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青龍鎮遺址發掘航拍圖
圖片說明:地宮出土阿育王鎏金塔(資料照片)
圖片說明:隆平寺塔地宮出土的唐安史之亂時期珍貴錢幣——得壹元寶
圖片說明:隆平寺塔基出土的帶有銘文的磚頭
原標題:青浦青龍鎮最新考古發現展示重要證據—— 上海曾是「海上絲路」重要節點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的上海是一個荒寂的濱海漁村。然而就在近日,上海博物館在考古挖掘中有重大發現,不僅展示了唐宋時期上海的繁榮,更揭示了上海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重要地位。這一考古發掘成果即將正式公布。
揭開神秘面紗
四層套函「中藏舍利」
今天的上海是聞名中外的貿易、航運、經濟和金融中心,洋山港更是世界級貿易碼頭。不過,上海對外貿易的「鼻祖」是誰,可能少有人知。上海博物館最新的考古發掘成果將答案鎖定在舊時青浦青龍鎮(現白鶴鎮一帶)。
作為上海最早港口的傳奇,青龍鎮一度活在歷史古籍和民間傳說裡。經過上海博物館考古部的長期考古調查和勘探,這座湮沒於地下數百年的港口重鎮正逐步揭開神秘面紗。此次考古發掘唐宋房屋基址、水井、爐灶、鑄造作坊、墓葬等遺蹟,出土銅、鐵、木、陶瓷器等近2000件。出土的越窯、邢窯、長沙窯、龍泉窯和福建窯口的大量貿易瓷器佐證了青龍鎮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港口的興盛,與文獻記載相吻合。近期又發現了青龍鎮「北寺」——隆平寺塔基,出土文物與文獻記載相符。
據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青龍鎮《隆平寺寶塔銘》記載:宋明天子即位,舉賢良,興文教,不禁浮屠造塔廟,興佛事……遂於隆平精舍建塔七層,高聳雲霄。自杭、蘇、湖、常等州月日而至,福、建、漳、泉、明、越、溫、臺等州歲二三至,廣南、日本、新羅歲或一至。人樂斯土,地無空閒。衣冠名儒,禮樂揖讓,人皆習尚,以為文物風流之地。
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主任陳杰表示,新發現的隆平寺塔基地下結構比較特殊,塔心室夯土層下有十字木樑結構。此次發掘工作中,在隆平寺塔基發現了保存完整的地宮,隆平寺塔地宮為仿塔結構,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48米,南北寬1.2米,高1.42米。下為三層磚疊澀砌出須彌座,中間束腰,地宮主體為直壁,東、西、南三面各砌有火焰形壼門,頂部用磚疊澀封口,上蓋一梯形覆石。地宮宮室內壁為石板砌築,下面滿鋪各時代錢幣萬餘枚,錢幣年代較早的為五銖,最晚則為天禧通寶,重要的錢幣有得壹元寶、鹹康元寶、宋元通寶鐵母錢等。
地宮中置套函,函外左右各有一座阿育王塔。套函共有四層,最外為木函,向內依次為鐵函、木貼金函、銀函。銀函底部鋪有一層彩色寶石,上置一尊釋迦牟尼涅槃像。此外,在木函內還裝藏有銀箸、銀勺、銀釵、銀龜、銅鏡、水晶佛珠等一批供奉品。本次發掘在套函內發現了一個銅瓶,瓶內裝有4顆圓珠,其中3顆為水晶質,它們應當就是佛教聖物舍利,這一發現也與文獻中關於隆平寺塔「中藏舍利」的記載相符。
發掘昔日輝煌
「海上絲路」重要港口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線路始於秦漢,繁榮於唐宋,轉變於明清。包括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是迄今所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在人們傳統的認識中,「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主要包括泉州、福州、北海、廣州、漳州、寧波、南京、揚州、蓬萊等城市,而此次的考古發現,當時的青龍鎮已經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中的重要港口。
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因素,吳淞江淤而復疏,浚過又淤,長年循環往復,吳淞江下遊至入海口漸成平陸,匯成細流。吳淞江變主為客,倒過來成為黃浦江的一條支流,最後導致海舶不能回溯,駛入青龍港,部分海舶只能停泊於離海更近的上海浦一帶。原本控江連海的青龍鎮,賴於生存和發展的良港條件逐漸喪失,日趨衰落。到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朝廷撤消廢除青龍鎮的市舶務,失去了海外貿易這一支柱產業後,盛極一時的青龍鎮淪落為一個村鎮,並逐漸被人們遺忘。
2012年10月起,全國各地知名考古專家來到隆平寺塔地宮遺址考察。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信立祥認為,唐宋時期的重要出口口岸,過去只關注泉州、寧波等,沒有提到上海,此次發現的隆平寺塔,除了佛教的用途之外,也與海上貿易直接相關,其從一個側面也顯示出當時上海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也是一個重要的節點。此次考古發現,不僅對考古史,而且對社會史和對外貿易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青龍鎮作為對外貿易港口,從唐代中晚期至南宋末期,延綿500年。其中,最繁盛輝煌的是北宋到南宋的100多年間,其間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為近代上海及現代上海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
印證文獻記載
文化源頭集聚靈氣
據《紹熙雲間志》記載,到了北宋景祐(公元1034-1037年),青龍鎮由過去單一的軍事性質建制向行政區劃轉型,改由武臣守鎮事為文臣理鎮事。特別是從米芾擔任鎮監以後,青龍鎮既有檣桅林立、廟宇樓臺之盛況,更有人文薈萃之佳譽,吸引了眾多的文人名士,文氣迅速集聚。宋代的著名詩人梅堯臣也曾在青龍鎮居住遊歷,並對其詳細考察,撰寫了第一部青龍鎮志《青龍雜誌》。他創作和吟誦的《青龍江上觀潮》「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卻回如鼻吸。老魚無力隨上下,閣向滄洲空怨泣……」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吳淞江上漁民捕捉鯨入港的情景。文學家蘇東坡也曾在青龍鎮留下足跡和詩篇,並與疏浚青龍江的文學家章楶詩詞唱和,著名的《水龍吟·楊花》便是佐證。
陳杰表示,有關文獻顯示,青龍鎮因為地處南北海路交通的要衝,又有吳淞江、長江溝通內陸,地理位置優越,所以是唐宋時期「海商輻湊之所」。為了進行貿易管理,政和三年(1113年)在青龍鎮所屬的秀州華亭縣設置管理對外貿易的市舶務,紹興元年(1131年)青龍鎮單獨設立市舶務,「青龍鎮遺址歷年考古發掘出土了來自福建、浙江、江西等窯口可復原瓷器6000餘件及數十萬片碎瓷片。出土瓷器絕大部分為南方窯口,唐代以越窯、德青窯、長沙窯為主,至宋代漸轉為以福建閩清義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產品為主。其中,大量福建窯口的瓷器與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發現的瓷器組合非常相似,說明當時許多瓷器產品運到青龍鎮後,進而轉口外運,主要銷往高麗與日本。考古發現的瓷器與文獻記載相印證,證明了青龍鎮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之一,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添加了新證據。」
貿易的發達,帶來了文化的繁榮。青龍鎮作為江南文化的碼頭,上海文化的源頭,集聚了靈氣、大氣和文氣。白居易、杜牧、陸遊、範仲淹、王安石、趙孟頫等眾多名人都為青龍鎮所吸引,常駐足於此,交友賞景,吟詩作畫,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流傳了不計其數的佳話,給青龍鎮增添了濃鬱的人文色彩。諸如:唐朝陸龜蒙的《淞江懷古》、白居易的《淞江觀魚》、杜牧的《吳淞夜泊》、皮日休的《滬瀆》,宋朝範仲淹的《吳淞江上漁者》、司馬光的《江上漁者》等詩詞名篇佳作,營造了青龍鎮濃鬱的文化氛圍。
當時的青龍鎮人「事佛尤謹。方其行者蹈風濤萬裡之虞,怵生死一時之命,居者歲時祈禳吉兇薦衛,非佛無以自恃。」(南宋紹熙《雲間志》下)鎮上在天寶年間先建報德寺(亦稱青龍寺;寺內建築青龍塔至今屹立),以後又建多座,包括此次發現的隆平寺塔基,讓人們對於隆平寺更充滿了期待。佛教的興盛,曾引來了日本學問僧,《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清楚地記錄了日僧圓仁與其弟子惟正等44人出入此地的事跡。晨鐘暮鼓、帆檣如林的青龍鎮,以東方大港的氣魄,一時聲名遠播海內外。
上海有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馬橋文化的歷史遺存,近年來廣富林古文化的發現又豐富了對上海古文明的認識。青龍鎮遺址的發掘填補了對上海在唐宋元時期城市文化發展的認識,將上海作為對外貿易重鎮的歷史向前推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