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新說——五帝本紀贊——我們是寫字工人

2020-12-20 谷乘風

接下來,我要向大家介紹八篇司馬遷的文章。太史令司馬遷,因李陵事件被牽連受腐刑,而後勤奮著書,書成《史記》。

《五帝本紀贊》是《史記》第一篇《五帝本紀》中的結尾一段,是司馬遷對自己所寫史書的補充——史料來源以及他個人的見解。

古人著書要仔細認真的多,尤其是史書。司馬遷說他從《尚書》等古書中看到的關於五帝的記載,往往不夠規範,缺乏深入的考證。如果不是知識淵博的人,很難向別人講清楚關於五帝的事情。

他結合自己讀過的書以及自己走遍天下從百姓口中所得到的關於五帝的故事,選擇其中能夠相互印證的編寫下來,寫成《五帝本紀》。

我讀這篇文章時,心中有些羞愧。我本來自詡為是個寫文章的人,可是我對寫文章從來沒有那麼較真過——或許這就是我的文章不為人看重的原因。

在古代寫文章,和今天寫文章,本質上應該是有所不同的。他們可以稱之為史家,文學家,而像我這樣的,倒不如說是個寫字工人。

古人中寫文章的和我們區別很大。如果要去細緻地分析區別和形成原因,恐怕能說上三天三夜。我們也不用對這些關注那麼多,只需要了解怎麼能使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就好。

注重質量,適當得減少數量。我曾在網絡寫手群裡待過一段時間,那裡面做的好的,一天寫十幾篇二十篇文章。我很佩服他們,卻也有些驚疑——人的靈感應該難以達到這樣的地步。

擴充自己的知識。想要成為一個好的作家,豐富的人生經驗和多元化的知識面是必須的。

如果真的想要創作好的作品,並想要持續的創作,做到以上兩點恐怕是必須的。

不過也是我多此一舉,其實這是簡單至極的道理,是不用我多嘴的。寫字工人們,大多是為了流量而迫不得已,或者說樂在其中罷了。

相關焦點

  • 五帝本紀贊 古文觀止
    這篇贊語的宗旨,在於說明《五帝本紀》一文的史料來源以及作者的取捨,文章雖不足二百字,卻極盡曲折迴環之妙,在《史記》諸多贊語中可稱超絕。   作者探求的是有關五帝的史實。然文章落筆即云:學者多稱五帝,可五帝之事已經非常久遠。只此一語,便把五帝置於若有若無、可望而不及之境。
  • 五帝本紀贊
    古文觀止—073    當年,司馬遷繼承父志,在忍受殘酷刑罰的同時,終成《史記》。
  • 《史記·五帝本紀》應該怎麼讀?
    《五帝本紀》應該是《史記》的眾多章節中時間跨度最長的一篇,自黃帝到舜,相距千餘年。《五帝本紀》把五位上古帝王濃縮到了一篇文章裡,其簡略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而關於這五位帝王的記述也是有所側重的,如顓頊和帝嚳的材料就很少,基本算是一筆帶過,黃帝、堯、舜是著重來寫的,尤其是舜,可謂濃墨重彩,一個人佔據了《五帝本紀》近半篇幅。
  • 《五帝本紀》與《孝文本紀》文本的參照
    李氏既注意到了《孝文本紀》所載詔書所體現出的「質古溫醇」「三代之遺」,又注意到在思想上與《孝武本紀》的正反對比。這樣看來,司馬遷在《孝文本紀》中以詔書為主的文本生成方式,在形式內容上同時與《五帝本紀》和《孝武本紀》形成了一種參照性,其或褒揚或批判的思想不言而明。
  • 《五帝本紀》的撰寫的思想因素是什麼呢
    《五帝本紀》的撰寫的思想因素是什麼呢《五帝本紀》所列五帝以黃帝為始,對其之前的帝王系統則闕而不錄,僅說「少典之子」。《史記》之前,文獻系統中存在不少對上古帝王系統的記錄,各種文獻對上古帝王系統的記錄十分混亂,不限於五位帝王,即便如《戰國策》《呂氏春秋》《周易》所記數量為五位,具體哪五帝也與《史記》不同。
  • 五帝本紀:部落時代的傳說
    五帝在今天看來更像是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其年代久遠,即便在秦漢古書中的記載也近乎虛無縹緲,加之後代對他們的神化,如今早已經失去原樣。即便是司馬遷也只是按照先人的記載加以總結寫就了這篇五帝本紀。
  • 華夏共祖五帝——《史記•五帝本紀》讀書筆記
    於是這一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第六種:黃帝(軒轅)、青帝(伏羲)、炎帝(神農)、白帝(少昊)、黑帝(顓頊)。《史記》為通說,更可信,因為司馬遷寫《史記》的態度和方法。為了寫好中國第一部通史,司馬遷採取了較為客觀的態度,他遊覽各地,對史實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調研。
  • 為什麼《史記》的開篇是《五帝本紀》,而沒有記載三皇?
    東漢時候的張衡(就是發明地動儀那位)就認為司馬遷在《史記》裡頭獨載五帝,不紀三皇是不合適的,應該要把三皇補上去。後來,唐代的小司馬(司馬貞,作《史記索隱》)還真就把《三皇本紀》補進了《史記》裡頭。現代出版的本子大都沒有收錄,但是如果尋得一些舊的影印本(如百衲本),《三皇本紀》就明明白白擺在開卷第一篇。
  • 堯舜禹禪讓只是意外的插曲——再讀《五帝本紀》
    在傳統儒家的講述裡,堯舜禹三代的傳承是「禪讓制」,許多文人在講述這一歷史時,使用的「原始文獻」是《史記》中的《五帝本紀》一篇,但如果細細考究,《五帝本紀》中的堯舜禹禪讓絕對是一場意外。以上,就是傳統儒家所講述的堯舜禹禪讓史,但只在《五帝本紀》這一篇目中,也能看出很多疑點。堯之前一直是世襲制《五帝本紀》中記載黃帝實行德政,整軍備武,威震四方,後來在涿鹿聯合盟軍打敗了敵人蚩尤,被眾首領推舉為天子,有不服的,黃帝就去徵討,最終天下大定。
  • 司馬遷為什麼會在《史記》為上古五帝作傳,有的還是聽來的?|《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是司馬遷在《五帝本紀》裡記敘的第一位首領。《史記·五帝本紀》這裡,司馬遷主要說了6件事,一言概括之,便是「發展農業,教化民眾,虔誠祭祀」。《史記·五帝本紀》不同於對前面三位的介紹,司馬遷在交待帝嚳的身世時,特意強調說,帝嚳的父親蟜極和祖父玄囂都沒能做成部落的首領,直到帝嚳本人才擔起了部落首領的重任。
  • 篇章一:五帝本紀·孰真孰假
    一五帝的事情,歷史久遠,到司馬遷時就有點說不清楚了,故而史遷在論贊中言: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這裡司馬遷說的是實情。五帝究竟是哪五位,三皇五帝又是誰,諸家的論述不一,有說黃帝、顓頊、嚳、堯、舜者,有說三皇為伏羲、神農、黃帝者,(參見《史記志疑》)更有一些論說荒誕不經。面對這些,這篇如何寫得更加典範呢,司馬遷採取了實踐與理論結合的方法。
  •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
    那麼,我們就先讀讀《史記》吧。五帝本紀第一。舜二十歲有孝名,三十歲堯舉用了他,五十歲代行天子之事,五十八歲堯去世,六十一歲取代帝堯登上帝位。登帝位後三十九年,到南方巡狩,死於蒼梧之野。葬於長江之南的九嶷山,這就是零陵。
  • 說三皇,道五帝,五帝其實本一系
    《史記.五帝本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而在十二篇本紀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五帝本紀」——其實這只是最著名的五位遠古傳說中的部落首領,但無疑確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開端和源頭,其地位之高影響力之大無需多言,至今我們中國人也都以「炎黃子孫」而自稱就可見一斑。
  • 《史記·本紀》評點一:五帝、夏、商、周
    文/格瓦拉同志《史記》又稱《太史公書》、《太史公記》,系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編撰的一部紀傳體通史,起自上古傳說中的五帝時期,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史料涵蓋年代計3000餘年,在正史當中成就最高。全書共一百三十卷,分本紀十二卷、世家三十卷、列傳七十卷、表十卷、書八卷,其中用於記載皇帝事跡的部分稱本紀。因限於篇幅,本文只對五帝、夏、商、周本紀部分進行評點,採用文言文形式。評點如下:五帝本紀:五帝事跡,年代玄遠,信史復稀,大抵皆神話虛誕之詞,然亦可窺先民開闢之象也。當此之時,民風淳樸,禮敬鬼神,稼穡漸興,依時治事,於曆法、刑獄、兵革、教化諸事,漸備矣,遂開先民文明之風。
  • 五帝本紀——軒轅黃帝,成年前……
    浪濤滾滾,數不盡英雄人物、道不盡偉岸奇觀……《五帝本紀》以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司馬遷提出夏商周之前是「五帝時代」,得到很多人的認可,黃帝在後人的眼中,已經是一位實實在在歷史人物,他的形象有血有肉。黃帝是有熊部族(今河南省新鄭縣一帶)的首領,故號有熊氏;後來,他成為中原各部族聯盟的共同領袖,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傳說黃帝為中原民族的共同祖先。
  • 一篇一篇讀《史記》1:《五帝本紀》之黃帝
    今天是第一天,讀《五帝本紀》「本紀」是第一部分,共十二篇。本紀大體上是以該篇帝王為綱的有關整個國家的大事綱要。《五帝本紀》是「本紀」部分的第一篇,主要寫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五個帝王。黃帝炎帝也是少典國君的後代,所以說我們是炎黃子孫。2、黃帝的母親是附寶。黃帝出生於壽丘,本姓公孫,因長於姬水邊,所以又以「姬」為姓。
  • 五帝是哪五帝?不止五帝的五帝時代
    為什麼史記只有五帝沒有三皇?我們已經說過三皇。現在我們來聊聊五帝。提到五帝,無論懂不懂歷史。首先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上古五帝是哪五帝?五帝是哪五帝?第一次接觸地是通過太史公的《史記五帝本紀》,書上記載:黃帝死後,傳位孫子顓頊。顓頊死後,傳位侄子帝嚳。帝嚳死後,傳位兒子帝摯。「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帝堯禪讓女婿帝舜。
  • 史記本記沒跑了-五帝本紀
    開篇是五帝本紀,這一章就是描寫夏朝以前,在百姓中口口相傳的三皇五帝。這一個本紀有這五位主角:黃帝、顓頊、嚳、堯、舜。據說少典是當時一個諸侯國的名字,歷史上有一些典故說,少典娶了嬌氏女,生下了黃帝和炎帝,但司馬遷並沒有採用這個說法。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有著只要是歷史名人就有的氣質和才能,如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殉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此段為原文)。
  • 史記(一)五帝本紀
    開篇是五帝本紀,這一章就是描寫夏朝以前,在百姓中口口相傳的三皇五帝。這一個本紀有這五位主角:黃帝、顓頊、嚳、堯、舜。據說少典是當時一個諸侯國的名字,歷史上有一些典故說,少典娶了嬌氏女,生下了黃帝和炎帝,但司馬遷並沒有採用這個說法。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有著只要是歷史名人就有的氣質和才能,如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殉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此段為原文)。
  • 《史記》原典精讀:五帝本紀第一(01)
    本其事而記之,故曰本紀。又紀,理也,絲縷有紀。而帝王書稱紀者,言為後代綱紀也。□正義 鄭玄注中候敕省圖云:「德合五帝坐星者,稱帝。」又坤靈圖云:「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案: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禮,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譙周、應劭、宋均皆同。而孔安國尚書序,皇甫謐帝王世紀,孫氏注世本,並以伏犧、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顓頊、高辛、唐、虞為五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