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修煉,向來有「三千六百法門」之說。但就修煉系統與修煉方式而言,大多在五門之內及兩大派系之分。一般來說,全真教注重煉養,故有「丹鼎派」之稱;而正一教注重齋醮,故有「符籙派」之名;雖然這種分法不太全面,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全真教偏重清修,但也不失齋醮。而正一教雖也修煉,但其道法主要是以修齋打醮、驅鬼祈神為主。
齋醮的發展與歷史
道教的齋醮科儀是道教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人神相通、神仙信仰為基礎的一種奇特宗教儀式。齋醮的歷史源遠流長古而有之,最早起始於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及巫術文化。《上清靈寶大法》曰:「齋法起於中古。」《禮記·曲禮》云:「戒齋以告鬼神。」《史記》說:「擇良日齋戒,設壇場。」由此而知,古人祭祀早己有「齋戒」、「壇場」等名詞應用,可見齋醮儀式歷史十分悠久。
「齋」與「醮」原本是兩個概念,但在道教中都屬祭祀的範疇。「齋」是齊和淨的意思,古人祭祀之先必要沐浴更衣、不居內寢、禁止葷酒、以接鬼神,故名謂「齋戒」。道教沿襲古禮,尊神敬道,祈禳之先需以素食清心、沐浴潔身,故稱「修齋」。《雲笈七籤》云:「齋者也,齊整三業。外者不染塵垢,內則五臟清虛。降真至神,與道合真。能修長齋者,則道合真,不犯禁戒也。故天師遺教,為學不修齋直,冥如夜行不持火燭,此齋直應是學道之首。」而「醮」的意思是祭,《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中說:「古謂醮者,祭之別名也。降天帝致萬神,莫大於醮。」所以也可這樣講:「齋法」必須清整身心,多注重於心理;而「醮」指祭禱活動,多注重於儀式。隋唐以後在道教科儀中,齋與醮的界限逐漸打破,齋法逐漸包溶於醮法之中,並以「齋醮」並稱沿襲至今。
道教舉行齋醮又稱「建醮」、「修醮」、「打醮」,或叫「做道場」、「做法事」。在古代,建醮必先設壇。而所謂的「壇」,是指在平坦的地上,用土築成的高臺,道教稱為「醮壇」,又叫「法壇」。齋醮設壇原為露天,後來有些改在殿內。《道書授神契》中雲:「古醮壇在野,今於屋下,從簡也。」早期太平道與五鬥米道已有齋醮活動,而《天宮章本》可以說是道教最早的一本齋醮科書,張道陵則是齋醮科儀的創始人。道教齋醮活動在近兩千年中歷經各代盛行全國,特別是大唐時期皇帝將道教立為國教,故齋醮活動也就成為國家的儀式。另外齋醮的等級也有嚴格的區分,不同形式的齋醮,築有不同規模的醮壇。大型齋醮活動,往往築有若干個壇,其中一個是主壇,叫做「都壇」,其他的壇叫做「分壇」。而規模最大的道場要算在明代。據《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記載:「金籙普天大醮三千六百分位;玉籙周天大醮二千四百分位;黃籙羅天大醮一千二百分位。」由此可見,當時場面可謂壯觀之極。但是到了明朝以後,道教因種種原因開始衰落,齋醮活動也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逐漸走向民間,許多大型科儀甚至失傳。
在歷史上,不論是全真派還是正一派均對齋醮十分重視。全真派醮壇,稱為「混元宗壇」;正一派醮壇,稱為「萬法宗壇」。《金籙大齋啟盟儀》曰:「道家所先,莫近於齋。齋者甚多,大同小異,功德甚重,實能貫通乎上下,以歸於最上乘也。」而在齋醮的整個活動中,還有一定的規範儀式,叫做「齋醮科儀」,簡稱「醮儀」。而講述科儀的經書稱為「科書」,意為「照本宣科」。在打醮建壇中,參加科儀的道士都有一定的稱謂和職能,其主要有高功、都講、監齋三法師主持,另有侍經、侍香、侍燈、鍊師、攝科、正儀、監壇、知爐、詞懺等道人參加。法術是齋醮中的重要核心,而科儀活動主要通過上香、誦咒、掐訣、罡步、跪拜、燃燈、步虛、存想、運諱、叩齒、進表、鍊度等外在與內在方法共同完成。如在齋醮全部活動中都符合科儀,稱為「如儀」。但在這裡,內在的方法與修煉層次更為重要。
《丹陽祭煉內旨序》說:「夫祭煉者,祭所以祭鬼神,煉所以煉自己。」《洞玄靈寶太上六齋十直聖紀經》曰:「道者,靈通之至真;術者,變化之玄技也。形之無形,因術以濟人;人之有靈,因修而會道,人能學之則變化自然也。夫道之要者,在乎深簡而易攻也;術之秘者,唯符藥氣也。符者,三光之靈文,天之真信也,五行之華英,地之精液也。氣者,陰陽之和氣,萬物之靈爽也。」《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云:「夫大法旨要有三局。一則行咒,二則行符,三則行法。」故內秘法術在齋醮科儀中至關重要,所以只有具備一定根基的向道之人,方能得道並運用真訣來駕御其作用。故道教認為,不練功法者是不足以登壇場超度他人的,所以對打齋醮科儀的主壇高功自身來說,其內功要求非常之高。《太極祭煉內法》說:「不得其法,則依科誦讀,徒負幽冥,此高功第一事也。」《天壇玉格》云:「不行修煉,將不附身。」所以說,在壇場中只求外表動作的優美、嫻熟,是不會起什麼作用的,而施法者只有經上師真傳和修煉法術才能真正為信眾提供服務。
道教以追求清靜無為、長生久視、與道合一為最高宗旨。但要想得道成仙僅靠修煉養生是不夠的,還必須通過齋醮一類的法事活動方能實現。因為在這裡不僅有溝通神靈、驅邪消災和集福迎祥的功能,而且更有特殊形式的內秘煉養內容。道教認為,要信道就要得道,而得道則必須力行。這樣既利於在實踐中深化和純正信仰,而且也利於濟世度人,故全真派也很注重打醮儀式。《太極祭煉內法》曰:「法全在陰功,德行示為表率,然後可以造化超其精神,非在區區宣讀之間,而為祭煉也。」《太極祭煉內法略議》云:「若深入泰定,行我祭煉,則通天上天下,混同為一境,竟無一毫間隔,一切地獄,鹹放光明。則遍處盡為自然清靜道境,無日無時不是朝太上處,無方無所不是幽冥鬼神享祭受煉處,普為至廣至大法界。」
道教齋醮科儀中的幾種方術簡介
在道教齋醮的祭祀活動中,香是必不可少的信物,特別是在法事開壇時必先燒香,以作為奉道者心專虔誠的象徵。而在整個儀式中的讀經行道、齋戒禮誦、講說祈告、朝真役將,也都要拈香、焚香。故杜光庭在《太上黃籙齋儀》卷五十六中說:「凡修齋行道,以燒香燃燈最為急務。」我們知道,祭祀的目的旨在向神靈祈求禱告,而燒香就有通真達靈的功能。道教認為,香是通神召靈的媒介之物,當香氣上達天界宮闕,就可迎請到上界的各路神靈、仙真。另外齋醮祭祀之香,還有各種雅稱,如道香、德香、無為香、自然香、清淨香、妙洞真香、超三界香等。科儀中高功運香開啟通誠奏對之際,就要存想太真天香、運香與存神相互配合,象徵香菸已經通達真靈。故道教舉行齋醮法事,三上香是必行的科儀。在這裡三上香各有意蘊:一捻上香願達太清境,二捻上香願達上清境,三捻上香願達玉清境。除此之外,高功法師在拈香時,要恭身執簡、默念咒文,以內在意念與拈香動作相配合,以達向三清尊神祈求禱告之意。
「符」又稱天書、龍章、風文等,它是道教法師溝通神靈的一種媒介。符的畫法雖有多種多樣,但一般可分為通靈修真、療疾祛病、驅邪制煞、祈福保安這幾大類。符雖有多種功能,但並不是隨便一個人有了底本畫後就起作用,如果他不懂符法、儀規,沒有修煉過內功或未得到真傳,那麼即便他畫的再好、再像也不會有任何效應。但如果符在內煉上乘之士手中,他就是用手指空書於所需之物,也會起到神奇的作用。道教認為,籙文是由先天靈氣演衍而來。《正一修真略儀》曰:「神符寶籙,其出自然,故於元始赤明浩劫之初渾茫之際,空中自結飛玄妙氣,成龍篆之章,乃元始神尊化靈應氣然也。」道教還認為,法術離不開內煉,而內煉首先要練炁。《洞玄靈寶玄門大義·釋神符》云:「一切萬法莫不以精炁為用……以道之精炁布之簡墨,會物之精炁以卻邪偽,輔正真,召會群靈,制御生死,保持劫運,安鎮五方。然此符字本於結空,太真仰寫天文,分置方位,區別圖像符書之異。符者,通取雲物日辰之勢;書者,別析音句銓量之旨;圖者,書取靈變之狀。然符中有書,參入圖像;書中有圖,形聲並用,故有八體六文更相顯發。」
《衝虛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話》中講:「將者,一氣耳,出吾之氣以合天之氣,一氣而生諸氣。蓋人身所有濁氣也,吸在天之清氣混合既華,必須煉之。夫鍊氣之法,專憑運用五水五火之功。」王惟一在《道法心傳》中曰:「書符朱墨豈能靈,其所靈兮元炁靈,可變可動方知法,泥丸治病亦安寧。」《道法心傳》又曰:「法何靈驗將何靈,不離身中神炁精,精炁住時神必住,千妖萬怪化為塵。」《道法會元》中云:「畫符不知竅,反惹鬼神笑,畫符要知竅,驚得鬼神叫。」《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說:「先修之身,然後可以行鬼神。」《清微元降大法》講:「符者,天地之真信。治病以符,符朱墨耳,豈能自靈?其所以靈者,我之真炁也。故曰:炁無正形,以炁為靈。」《清微元降大法》又講:「以我之精合天地萬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萬物之神,精精相搏,神神相依,假尺寸之紙,以號召鬼神。」故法術的靈驗與否,完全取決於修煉者的元神、真意、根基,而不在於各種表面的形式和符號。而簡單的照貓畫虎,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
「咒語」又謂真言,也是齋醮科儀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它有請神、驅邪、療疾、護身等特殊功效。《太上洞淵神咒經》曰:「大法師治病,但口章,不必紙,默治之,又轉經行道,無不瘥也。若病人大重者,亦可併上口章,仰謝往愆,解釋羅網,拔罪替伐矣。」與書符相同,持咒也需經過修煉內功方有效驗,一般咒與書符、掐決三者在壇場並用能使效驗更大。《飛仙度人經·自然成真章》云:「字者,氣所結也。符者,字之精也。咒者,字之理也。合者,字之音也。以丹染紙,字之與符,託此而形容也。以口念咒,由此而感召鬼神,氣之靈也,氣之和也。以人召神,以神召氣,鍊氣成神,神與氣合也。存神布氣,氣與神合也。以我身本至和,感天地之英氣,則服字服符之法起也。」而習修大致可分上、中、下三乘,但每一層次之間因各種因素所致,都會在能量及效應上存在很大差異。初乘之法入門較易,不過進步很慢,但如果能得到真傳其法術還是有一定作用的。中乘之法是以修煉內功為主,但也要掌握法術的一些技巧,兩者需在實踐中結合運用,修成後可在壇場上發揮一定的作用。上乘之法是在內練基礎上的神修密法,修成後能產生超越現象界的種種神效,但自古以來世人精通或具上乘之法者甚少。
早期道教手印又稱「訣」,表明它是由祖師秘傳的口訣。《道法會元·明光樞要》指出:「祖師必傳訣目。通幽洞微,召神御鬼。要在於握訣。默運虛元,因目之為訣也。」而「訣」也是齋醮科儀中的道術之一,手指按一定的方法掐、捏、盤、結謂之掐訣。《天皇至道太清玉冊》曰:「掐訣者所以通真制邪,役將治事,訣各不一。」《太極祭煉內法》云:「或問掐訣者何也?曰訣者,竅也。」道教法術多分為驅鬼伏邪、治病除災、拘魂制魄、呼風喚雨等,但不同的法術,有著不同的手勢。法師在施術時,道門還講究要念一定的咒語,而只有多方面的配合使用,施法者才能達到通天召神、以指代劍,及制邪斬魔等不可思議的法力及妙用。手印是道教齋醮儀式、誦經禮懺過程所必需,但一般不孤立發揮作用。而實際上掐訣還與我們人體的經絡及穴位有關。根據全息理論得之,人體的五臟六腑及十二經脈都會在手上體現,故掐訣可幫助調動身體內的精氣與元神。在觀念上訣與神之間還有著十分微妙的關係,而更主要的是為控制體內氣機的發動。《道法心傳》曰:「精住則氣住,氣住則神往,三者即住,則道法備……法行先天一炁,將用自己元神。」所以說道士們施持法術不行修煉或不知技巧,是不會起多大作用的。
「叩齒」,也是齋醮科儀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一般在做道場法事、誦持經咒的時候,都要配合叩齒。故有經文曰:「凡誦經者,切須齋戒,嚴整衣冠,誠心定氣,叩齒演音,然後朗誦。」《上清靈寶大法》序云:「存神叩齒,警初真入道之門。鍊氣書符,明學士守規之式。」道教認為,兩齒相叩,以集驅邪,並可通靈。《天皇至道太清玉冊》曰:「叩齒者,擊動天門而神炁應,故左叩為鳴天鼓,右叩為擊天磬,凡制伏驅降用之。至於當門齒上四下四共八齒相叩,謂之鳴法鼓者,所以通真格上帝,凡朝奏用之。」而實際上叩齒之法,主要是用以集中自身神炁。據道經記載,人之「一身有一萬八千神,曰本分神也;一萬八千神,曰影照神也。」這也就是說,在人的身體之中有無數的「神」駐紮,而這些神,是在結胎成形的時候,由天地之精炁所化。《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又曰:「凡叩齒者,是集真而集神,凡人體炁散,心炁耗,真炁不應,須用集之。所以叩齒者,擊動天門而神炁應。」故修道之人在做法事時叩齒,除可通真達靈、捧符奏表外,還有驅邪及召集身體中眾神的作用。
「步罡踏鬥」,又名步罡躡紀、步罡履鬥、飛罡躡紀、踏綱步鬥等,它同是齋醮科儀中禮拜星鬥、召請神靈必用的法術,傳說最早創自夏禹,故又稱禹步。《尸子·廣澤》中說:「禹於是疏河決江,十年不窺其家,足無爪,脛無毛,偏枯之病,步不能過,名曰禹步。」而因道教承襲了禹步之法,故尊大禹為太極真人。在齋醮科儀中,高功法師腳穿雲鞋,在壇場上假借方丈之地鋪設罡單,以象徵九重之天,並照星辰鬥宿之方位,隨著道曲默念咒訣徐步踏之,意為神馳九霄以召請神將,啟奏上天。但在齋醮中,罡步是與行法相配合的,不同的科儀有不同的罡法及不同的路線。而實際上步罡,還與聚神、運氣有關。《金鎖流珠引》云:「能知三五禹步之宗門,即入長生不死之道,此法妙秘,不傳非人。」《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曰:「步罡者,強身活炁之法,安魂制魄之訣也。」《道法會元》說:「夫步罡者乘於正氣以御物,訣目者,生於神機而運化,修仙煉真,降魔制邪莫不基之於此。」另外在齋醮科儀中,步罡踏鬥與符籙、掐訣、存思都有一定的連帶關係,如果同時並用其神效會更大。
「存想」又稱存思、存神,它在齋醮科儀中極為至關重要。《雲笈七籤》云:「修身濟物,要在存思。」道教認為,高功不懂存想就無法溝通人與神的聯繫,而無法溝通神靈,齋醮活動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在壇場科儀中,不同的齋醮有不同的存想內容,而這些內容又是師徒秘密傳授,故一般人是很難掌握其精髓要素。在齋醮儀式中,法師首先要專心致志、排除雜念。而只有真正達到無我、無物的精神統一清靜境界,才能做到神凝氣聚、運神會道。《道法心傳》曰:「符圖印訣皆文具,運用存思添念慮,寂然不動見天心,有感必通知妙處。」司馬承禎在《天隱子》中云:「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故存思還有接引外界五行諸神入人身的作用。《道法樞紐》講:「若得神靈將,將靈神之說,則平居暇日,養神以靜而神自靈,衝炁以和而炁自真,用之行持,自然神合乎神,炁合乎炁,一舉目,一動念,則將吏洋洋在左右矣。」所以說,存想也必須由內煉為基礎,而在科儀應用中,書符、念咒、掐訣、步罡等道術,也要自始至終地貫穿於存想之中。對一個合格的法師來說,存想是很重要的,它需要反覆長期的訓練才會有效。《登真隱訣》曰:「守一之理先宜一、二年中精思苦到須得髣髴,便易為存想也。」另外,許多種法術還需要在師傅的傳授帶領下方能快速修成。
道教從東漢創立開始,其科儀就與煉養有著密切的關係。不論是哪門哪派,兩者都不可只取其一。總之,道教在千百年來形成的齋醮符籙,已構成了一個龐大而完整的文化體系,它包含有道教中的教理、教義、哲學、醫學、丹道、養生等諸多內容。儘管它理論玄妙,並含有一定的迷信成分,但也不失科學與實際作用。它即是道教濟世度人的紐帶,也是道教與民眾聯繫的橋梁,在近兩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它畢竟給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和道教的傳播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及一定的推動作用。我們還知道,法術是道教幾千年來長期賴以助道和濟世的秘功奇技,道教思想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道與術兩個方面。而以道統術,以術得道則是道教思想發展的根本動力。故《雲笈七籤》曰:「道者虛無之至真也,術者變化之玄使也。道無形,因術以濟人,人有靈,因修以會道。」然而,在道書《火師遺訓》中云:「但恐今人未能精思內煉,所學膚淺,符咒不真,訣法謬誤,吾甚憫焉。」虛靖真人也曾這樣說過:「今人不持內煉,徒事外飾,謬哉!……不修坐功不得作用,只靠誦咒書符,盡成虛設。」我們首先承認齋醮一類的法事活動,確實是道教生存發展的主要手段之一,法術在道教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但我們更應該相信,如果我們的道士、高功能通過刻苦的修煉內功,使其法事能夠起到實質性的作用,那會對我們道教事業的發展和壯大更加有利。
(文/郭德才 編輯/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