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常說,中國人喜歡向前看,我深以為然,中國有千年不斷的傳承,有古人先賢的智慧,我們何不就這歷史長河慢慢溯本求源,伴著月色,乘著小舟,淺酌淡酒,一起來探究中國二字,一起來探究華夏二字。
上古時代,無文故無章。故事大都以口述為主,然華夏傳承不能丟,我中華兒女、炎黃子孫須知從何而來?
故司馬遷先生為追本溯源,就傳說與前人記錄所得,記錄下五帝本紀,然其中真偽,需個人考究深思斟酌。
黃帝,有熊國的君主,少典的孩子。本性公孫,因長於姬水
旁,故改性為姬,名軒轅,軒轅就皇浦謐考究,有山名為軒轅,黃帝生活在姬水旁,軒轅山之上,於是便各取山水為姓名。黃帝幼時便能說話,易經中曾言:陰陽不測之謂神,所以大家都認為黃帝生而神靈。
今日細細想來,此處應是口傳誇大,古時,大家相對迷信,對於黃帝這樣的人物難免會加以神華。就史記中記載,黃帝應該是少時聰慧,成年(二十)穩重。
當時,大家公認的帝是炎帝,也就是神農氏。但神農氏武力低下,被諸侯國所壓制,大家有著較高的自治權。黃帝在自己的有熊國內暗自磨鍊,有了當時所向睥睨的軍隊,能與之抗衡的只有蚩尤(強大諸侯國的領袖)。
有熊也是一諸侯國,但黃帝之父少典與神農氏往上算有親屬關係,黃帝就借炎帝之名,到處與不服管教的諸侯國進行戰爭,憑藉自己強大的軍隊,所向無敵。
諸侯國對於炎帝仍是瞧不起,只臣服與黃帝,黃帝藉機
休養生息,緩解戰爭帶來的人員傷亡,並藉助著諸侯國的資源重整軍隊。此時,黃帝手握大軍,並有諸侯國的幫助,想謀取更大的權利,於是就向炎帝發起戰爭,但炎帝作為正統統治者有著民心支持,雖然兵力羸弱,仍然支持了三次戰爭。
蚩尤野心不大,在黃炎交戰之際,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毫無作為,等到黃帝接收了炎帝的資源後,就向蚩尤發起了戰爭。一山豈容二虎,黃帝率諸侯國與蚩尤在逐鹿大戰,蚩尤大敗。史記中關於此處的記錄很有趣味,遂禽殺蚩尤,一個遂字把戰爭的輕鬆,兩軍實力差距全都寫出了了。
黃帝打敗蚩尤後,徹底統一了華夏,大家對其稱呼也從軒轅轉為黃帝,起名字的由來與其一生徵戰有關,神農氏好生息,故以火德著稱,稱炎帝。軒轅一生徵戰,平定四方,好戰但不勞民,故有土德之瑞,號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