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地域遼闊,地貌多樣,類型齊全,氣候適宜,四季分明,物產繁多,食材豐富。河北地處中原之北,歷史悠久,長期為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交流融合之所。食材的豐富、文化的交融、習俗的碰撞,千年的積澱蘊育了河北不同區域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為使大家對河北飲食文化有個初步了解,我們以11個設區市為單元推送地域特徵鮮明的名特食品和特色小吃。由於各地名特食品和特色小吃品種太多,微信公眾號篇幅太小,而且沒有嚴格的入選標準,肯定會掛一漏萬,歡迎在本文底部「寫留言」處留下您的看法。今天我們推送第五篇——保定名特食品和特色小吃。
保定馬家老雞保定馬家老雞鋪的清真滷煮雞,至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其創始人是河北河間果子窪村的一個馬姓回民。他農忙時種田,農閒時煮雞到集市上賣。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他來到保定,在馬號旁邊真武廟胡同住下,以製作熟雞到府門口出售為生。由於他煮的雞氣味適口,生意較好。傳到第三代馬耀輝時,便改為坐商,名為耀蘭齋馬家老雞鋪,生意很是興隆。在多年的同業競爭中,馬家老雞鋪精心鑽研技術,形成自己獨特的技藝和配方。馬家老雞成品色豔、芳香、味美、肉嫩、骨脆、軟而不爛,成為保定名吃。一些在保定的名人如李鴻章、曹錕等都曾為之揄揚,使馬家老雞的名聲更大,過往客商無不購買,成為人們饋贈親友的珍貴禮品。
馬家老雞用料考究,加工精細。其雞必選雞形豐滿、肉多膘肥的活雞,按照伊斯蘭教規宰殺。煮雞的作料有蔥、蒜、姜、花椒、大料、桂皮、白芷、小茴香以及砂仁、豆寇、肉桂等名貴中草藥。加工出的成品雞一個翅膀插入口內,一個翅膀窩向後方,兩爪插入膛內,整個外形呈琵琶的形狀,豐滿美觀,逗人食慾。
白運章包子白運章包子的創始人白運章於民國13年(公元1924年)在保定馬號開設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包子鋪。他的包子選料精良,製作嚴格,個大餡足,味美適口,肥而不膩,受到眾人稱讚,成為保定名吃。民國19年(公元1930年),一場大火吞噬了馬號,白運章包子鋪也未能倖免。白運章在廢址上蓋起了新式飯館,包子的製作更為精益求精,「白運章」也成為保定城裡一流的飯店。
白運章包子選用的牛羊肉必須是鮮嫩的,專挑背部肥瘦相宜的花糕肉,其所用香油也是定點製作。制餡兒時先將剁好的肉餡兒用高級醬油和面醬餵制,用花椒和大料水調軟,再放入小磨香油、味精、蔥花、薑末和擠幹的菜餡兒。麵粉則用優質精粉。白運章包子具有皮薄、邊窄、餡兒大、油多等特點,製成的包子呈鈴鐺形,隔著麵皮就能看到餡心,把包子夾起來一晃,裡面的肉丸能在皮裡晃動,吃起來滿嘴流油。
何家燒餅何家燒餅的創始人何文明自幼跟隨舅父學習打燒餅的技藝,天長日久,練就一手過硬的手藝。後來,何文明在樓南街租了一間門臉,起名為「和成齋燒餅鋪」,以做芝麻燒餅為主,兼營糖燒餅、散子、麻花等食品。由於他的燒餅味道別具一格,被人們譽為何把兒燒餅(把兒,為北京土語,何文明在北京長大,故人稱何把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公私合營,何家燒餅絕跡。1980年,何文明之子何布雲又重操舊業,並起名何家燒餅,外酥內軟、香味可口的何家燒餅又重新出現。
白肉罩火燒保定義春樓的白肉罩火燒是保定名吃之一,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具有肉鮮、湯清、味香、肥而不膩、軟而不爛等特點。據傳,義春樓的前身是光緒年間的一座肉鋪,由張洛丙創辦,原名益春樓,後由張洛瑞繼承,改名義春樓。它開始時經營廉價的豬頭肉鍋罩火燒,由於成本低,售價便宜,很受窮苦人民的歡迎,生意逐漸興隆。馮玉祥幼年時代,家境貧寒,進城時,吃不起大飯館,總到義春樓吃豬頭肉鍋罩火燒。馮玉祥當上將軍之後,每次回到保定,還是必到義春樓吃罩火燒,從此,義春樓的罩火燒聲譽大振。
義春樓的罩火燒選料精細,肉罩選用的新鮮豬肉必須是前夾心或正肋。先將肉打成方塊,用冷水浸泡,衝洗數次後,將血水洗出,用刀把豬皮刮淨再下鍋。先用旺火將水燒開,撇出肉中的汙漬,除去浮沫,再放花椒、大料、老蔥、老薑、老蒜、丁香、桂皮、白芷、三艾、小茴香和鹽,把湯熬成乳白色,再慢慢煮。火燒外脆裡嫩,撕開後層層疊疊,把火燒按層撕成雲彩片,將煮熟軟的肉切成薄片,把大蔥切成段,盛在碗內,用開鍋頭湯將火燒澆數次,必須罩透,略盛少量湯汁。吃的時候在碗內放些白醬油,如配上糖蒜及醬蝦油、什錦小菜會更加鮮美。
白玉雞脯白玉雞脯是河北名菜,始於清末,由保定府衙內名廚所創製,後流入菜館,並增加了配料,製作工藝更加精細。白玉雞脯是將仔雞肉去皮、去骨,剁成雞茸,加蔥、姜、水向一個方向攪上勁後,加雞蛋清、精鹽少許,再攪上勁。另用兩個雞蛋清打成蛋泡狀也放入雞茸內。炒鍋燒熱,下豬油,燒至四成熟時,下雞茸糊,用溫油慢慢滑熟一面,再將其翻身,至兩面漲發成形,色白光亮時,撈出瀝油。鍋內留油少許,下花椒,炸出香味後撈出,下玉蘭片、油菜心煸炒,隨後放嫩雞脯,下酒、鹽、味精、胡椒粉少許、鮮湯適量,燒沸,下澱粉勾芡即成。
高碑店豆腐絲高碑店豆腐絲色澤乳白,富有彈性,味含五香,營養豐富,既可佐餐,又可下酒,物美價廉。這種豆腐絲不僅深受當地人的歡迎,還遠銷日本。
相傳在宋朝時高碑店有一家姓龔的,祖傳做豆腐,第五代名龔旺。宋遼戰爭時,遼蕭太后駐軍於此,吃到龔旺的豆腐,大為讚賞,回到幽州後還思念龔旺的豆腐,但路途遙遠,豆腐運到後便不能食用了。於是責令龔旺必須想方設法將純味豆腐送到。龔旺朝思暮想,一天壓豆腐時,用力過大,壓成了豆腐片子,拿出去也是沒人買,妻子便加上鹽、花椒、大料等作料醃製起來。第二天打開罈子,香味濃鬱。送到京城後,大得蕭太后的讚賞。此後,經過不斷改進,豆腐片越做越薄,又切成絲,捆成把,就成為現在的豆腐絲了。
這只是傳說,據調查,高碑店豆腐絲出自賈、王兩家之手,至今已傳了七代,300多年。他們採用伏地大豆,經過篩選、浸泡、磨漿、煮沸、除渣、凝固、壓片、切絲、滷煮、捆把等十道工序,才製成香味濃鬱、風味獨特的五香豆腐絲。清朝慈禧太后去西陵途中,嘗到高碑店的豆腐絲,讚不絕口,封為御膳珍品。
唐縣碗肉唐縣碗肉是保定唐縣的一種風味小吃。清末民初,唐縣皮毛業發達,大量宰殺羊只,羊雜成為棄物,縣城居民用羊雜創出此種小吃。以羊油和辣椒麵熬成紅湯,煮出羊雜,食用時再在湯內泡上事先煎好的煎餅。色澤鮮紅,風味獨特,冬春食來,頓覺暖意融融,且價格低廉,故而深受百姓喜愛,成為地方名吃。
徐水小驢肉徐水小驢肉以其成色鮮嫩,熟度透徹,不塞牙,不膩口,塊大成型,肉質純正,香味濃鬱,在清雍正年間就已經名聞遐邇。徐水小驢肉以漕河鄉曹莊村範家最為正宗,其加工驢肉至今已經五代,因其製作工藝獨特,故一直享有盛譽。
白洋澱貼餅子熬小魚白洋澱貼餅子熬小魚是白洋澱周邊的民間小吃。白洋澱盛產魚蝦,將一兩寸長的小魚洗淨後,放入加好水和蔥、姜、醋、醬等調料的鍋內,待鍋燒開燒熱後,將和好的摻了黃豆面的玉米面拍成餅子貼在鍋內,餅子一半在水中,一半露出水外,到鍋中的水熬幹時,小魚和餅子正好全熟。餅子的香味和小魚的香味融合在一起,勾人食慾,是白洋澱人家的日常飲食。
相傳乾隆皇帝到白洋澱吃過這半蒸半煮的餅子小魚後連連說好。如今貼餅子熬小魚已經成為白洋澱人招待外地遊客的招牌菜。
責任編輯: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