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這麼一打呀,別的咱不誇,誇一誇中超聯賽是『狗不理』包子!」
小時候,總是喜歡坐著聽馮鞏老師的相聲。每次聽到這裡,一陣饞意湧上,總在想:「這狗不理包子,到底是個什麼味的呀……」
一晃,多年過去了。奔波於工作生活,童年的狗不理也要忘記想起了。
而這時,手機的一條推送,把我拉回了當年的思緒。但由很快就清醒了過來。
「『狗不理』將於新三板退市」。
童年那個讓我魂牽夢縈的狗不理,現在怎麼變得這樣了。
起源
狗不理包子的起源很樸實。
清朝道光年間十一年,創始人高貴友在老家武清縣下朱莊出生,小名為「狗子」。
在十四歲那年,高貴友只身前往天津學手藝,在麵食鋪當夥計。由於高貴友勤奮好學,慢慢的就練就了一門好手藝。之後,他不願意寄人籬下,於是自己開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包子鋪,名為「德全號」。
開店後,高貴友發明出了半發麵、水餡的餃子,口感軟嫩,有嚼勁,味鮮卻不膩。而且,包子皮褶子一定有十八道,俯視是菊花狀的。這些也是後來所有正宗「狗不理」的標配。
高貴友由於用料精細,不摻假,受到了食客們的追捧。但客人增長多,客流量變大,高貴友經常忙的顧不上搭話。於是高貴友想出了個辦法:他準備了一個錢碗,食客往裡投入錢,包子鋪直接上相應數目的包子,省掉了說話的流程加快了速度。
大家就笑稱「狗子買包子,一概不理人」,久而久之,「狗不理」這個名號,就出來了。
傳說,袁世凱在天津編練新兵時,曾將「狗不理」包子獻給慈禧太后,品嘗後太后大悅說出:「山中走獸雲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從此「狗不理」的名號打出了圈去。
到了2000年,郭冬臨老師和馮鞏老師的相聲《舊曲新歌》讓更多的觀眾知道了「狗不理」這個大名。
牆倒眾人推
90年代的狗不理,便宜、簡單,是天津市民的最愛。
但好像,成名後的「狗不理」包子,失去了最初的樸實。
經歷了一系列變化,從公有變成私有,於2015年新三板上市。但最終在上市5年後,狗不理竟然選擇了退市。
於是全網之間,一片嘲諷「『狗不理』藥丸」。儘管可能大多數人對於上市和退市的認知,只是「上市=開業,退市=關門」,儘管這個認知其實是有失偏頗的,但沒有人在乎,只是傾盡全力嘲諷。這一陣嘲諷熱潮,也在說明:「狗不理」已經要變成「人不理」了。
打造「貴族」包子?
自從知名度被打開,成為了商業公司,「狗不理」似乎已經忘記了,它其實是個包子鋪。
包子,是一個平民食物,這是所有中國人的共識。
貴一點可以,太貴了免談。「狗不理」的包子卻可以將一籠豬肉包賣到46塊一籠,也不多,一共也就8個共2兩的包子。而在菜單中,20或者30塊的一隻的包子比比皆是。而同時期,慶豐包子鋪的一斤包子也只要三塊五。
在「狗不理」吃一餐飽的,夠其他地方吃餐好的。但如果你說在「狗不理」吃了好的,說不定會引起人譏笑:「吃『狗不理』了還叫吃好的」。
於是,叫外地人不吃「狗不理」,成為一個天津人最基本的素養。
資本浪潮中反覆試探
前陣子,一個專家指出:「狗不理」不能只吃祖上留下來的老本了,要力求傳承、創新,才能跟上時代。
可是,「狗不理」的創新還少嗎?
2015年時,「狗不理」用3000萬取得了澳大利亞高樂雅咖啡連鎖店的中國連鎖經營權,並揚言表示要在5年內開200家分店。但如今8年過去了,高樂雅現在已經只剩下20家店了,而且半數以上都在天津。
而在2019年,它宣布要製作「益生菌包子」,並且併購了澳大利亞益生菌企業。
與此同時,還在上海進博會賣起了面膜和眼罩,請問是包子味的嗎?
「狗不理」的種種行為都讓人感到不解。
關於「狗不理」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的小故事。
兩個人坐著吃「狗不理」。一個人一大口咬下包子,汁水四濺,濺得另一個人滿臉湯水。
這時小二看到了,連忙拿出溼布要幫忙擦臉。
這時那個人只是淡然的揮揮手制止了小二,說「不著急,他還有兩個呢」。
曾經的「狗不理」,構成了一代人的青春與回憶,讓人無比留戀。
眼中只看到的是錢,註定做不好踏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