • 史記(一)五帝本紀
    史記作為一本傳世的佳作,流傳千古,記載的人物上至三皇五帝,下至開篇是五帝本紀,這一章就是描寫夏朝以前,在百姓中口口相傳的三皇五帝。這一個本紀有這五位主角:黃帝、顓頊、嚳、堯、舜。之後則有帝嚳,生而聰慧,傳說其出生就會自報姓名了(這麼好讀的名字居然寫的那麼複雜—嚳【kù】),帝嚳也是非常聰明智慧,他上順天義,下知民急,明察秋毫,修身養德而使天下皆誠服。堯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帝王,可以說他是禪讓皇位的鼻祖。堯仁德愛民,以四方天象正四季,定三百六十六日記年、閏月正四時。水患發生時,避不肖之親近,而舉仁德之庶民。
  • 12個精選取自《史記·五帝本紀》的男孩名,給人儒雅謙遜之感!
    《五帝本紀》作為《史記》開篇之作,記載了遠古傳說中被後人世代傳頌的五個部落首領——黃帝、顓頊(zhuān xū)、帝嚳(kù)、堯、舜的事跡。雖為遠古傳說,但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地下文物的挖掘來看,有些記載確實言之有證,也為後人研究遠古社會提供了很多線索。在《史記》之前,就有不少文獻是對上古帝王的記錄。司馬遷在《五帝本紀》中記載的卻是不同。
  • 《史記》的開篇為什麼是《五帝本紀》?它的真正作用是什麼?
    《五帝本紀》是史學巨著《史記》的開篇,在開篇中,司馬遷用雄健有力的筆觸寫下: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斬釘截鐵的語氣,給人的感覺好像皇帝跟司馬遷是同時代人一般,其實所謂的黃帝時代距司馬遷已經有兩千年之久。
  • 白話《史記》之五帝本紀:顓頊的生平和貢獻!
    導語:白話《史記》之五帝本紀:顓頊的生平和貢獻!上次說了《史記》中五帝本紀裡的黃帝,華夏始祖。這次來說黃帝後的第二位「帝王」,顓頊!其實和黃帝一樣,與其說是帝王,其實就是部落聯盟的首領!顓頊是黃帝的孫子,號高陽,他的父親昌意是黃帝的二兒子。
  • 《古文觀止》新說——五帝本紀贊——我們是寫字工人
    太史令司馬遷,因李陵事件被牽連受腐刑,而後勤奮著書,書成《史記》。《五帝本紀贊》是《史記》第一篇《五帝本紀》中的結尾一段,是司馬遷對自己所寫史書的補充——史料來源以及他個人的見解。古人著書要仔細認真的多,尤其是史書。司馬遷說他從《尚書》等古書中看到的關於五帝的記載,往往不夠規範,缺乏深入的考證。
  • 從《史記》了解歷史 五帝本紀 民族的起源 傳說人物出場 天帝顓頊
    歡迎關注哦《史記》有本紀開篇,本紀由《五帝本紀》開始。本篇講的是傳說中「三皇五帝」裡,「五帝」的故事,以神話為主。「五帝」分別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而他們可以算是黃帝及其後世家族。顓頊是黃帝的孫子(昌意後代),帝嚳(高辛)是黃帝重孫(青陽的孫子),昌意和青陽是黃帝和嫘祖生的兩個嫡子。堯是高辛的兒子,舜是昌意的七世孫。所以,這篇可以說是黃帝及他開掛的後世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