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當然不是民族英雄,這是毋庸置疑的。先不說嶽飛所謂的英雄事跡都是出自他孫子嶽珂吹捧他的小說,跟《金史》也完全無法互相對照,就當時連民族的概念都沒有,哪來的什麼民族英雄?即便嶽飛的那些吹出來的事跡都是真的,也頂多是各為其主,壓根算不上什麼民族英雄。而且民族英雄這個概念出現的時間比較晚,至今也沒有一個確定的概念,屬於比較籠統的,比如漢族人說嶽飛是民族英雄,那麼滿族人也可以說宗弼是民族英雄。都是為自己的民族謀利嘛,當然是民族英雄。這樣的話,那麼阿貓阿狗都是民族英雄,所以民族英雄的概念,至少要有兩個前提,一是必須以為中華民族、為中國謀利的才是民族英雄;二是必須是對外的,不是對內地。
兩個前提結合起來可以這麼說,中華民族和中國的成型差不多都是在清朝中期,在近代為了抵禦西方列強的衝擊而明確,最終成為社會共識。為什麼這麼說呢?按照譚其驤先生的觀點,清朝在鴉片戰爭之前的疆域為中國的歷史範圍,在這個區域之內的政權和民族屬於中國,在這個範圍之外就不屬於中國之歷史。我們是如何處理歷史上的中國這個問題呢?我們是拿清朝完成統一以後,帝國主義侵入中國以前的清朝版圖,具體說,就是從18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以前這個時期的中國版圖作為我們歷史時期的中國的範圍。所謂歷史時期的中國,就以此為範圍。
不管是幾百年也好,幾千年也好,在這個範圍之內活動的民族,我們都認為是中國史上的民族;在這個範圍之內所建立的政權,我們都認為是中國史上的政權。簡單的回答就是這樣。超出了這個範圍,那就不是中國的民族了,也不是中國的政權了。而且中國也是古今異義的詞彙,今天中國的是國號,是一個主權國家,而在古代,中國的概念有地名(你可以理解為淮河以北,也可以理解為長江以北,而且南宋曾稱大金為中國)、古典王朝的美稱(類似於今天偉大的祖國)、國都(李憑中國彈箜篌)、文化概念(日本、越南都曾以中國為自稱),沒有一個和國家有關,直到清朝中國才上升到國號的高度。
而且中國和中華民族的成型,都和清朝大規模開疆拓土以及近代和列強的一系列外交交鋒有關,通過戰爭和外交交鋒,清朝將其疆域和統治的各族人民全部納入到中國和中國人的概念當中。《清朝皇帝的中國觀》而且在此基礎上,中華民族開始成型,最開始中華民族只包括漢滿蒙回藏五大族,其實也正常,清朝體制內就是這五大族,而且回當時不包括回族,而是指新疆的維吾爾族等民族。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共和國成立之後,中國境內的各個民族都被納入中華民族當中。因此,民族英雄應該是以中國和中華民族為前提條件,對外反抗外侮、為中華民族謀利的英雄人物,而且這個外必須是中國的歷史範圍之外。
比如說張騫探明東西方之間的商路,開拓絲綢之路;高仙芝帶兵到中亞擴大古典中國的影響力;成吉思汗和其子孫的西徵;鄭成功從荷蘭東印度公司奪取臺灣島;清朝把沙俄趕出黑龍江流域、以及近代以來反抗外侮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仁人志士等才是民族英雄。而宋金都是在這個歷史範圍之內的政權,所以宋金之間的戰爭不過是兩個政權之間的火併而已,還達不到中華民族的高度,更不是為中國謀利。所以就算嶽飛的那些事跡都是真的,嶽飛也不是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