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族服飾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2020-12-16 翟姚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除圖案與色彩這樣直觀的外化語言,民族傳統服飾中精美的工藝手段也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靈感啟發。例如,利用扎染、蠟染工藝對面料進行染色,百納布工藝進行面料的拼接鑲嵌以及手法絢爛的刺繡工藝等。傳統工藝作為靈感,目的是發現根植於生活中的手工藝帶來的美感,原始地呈現中國美。

民族傳統服飾

了解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指服飾材料製作技術、服飾製作工藝和服飾裝飾工藝,包括服裝製作工藝、服裝定型工藝、百納布工藝、扎染、蠟染、印染、刺繡、補花、織錦、編結等。以上工藝在第一章第四節中已作了介紹,這裡不再贅述。民族傳統服飾以平面結構為主,輪廓比較簡單且各自有固定的樣式,所以人們就把心思花在了服裝的裝飾上。在少數民族服飾中,服裝的領口、袖口、前胸、雙肩、下擺等處是整件衣服中最為出彩的部位,這些部位往往被施以精細的刺繡、挑花、串珠、鑲條、滾邊等工藝製作的圖案,甚至一件服裝的製作周期最長可達數年,由此催生發展出極盡精巧的傳統手工藝。

手工藝民族服飾

在這些傳統工藝中,刺繡是最常見的。刺繡的技法很多,即平繡、挑花、堆繡、鎖繡、貼布繡、打籽繡、破線繡、釘線繡、縐繡、辮繡、纏繡、馬尾繡、錫繡、蠶絲繡。這些技法中又分若干的針法,如鎖繡有雙針鎖繡和單針鎖繡,破線繡有破粗線繡和破細線繡等。傳統的手工藝是民族服飾中最為精彩華美的部分之一,彰顯了民族服飾風貌的特點。

刺繡

傳統工藝再運用豐富的民族傳統工藝技巧,對設計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傳統工藝技巧的時尚轉化運用,主要是運用傳統技藝設計並製作出有特色的材料和圖案,運用於不同類型的服裝中,這裡講的內容以材料的運用為主。用傳統技藝製作出來的服裝材料,蘊含樸實、原初、手工感之美,在眾多風格的服裝面料中脫顆而出,成為獨特的樣式。在利用這種面料設計服裝時,要將面料與服裝的風格、種類、舒適度結合起來考慮,才能體現出傳統工藝的美。如扎染、蠟染、手工印染、藍印花布、手工織布、拼布的原材料以純棉、棉麻混紡、絲綢為主,這類天然纖維面料,都適合春夏日常裝,以自然、綠色為設計理念,以簡潔輕鬆、生活實用為設計定位。

蠟染

運用拼布面料設計的秋衣,將拼布的美於簡潔的服裝結構中突顯出來。第五節民族傳統配飾帶來的靈感服飾配件指除服裝以外所有附加在人體上的物品。其種類包括頭飾、胸飾、頸飾、腰飾、背飾、腳飾、包袋、帽、鞋、襪、手套等。民族傳統配飾除作為服裝的搭配以外,其自身精湛的工藝、絢爛的色彩、獨特的造型特徵也散發出迷人的光彩,無疑成為配飾設計靈感之一 。

民族傳統配飾

配飾設計要點配飾設計的基本要素與服裝設計一樣,即:造型設計、色彩設計、材料設計。造型設計是基礎,是創造配飾風格的基礎,造型決定色彩和材料,為色彩和材料提供有用的依據。色彩決定配飾的色彩面貌,材料是配飾的物質基礎,以上三個要素缺一不可。配飾有純裝飾性配飾與實用兼裝飾性配飾之分,以裝飾為目的的配飾設計遵循審美規律、市場規律;實用兼裝飾性配飾的設計重點是品種分類設計,這類配飾因使用場合和用途不同而造型不同,最常用的鞋、帽、包,皆有不同的分類。鞋的常規分類有春秋季鞋、夏季鞋、靴、運動鞋等。帽的常規分類有藥盒帽、發箍半帽、豆蔻帽、塔盤、禮帽、鐘形帽、貝雷帽、鴨舌帽、寬簷帽、翻折帽、幞頭等。

民族帽子

包的常規分類有宴會包、女士包、背包、沙灘包、學生包、公文包、化妝包、皮夾、旅行包、挎包等。因此配飾設計要求分類設計,即針對某一類型的配飾進行造型、色彩、材料具體的考慮並達到預想的效果。同樣一種設計方法, 很可能有不同的結果,這取決於設計要求和設計延伸,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設計,也可能得到同樣的結果。民族風格的配飾設計,是利用民族傳統配飾資源,運用符合時代審美特徵的設計手法進行的設計,是用新的視角對傳統的詮釋民族服飾系列中的單件物品可以直接與時裝進行搭配,形成混搭的若裝風格,這也是年輕人比較喜愛一種風格。

直接搭配要點搭配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性地進行搭配,沒有固定的搭配規則可言。但是因為民族服飾有的裝飾面積比較大、有的穿脫不方便、有的太沉重,不適合與時裝搭配。所以用較簡潔的民族服裝或民族配飾與時裝搭配,是比較常見的搭配組合方式,如民族配飾單品中的首飾、包袋、繡花鞋、色彩鮮豔的頭巾等,都可以考慮。選擇單件民族服裝與時裝相搭配,通常會選擇裝飾或結構較為簡潔的單件民族服裝與時裝搭配。「披星戴月」的納西人:納西族婦女以勤勞能幹、賢德善良而著稱。她們的傳統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民族服飾色彩的借鑑與運用,民族服飾強烈的色彩關係和用色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是全部應用傳統面料,還是傳統面料與現代面料混合使用,都要統一在明確的設計風格之下,必須將傳統面料與其他設計因素(如款式、版型、製作)相互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傳統面料的作用。為利用日本傳統印花布設計的服裝,純棉印花布料與簡潔、樸素的服裝風格協調一致; 為美洲民族風格印花面料的運用:為採用東歐傳統風格與中國傳統風格的面料設計的春夏服裝:為採用日本傳統風格的面料設計的服裝。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服飾手工藝與高級定製的關係
    機器生產的精細度往往不如手工製作效果,甚至有些部分是機器製造不了的,生產商更不願花大成本採用手工製作,因此機器批量生產的產品和之前手工服飾品相比,在做工質量上顯得粗製濫造,並使原本的傳統服飾設計製作手工藝技術也漸漸流失,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使我們製作服飾時採用的刺繡、植物染色、雕銀等傳統手工藝遭到嚴重破壞,不利於民族傳統服飾的傳承與發展。尤其在對現代服飾的設計運用中,那些傳統設計理念、傳統手工藝、傳統材料等的應用將為其設計提供市場亮點,帶來市場效益。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從這樣的藝術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關於美的藝術文化中所涵蓋的關於自然與人、社會、情感等的融合之美,從自然中尋求美的變化發展和表達形式,也因此使中華民族那種傳統的特有的東方韻味氣質一直被外界評價為自然本真、寧靜致遠的和諧,受到極大歡迎。再有,對於這種與自然融合的美的形式,在藝術創作中是被特別推崇的。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西北民族服飾與中原服飾交融
    於是,在儒家文化積澱了上千年、「鬱郁乎文哉」的中原大地上,出現了一種邊陲少數民族特有的、帶有濃厚原始遺風的服飾時尚:存自然,去雕飾。這種時尚與中原地區舊有的廣衣博帶、華冠高髻、衣冠楚楚、文質彬彬的傳統服飾風格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一種胡漢並存的著裝效果。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區別和關聯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地域環境不同而各有特點。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而漢族以外的民族我們稱為少數民族。如果說中原地區是漢族人的主要聚集地,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偏遠的北方、西方、南方和西南方,以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胡夷文化和南方的南夷文化是其代表。當今穿著漢服的傳統習慣在漢族人中已不多見,除了特殊活動外,人們的日常服飾形制已經被現代西方服飾所取代。
  • 傳統春節服飾引發的思考
    「我做了調查後,發現我們的服裝體系裡民族服飾的發展是停滯不前的,有些傳統沒有被很好地繼承。於是,我決定休學回國探尋漢服及民族服飾文化的根源,將漢服文化傳承並發揚。」馮諮翔說。馮諮翔用3年時間走遍了我國50多個少數民族地區,他身穿漢服、每到一處都與當地身著民族服裝的少數民族朋友合影,並用攝像機記錄下這些寶貴畫面。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製作工藝特點
    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就有記載,早在3 000多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植物、動物和礦物來進行布料染色,如樹皮、樹根、葉、果、花卉、硃砂、石青、墨魚汁等,在周朝就設有專門管理服飾染色的官員,稱為「染人」。中國傳統「五色」常常從藍草、茜草、梔子、五倍子等植物中得出,而雲南少數民族服飾整體底色則常常以藍色、黑色、白色為主。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民族標誌
    中國服飾藝術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服飾藝術,中華民族的服飾藝術理所當然地包含了這56個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飾藝術內容,而不僅僅只包括漢民族的服飾藝術內容。當然不容否認的是,漢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在人口分布、文化傳統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正因此,在考察中國服飾藝術時,就必須在著重考察漢民族服飾藝術的基礎上,適當地關注和考察一下中國少數民族的服飾藝術。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服飾與人體之美
    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服飾美學思想也很重視實用性,但不是從與人為用,而是從與札為用的角度來關注服飾美醜的。,以表現人體為主,從人體的曲線美中獲取服裝設計靈感仿佛是一條貫穿始終的紅線。仍舊和中國傳統服飾美學觀念形成對照的是,西方人仿佛是「最懂得欣賞人體美的人,他們絲毫也沒有自卑感,並且勇氣十足地宣布,人為萬物之主。他們從不為他們的身體感到羞恥」。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服飾美學觀念,不同的服飾時尚。加之滿清極為封閉的治國政策,使中西方的服飾文化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難以相互交流,取長補短。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服飾用牲畜的皮毛製成,為了便於騎馬放牧,服飾一般都比較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衣袖長過手指。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社會性
    這些信息可以作為我們了解及體會不同民族社會文化的一個途徑。在對民族服飾的考察、了解中不難發現,服飾在少數民族社會文化發展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助於在現代服飾設計中對民族服飾語言的運用與借鑑。人們運用圖案的手法來加強對崇拜物的感情,使圖案與宗教意義緊密相聯,加上每年的具有宗教意義的節日活動,本民族的音樂、舞蹈、祭祀等內容渲染著宗教氣氛能引起情感的興奮以增強宗教的信念,更加強了一個民族對它的記憶社會角色標誌指的是社會匯總不同性別、不同地位、不同支系、不同職業的人用服飾來加以區別,這種現象比較普遍地存在於許多民族中。
  • 「壯美廣西 服飾風華」——民族服飾設計作品欣賞(十一)
    本系列作品名為《藍亭記》,共五款,使用了現代服裝結合了苗族元素,以苗族各支系的服裝文化及歷史內涵作為設計靈感,主要採用了鳳紋、幾何紋作為設計元素,與現代服飾交融在一起,款式上不拘於常規,多採用不規則、拼接、印花、鑲嵌等設計,既體現了現代服裝的時尚又不失民族風情
  • 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服飾文化,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常常使人驚訝,我們能從中感受到很多與現代美學觀相一致的設計表現效果,這讓現代的我們百思不得其解。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眾並沒有受過太多的文化教育,他們的文化程度都不很高,甚至有些人連字都不認識,更別提進行專門藝術培訓,但是為什麼他們在從沒有接受過正規美學藝術教育的基礎上能將美學形式發揮得這麼好,這主要是因為他們都有一雙善於觀察自然,並從中發現美的眼睛。自然中關於形式美的設計比比皆是。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民族服飾,文化內涵特點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炫富」 、「顯美」的裝飾文化形式,「炫富」的裝飾文化服飾的作用,除了防護禦寒外,還有十分重要的象徵功能。從原始氏族社會開始,當出現剩餘財富後,服飾慢慢成為財富、等級的象徵。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
  • 民族服飾設計師專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第二屆亞歐絲綢之路服裝節上,來自區內外以及中亞各國著名服裝設計師的優秀作品大秀風採,其中有不少富含民族元素的時尚服裝。這些設計是否受到人們的歡迎?在時尚繽紛的今天,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民族服飾文化,增強其生命力和競爭力?記者就此採訪了參加本次服裝節的三位服裝界資深人士。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用這句話來詮釋民族服飾的發展和未來,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 《奇蹟暖暖》傳統民族服飾上線 穿越文化之旅
    近期,備受千萬女生喜愛的新一代換裝手遊《奇蹟暖暖》參與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開放的傳統遊戲數字圖書館」項目,並在後續開啟的聯合國文化系列活動中,推出了4款極具各國傳統民族特色的服飾,為《奇蹟暖暖》帶來更多的異域風情和時尚元素。
  • 察哈爾民族服飾傳承人陳進忠:讓民族服飾走進現代生活
    7日,52歲的察哈爾民族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進忠如是說。圖為陳進忠在傳授技藝。受訪者供圖地處中國北疆的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因自然環境、經濟狀況、生活習慣不同,形成了察哈爾、科爾沁、鄂爾多斯等數十種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服飾。陳進忠是內蒙古烏蘭察布人,從1992年開始,他揣著對蒙古族服飾的極致熱愛,開始著手學習製作察哈爾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