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原典精讀:五帝本紀第一(01)

2021-01-20 史記精讀




◇集解 凡是徐氏義,稱徐姓名以別之。餘者悉是駰註解,併集眾家義。○索隱 紀者,記也。本其事而記之,故曰本紀。又紀,理也,絲縷有紀。而帝王書稱紀者,言為後代綱紀也。□正義 鄭玄注中候敕省圖云:「德合五帝坐星者,稱帝。」又坤靈圖云:「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案: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禮,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譙周、應劭、宋均皆同。而孔安國尚書序,皇甫謐帝王世紀,孫氏注世本,並以伏犧、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顓頊、高辛、唐、虞為五帝。裴松之史目雲「天子稱本紀,諸侯曰世家」。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紀者,理也,統理眾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紀;第者,次序之目;一者,舉數之由:故曰五帝本紀第一。禮云:「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正義云:「左陽,故記動。右陰,故記言。言為尚書,事為春秋。」案:春秋時置左右史,故云史記也。




五帝本紀第一



黃帝者,◇集解 徐廣曰:「號有熊。」○索隱 案: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猶神農火德王而稱炎帝然也。此以黃帝為五帝之首,蓋依大戴禮五帝德。又譙周、宋均亦以為然。而孔安國、皇甫謐帝王代紀及孫氏注系本並以伏犧、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高陽、高辛、唐、虞為五帝。注「號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故也。亦號軒轅氏。皇甫謐云:「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又據左傳,亦號帝鴻氏也。□正義 輿地誌云:「涿鹿本名彭城,黃帝初都,遷有熊也。」案:黃帝有熊國君,乃少典國君之次子,號曰有熊氏,又曰縉雲氏,又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母曰附寶,之祁野,見大電繞北鬥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月而生黃帝於壽丘。壽丘在魯東門之北,今在兗州曲阜縣東北六裡。生日角龍顏,有景雲之瑞,以土德王,故曰黃帝。封泰山,禪亭亭。亭亭在牟陰。少典之子,◇集解 譙周曰:「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謐曰:「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索隱 少典者,諸侯國號,非人名也。又案:國語云「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黃帝、炎帝」。然則炎帝亦少典之子。炎黃二帝雖則相承,如帝王代紀中間凡隔八帝,五百餘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豈黃帝經五百餘年而始代炎帝後為天子乎?何其年之長也!又案:秦本紀雲「顓頊氏之裔孫曰女脩,吞鳥之卵而生大業,大業娶少典氏而生柏翳」。明少典是國號,非人名也。黃帝即少典氏後代之子孫,賈逵亦謂然,故左傳「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亦謂其後代子孫而稱為子是也。譙周字允南,蜀人,魏散騎常侍徵,不拜。此注所引者,是其人所著古史考之說也。皇甫謐字士安,晉人,號玄晏先生。今所引者,是其所作帝王代紀也。姓公孫,名曰軒轅。○索隱案:皇甫謐雲「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因以為姓。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是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生而神靈,弱而能言,○索隱 弱謂幼弱時也。蓋未合能言之時而黃帝即言,所以為神異也。潘嶽有哀弱子篇,其子未七旬曰弱。正義言神異也。易曰「陰陽不測之謂神」,書雲「人惟萬物之靈」,故謂之神靈也。幼而徇齊,◇集解 徐廣曰:「墨子『年逾十五,則聰明心慮無不徇通矣』。」駰案:徇,疾;齊,速也。言聖德幼而疾速也。索隱斯文未是。今案:徇,齊,皆德也。書曰「聰明齊聖」,左傳曰「子雖齊聖」,謂聖德齊肅也。又案:孔子家語及大戴禮並作「叡齊」,一本作「慧齊」。叡,慧,皆智也。太史公採大戴禮而為此紀,今彼文無作「徇」者。史記舊本亦有作「濬齊」。蓋古字假借「徇」為「濬」,濬,深也,義亦並通。爾雅「齊」「速」俱訓為疾。尚書大傳曰「多聞而齊給」。鄭注云「齊,疾也」。今裴氏注云徇亦訓疾,未見所出。或當讀「徇」為「迅」,迅於爾雅與齊俱訓疾,則迅濬雖異字,而音同也。又爾雅曰「宣,徇,遍也。濬,通也」。是「遍」之與「通」義亦相近。言黃帝幼而才智周遍,且辯給也。故墨子亦云「年逾五十,則聰明心慮不徇通矣」。俗本作「十五」,非是。案:謂年老逾五十不聰明,何得雲「十五」?長而敦敏,成而聰明。□正義 成謂二十冠,成人也。聰明,聞見明辯也。此以上至「軒轅」,皆大戴禮文。







  注釋  


黃帝者,少典之子①,姓公孫②,名曰軒轅。生而神靈③,弱而能言④,幼而徇齊⑤,長而敦敏⑥,成而聰明⑦。


①少典:《索隱》:「少典者,諸侯國號,非人名也。」按:這裡所謂「諸侯國號」實際就是遠古部族名。子:指後代。②公孫:《索隱》引皇甫謐云:「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因以為姓」。據此,則黃帝姓姬。《會注考證》雲「《大戴禮·五帝德》無『姓公孫』三字,未詳史公所本」,又引崔述雲「公孫者,公之孫(公侯之孫)也」。認為公孫不是黃帝的姓。③神靈:有神異之氣。④弱:幼弱,這裡指出生不久。《索隱》:「潘嶽有《哀弱子》篇,其子未七旬曰弱。」(「未七旬」,還不到七十天。)⑤徇齊:疾,敏捷,指智慮敏捷。⑥敦:敦厚,誠實。敏:勉,勤勉。⑦聰明:本為聽力好,視力好,即耳聰目明之意,這裡指見聞廣,能明察。


  譯文  


黃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孫,姓公孫名叫軒轅。他一生下來,就很有靈性,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幼年時聰明機敏,長大後誠實勤奮,成年以後見聞廣博,對事物看得清楚。






[ 未完待續 ] 






相關焦點

  • 一篇一篇讀《史記》1:《五帝本紀》之黃帝
    《史記》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它既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一部優秀的傳記文學巨著。所以,不論是要了解我國古代歷史還是古代文學,《史記》都是繞不過去的一部書。我用的是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本《史記》,譯註者是韓兆琦。今天是第一天,讀《五帝本紀》
  •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
    那麼,我們就先讀讀《史記》吧。五帝本紀第一。舜二十歲有孝名,三十歲堯舉用了他,五十歲代行天子之事,五十八歲堯去世,六十一歲取代帝堯登上帝位。登帝位後三十九年,到南方巡狩,死於蒼梧之野。葬於長江之南的九嶷山,這就是零陵。
  • 華夏共祖五帝——《史記•五帝本紀》讀書筆記
    中國歷史上的「五帝」有幾個版本。第一種: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史記》);第二種:庖犧、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第三種: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第四種: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鑑外紀》);
  • 為什麼《史記》的開篇是《五帝本紀》,而沒有記載三皇?
    其實,《史記》沒有記載三皇,前人也有過疑問。東漢時候的張衡(就是發明地動儀那位)就認為司馬遷在《史記》裡頭獨載五帝,不紀三皇是不合適的,應該要把三皇補上去。後來,唐代的小司馬(司馬貞,作《史記索隱》)還真就把《三皇本紀》補進了《史記》裡頭。現代出版的本子大都沒有收錄,但是如果尋得一些舊的影印本(如百衲本),《三皇本紀》就明明白白擺在開卷第一篇。
  • 司馬遷為什麼會在《史記》為上古五帝作傳,有的還是聽來的?|《史記·五帝本紀》
    《史記·五帝本紀》)然而,即便如此,司馬遷還是在遊歷四方時,來到了被後人認為是黃帝、堯、舜遺蹟的地方,了解了當地的教化風俗,從中選擇一些可信的材料,將之作為《史記》一書的開端《史記·五帝本紀》《史記》開篇這短短的34
  • 《史記·五帝本紀》應該怎麼讀?
    《五帝本紀》應該是《史記》的眾多章節中時間跨度最長的一篇,自黃帝到舜,相距千餘年。《五帝本紀》把五位上古帝王濃縮到了一篇文章裡,其簡略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而關於這五位帝王的記述也是有所側重的,如顓頊和帝嚳的材料就很少,基本算是一筆帶過,黃帝、堯、舜是著重來寫的,尤其是舜,可謂濃墨重彩,一個人佔據了《五帝本紀》近半篇幅。
  • 時鐘讀史之史記——五帝本紀篇
    時鐘讀史之史記——五帝本紀篇今天開始,時鐘開始讀史記,歡迎大家一起分享。今天第一篇,分享五帝本紀篇黃帝部分。乃是少典的兒子,至於少典一名,有人認為這是當時黃帝所在部落的國號,也有人認為是國君的名字,時鐘竊以為,上古時代,多以國君號為國名者,所以二者說皆可。黃帝,傳說其母之祁野,見大電繞北鬥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月而生黃帝於壽丘。古代上至帝王,下至非凡人物,出生必是驚天動地,常有異兆,時鐘竊以為這些皆是為了證明其生而不凡,命中注定而已,皆是虛傳。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又因長期居住於姬水之畔,又改姓為姬。
  • 我的史記隨筆:五帝本紀
    本章中的五帝分別是黃帝軒轅、黃帝之孫顓頊高陽、黃帝曾孫帝嚳高辛、帝堯、帝舜五人。下面我將依次對這五人進行詳細的分析。 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名軒轅。少典由伏羲與女媧所生,少典同女登和附寶交合後又生下了炎帝和黃帝,這就是黃帝的誕生。
  • 《史記·本紀》評點一:五帝、夏、商、周
    文/格瓦拉同志《史記》又稱《太史公書》、《太史公記》,系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編撰的一部紀傳體通史,起自上古傳說中的五帝時期,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史料涵蓋年代計3000餘年,在正史當中成就最高。全書共一百三十卷,分本紀十二卷、世家三十卷、列傳七十卷、表十卷、書八卷,其中用於記載皇帝事跡的部分稱本紀。因限於篇幅,本文只對五帝、夏、商、周本紀部分進行評點,採用文言文形式。評點如下:五帝本紀:五帝事跡,年代玄遠,信史復稀,大抵皆神話虛誕之詞,然亦可窺先民開闢之象也。當此之時,民風淳樸,禮敬鬼神,稼穡漸興,依時治事,於曆法、刑獄、兵革、教化諸事,漸備矣,遂開先民文明之風。
  • 讀《史記》:第一卷五帝本紀中,五帝指的是哪五位?
    五帝之首-黃帝黃帝死後,他的孫子高陽即帝位,即為五帝之中的顓頊帝。總結在史記第一卷的末尾,太史公告訴我們:五帝的年代已經很久遠了.《尚書》中只記載了從堯帝以來的史實;對於黃帝的敘述,各家所說不一,很難說得清楚。各個地方都有各自關於五帝的一些記載和故事。太史公在研讀了有關史書後,明確的告訴我們關於五帝的記載並不是虛妄之說。
  • 《史記》的開篇為什麼是《五帝本紀》?它的真正作用是什麼?
    《五帝本紀》是史學巨著《史記》的開篇,在開篇中,司馬遷用雄健有力的筆觸寫下: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斬釘截鐵的語氣,給人的感覺好像皇帝跟司馬遷是同時代人一般,其實所謂的黃帝時代距司馬遷已經有兩千年之久。
  • 白話《史記》之五帝本紀:顓頊的生平和貢獻!
    導語:白話《史記》之五帝本紀:顓頊的生平和貢獻!上次說了《史記》中五帝本紀裡的黃帝,華夏始祖。這次來說黃帝後的第二位「帝王」,顓頊!其實和黃帝一樣,與其說是帝王,其實就是部落聯盟的首領!顓頊是黃帝的孫子,號高陽,他的父親昌意是黃帝的二兒子。
  • 五帝本紀贊 古文觀止
    這篇贊語的宗旨,在於說明《五帝本紀》一文的史料來源以及作者的取捨,文章雖不足二百字,卻極盡曲折迴環之妙,在《史記》諸多贊語中可稱超絕。   作者探求的是有關五帝的史實。然文章落筆即云:學者多稱五帝,可五帝之事已經非常久遠。只此一語,便把五帝置於若有若無、可望而不及之境。
  • 史記本記沒跑了-五帝本紀
    史記作為一本傳世的佳作,流傳千古,記載的人物上至三皇五帝,下至開篇是五帝本紀,這一章就是描寫夏朝以前,在百姓中口口相傳的三皇五帝。這一個本紀有這五位主角:黃帝、顓頊、嚳、堯、舜。五帝中的帝舜以孝慈出名。舜出身悽涼,生母早亡,父親再娶,生下弟弟,於是他成了這個家的多餘,多餘到家人甚至想方設法要殺害他。
  • 史記(一)五帝本紀
    史記作為一本傳世的佳作,流傳千古,記載的人物上至三皇五帝,下至開篇是五帝本紀,這一章就是描寫夏朝以前,在百姓中口口相傳的三皇五帝。這一個本紀有這五位主角:黃帝、顓頊、嚳、堯、舜。五帝中的帝舜以孝慈出名。舜出身悽涼,生母早亡,父親再娶,生下弟弟,於是他成了這個家的多餘,多餘到家人甚至想方設法要殺害他。
  • 《五帝本紀》的撰寫的思想因素是什麼呢
    《五帝本紀》的撰寫的思想因素是什麼呢《五帝本紀》所列五帝以黃帝為始,對其之前的帝王系統則闕而不錄,僅說「少典之子」。《史記》之前,文獻系統中存在不少對上古帝王系統的記錄,各種文獻對上古帝王系統的記錄十分混亂,不限於五位帝王,即便如《戰國策》《呂氏春秋》《周易》所記數量為五位,具體哪五帝也與《史記》不同。
  • 與子共讀 夜賞史記 其一 五帝本紀第一
    故司馬遷先生為追本溯源,就傳說與前人記錄所得,記錄下五帝本紀,然其中真偽,需個人考究深思斟酌。黃帝,有熊國的君主,少典的孩子。就史記中記載,黃帝應該是少時聰慧,成年(二十)穩重。當時,大家公認的帝是炎帝,也就是神農氏。但神農氏武力低下,被諸侯國所壓制,大家有著較高的自治權。黃帝在自己的有熊國內暗自磨鍊,有了當時所向睥睨的軍隊,能與之抗衡的只有蚩尤(強大諸侯國的領袖)。
  • 《史記-五帝本紀》:人性美德始終是人類前進的燈塔
    早晨起來閱讀《史記-五帝本紀》,不知不覺中自己已經陷入進去近四個小時,於是在三個月之後產生了再次於此頭條號寫下自己的一點感想的衝動。五帝都在用自己的行動帶來著當時的族群走在追求的正確之路上。圖片取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黃帝主徵伐、建基礎《史記-五帝本紀》開篇中就告訴我們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出身少典氏。
  • 《古文觀止》新說——五帝本紀贊——我們是寫字工人
    太史令司馬遷,因李陵事件被牽連受腐刑,而後勤奮著書,書成《史記》。《五帝本紀贊》是《史記》第一篇《五帝本紀》中的結尾一段,是司馬遷對自己所寫史書的補充——史料來源以及他個人的見解。古人著書要仔細認真的多,尤其是史書。司馬遷說他從《尚書》等古書中看到的關於五帝的記載,往往不夠規範,缺乏深入的考證。
  • 史記·五帝本紀第一(翻譯)
    【翻譯】: 黃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孫,姓公孫名叫軒轅。他一生下來,就很有靈性,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幼年時聰明機敏,長大後誠實勤奮,成年以後見聞廣博,對事物看得清楚。     軒轅時代,神農氏的後代已經衰敗,各諸侯互相攻戰,殘害百姓,而神農氏沒有力量徵討他們。於是軒轅就習兵練武,去徵討那些不來朝貢的諸侯,各諸侯這才都來歸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