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人、廣東人是如何過中秋的?古代中國的中秋有哪些傳說?

2020-12-04 文史淺聊

#中秋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中秋節包含了太多的含義,有思念的,有保佑的等。有時候陪在家人或者戀人身邊,一起過中秋,那也是一種幸福。出門在外,身在異鄉拼搏,一年到頭也沒有和父母見過幾次面,也只有春節才回一次家。而中秋作為對家人的思念,我們常說,中秋看月亮,互相思念。

在中國,關於月亮的文化,還是有很多的,像嫦娥奔月;天狗食月等等,這些都和月亮有關,八月十五同樣和月亮有關,這一天,月亮又圓又大,當然,八月十六才是最圓的,正所謂: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從古代開始,人們就和中秋節有著緊密的聯繫,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在中國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在過中秋節的時候,不同的省份,也有這差別。而廣東和廣西,同屬嶺南,風俗文化同樣有著不一樣的特點。而他們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呢?都有哪些習俗呢?

在廣西,賞月、供月是常見的,在全國各地,相信也有這種情況。但廣西少數民族眾多,各地區的民族,過中秋節也是不同的。首先在祭祀月亮上,供品的選擇,月餅就不說了,常有的。還有一些特別的,如柚子、芋頭、花生等供品,在農村這種祭祀活動會更濃一些。古代的祭祀月亮,更多的是祈求保佑,有豐收的,也有平安的。

在廣西,壯族的中秋節和漢族的是不同的,中秋節晚,有的地方,壯族男女青年聚在一起「跳同」,結同的意思,和相親大會類似。除了壯族,廣西苗族和侗族的「跳廣」,也是差不多的,還有麼佬族的「走坡」,都是在八月十五舉行。可見少數民族的中秋節活動還是很豐富的,不僅有漢族的祭祀,還有自己獨特的活動。

在龍勝等壯族地區,中秋節時,有一活動叫:「鬧南瓜」。當中秋節來臨時,男生讓一幫親朋好友抬著南瓜,去喜歡的女生家作客,而男生進寨時,會遭到女方這邊的男生搶奪南瓜,男方這邊必須守住,避免被搶,這種友誼的搶奪,增添了許多樂趣,最終喜結良緣。

各民族間,習俗也是不同的,如:麼佬族在中秋節間,殺牛祭祖,體現麼佬族對祖先的敬畏。在廣西,從沒有缺少少數民族的活動,許多節日,他們載歌載舞,這是對生活的嚮往,更是對祖國的熱愛,中秋節同樣少不了他們歡慶的氣氛。

而廣東又有哪些中秋節的活動呢?

同樣的,廣東也有吃月餅,祭祀月亮的活動。而「樹中秋」的習俗在廣東比較興盛,在廣州等地,「樹中秋」離不開札燈籠,燈籠可以是竹紙,也可以是水果皮,比如柚子的皮,做成特製燈籠掛起來,顯得更有節日的氣氛。還有「燒塔」,製成一個木塔,圍繞燒塔,形成了一種節日氣氛,火越旺,表示稻穀越飽滿,祈求著豐收。同樣,親朋好友也紅紅火火,平平安安的,而這風俗流行於廣東潮汕地區。

廣東還有「舞火狗」,在一些地區,每當中秋佳節都要舉行「舞火狗」活動。而這活動從古代流傳下來,以有六百多年,當時明朝嘉靖年間,廣東流行瘟疫,人心惶惶,後來來了一位地理先生,他教大家用稻草紮成狗的樣子,在草狗的身上插上粗香,晚上一起點亮,用杆子撐起來四處遊走,很快的瘟疫就得到了消滅,這活動也代代相傳。

後來「舞火狗」演變成九種動物模型,只因在粵語中「九」和「狗」是同音的,所以有了九種,分別是龍、獅、麒麟、象、狗、鳳、鴨、鰲魚、貔貅。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舞火狗」在中秋節中,有的地方只是舉行小型的「舞火狗」,而大型的很多年沒有舉行過,也不分什麼時間的。除了這些,廣東中秋節還有拜月娘、剝鬼皮等習俗,這些都是風俗文化中一種。

而關於中秋節,古代都有哪些傳說呢?

中秋節又稱拜月節、團圓節等,不僅中國有中秋節,周邊國家同樣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也有中秋節。而中秋節的起源很早,在漢朝時期,就出現中秋,那時的帝王,只是在八月十五這天進行拜月活動,後來傳到民間。到唐朝時期,一種類似月亮的餅的出現,並做為軍糧,解決了戰士的軍糧問題,後來慢慢的變成月餅。

而中秋的傳說也有不少,其中有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等,在這些神話傳說中,體現了古人對月亮的崇拜,也有對戀人的思念,如:后羿對嫦娥的思念。更有的傳說是:朱元璋起義的時,為了能同一時間起義,但消息無法傳達,後來劉伯溫想起了一計,用月餅傳遞信息,在月餅裡塞下起義時間,這樣元軍就查不到,就能順利的同一時間起義了,最後也達到了戰略的目的。

而古代,許多詩人都對中秋節有著特別的感覺,他們寫出了許多關於中秋的詩詞,如: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李白的《古朗月行》。宋朝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月》等等,可見中秋節也是一個讓古人特別喜歡的節日,這天都會以詩會友。

如今的中秋節,不再是一個單單的節日,它包含了太多的傳統文化,不管是吃的,還是玩的,都會讓人喜歡傳統節日的魅力。而回家團圓也成了一種思念,作為團圓節,沒能回家的,在外地也會打個電話回去問候一下父母,祝福他們在中秋節過的開心、幸福。

相關焦點

  • 沒有月餅的日本人如何過中秋?
    沒有月餅的日本人如何過中秋?,文獻君祝您中秋快樂,闔家歡樂。「中秋」一次最早出現在我國《周禮》一書中,古代帝王常於農曆八月十五,三秋之時祭月,故名「中秋節」。「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每逢佳節,與親人朋友於月下而聚,持桂枝,佐以月餅共賞秋空實乃幸事。而我們的友鄰日本,對於中秋又有怎樣的詮釋?又有哪些習俗?且隨文獻君一探究竟——在以月亮運行為基準的農曆(太陰太陽曆)中,每月朔日(一日)為新月,到十五日即迎來圓月。
  • 古代生活也精彩!你知道各個朝代的人,是如何過中秋的嗎?
    在享受假期的悠閒之餘,你知道在古代,各個朝代的人是如何過中秋的嗎?下面選取幾個最具代表性的朝代,筆者將帶領大家體驗一把古人極具特色的中秋過法。,被人打成了一條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略過嚴刑峻法的秦朝,再看看漢朝人是如何過中秋的。
  • 廣東人為什麼中秋要吃田螺?原來是這樣!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會想起 大排檔宵夜時那一碟碟炒螺 陪伴著一代代廣東人的成長.. 還記得小時候在天台(陽臺)上, 中秋節一家人吃螺嗎?!
  • 中秋//古代過中秋還有這麼多好玩的!
    點擊有禮!又快到中秋節了,現在我們過中秋似乎只知道吃月餅和賞月,但是你知道古代人是怎麼過中秋節的嗎?下面和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古代中秋節的那些習俗吧!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也更加精緻。宋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燃燈
  • 明明十五是中秋 寧波人為何偏偏過十六?
    圖片來自網絡 「十六過中秋」「中秋賽龍舟」,短短十個字,就勾勒出寧波人過中秋的兩大「與眾不同」。那麼,在寧波的中秋舊俗中,還有哪些是「與眾不同」的呢?省戲劇家協會會員、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周東旭說,寧波人八月十六過中秋習俗的流傳,有很多不同版本的傳說,但多和一個叫史浩的人有關。史浩,鄞人,南宋宰相。據傳,他因替嶽飛平反而深受百姓愛戴。袁鈞在《鄮北雜詩》中提到的「鄮峰」,就是史浩的雅號;而他還在《鄮北雜詩》附記中提到,「吾鄉以十六為中秋,始於史忠定。」其中,史忠定是史浩的別稱。
  • 古人如何過中秋
    不妨讓我們一起了解中秋節的習俗,看看古人如何過中秋。祭月  中秋節源自古代對月神的祭祀,它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些內容反映了中國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在古代,民間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 中秋起源、中秋節傳說、中秋習俗
    因此,中秋節又稱「團圓節」,由家人團聚、團圓、和睦相處,達到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國家統一。 中秋節傳說(一)嫦娥奔月它與春節、清明、端午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古為「祭月拜月、慶祝豐收」的時刻。因中秋夜月亮豐盈、月色皎潔,詩意的中國人把對生活的期盼寄寓其中,賦予中秋節「團圓」之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此夜,人們仰望圓月,渴望與家人團圓,所以,中秋又有了另外一個好聽的名字:「團圓節」。
  • 舉杯邀明月·幸福過中秋」2016中秋晚會
    感恩有您的關注和分享!祝福您與喜悅平和同在!感動中國第七屆少兒藝術交流周暨「舉杯邀明月——2016青少年電視中秋晚會」在北京中央電視臺星光影視園演播廳錄製,圓滿成功。此次活動分為童心映圓月、月是故鄉明、月滿大中華、共圓中國夢的四個篇章。
  • 中秋由來與傳說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從2011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XX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秋由來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
  • 中秋節的風俗有哪些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資料:中秋習俗盤點
    中秋節的風俗有哪些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資料:中秋習俗盤點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該習俗源於古老的傳說。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裡、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菸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
  • 古人講「年怕中秋,月怕半」,中秋節兩樣都佔了,有什麼講究?
    01前言中國歷來都有很多詩句被人用來祈願中秋節一家人團圓,共度美好佳節。中秋節最大的意義便在於闔家歡樂,全家團圓,但當我們一家人團聚歡慶中秋的同時,也還是要注意中秋節特有的講究的。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中秋節究竟有哪些講究吧!
  • 來,一起過最有詩情畫意的中秋!
    每到中秋,豐富的習俗也增添不少樂趣,江報君要告訴大家,中秋節都有這些好玩的事兒!月餅傳說:竟是楊貴妃為月餅賜名?中秋佳節,自然就會想到月餅。唐朝以前,月餅不叫月餅,被稱為「小餅」「宮餅」「胡餅」。其實,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 外國人在華過中秋:感觸中國傳統習俗的溫暖
    據統計,陽朔每年都要接待來此觀光旅遊的國內外遊客數百萬人。長期居留在陽朔這個「地球村」的境外人員有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0多人。據悉,除了中秋節,陽朔縣每逢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會舉辦類似包餃子、做元宵、包粽子等互動活動,讓來陽朔的遊客尤其是外籍遊客,更多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習俗。30日一大早,梁芳就開始準備各色中秋節小吃。
  • 和唐朝人一起過中秋
    和唐朝人一起過中秋陳勝「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唐朝成為固定的節日,後世逐漸成為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有什麼樣的心情?回不了老家的人,又是如何排遣的呢?1.圓月,觸碰到了人內心的柔軟中秋節還在寫詩的人,不用問基本就是在外地過節的。有些人故作瀟灑,表面看起來跟沒事人似的,實則難掩內心深處的思念與孤獨。
  • 中秋佳節又要來臨,有哪些我們應該知道的中秋常識呢?
    金秋時節,桂花飄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又要來臨了,關於中秋是喜慶,是悲涼,是思鄉。有白居易「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的思鄉之情;有蘇軾「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悲歡離合;有辛棄疾「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的悠然情趣,那麼關於中秋節,你又有怎樣的體會與情感呢?
  • 其他國家怎麼過中秋
    受中國影響,亞洲還有許多國家也有過中秋的習俗。一起來看看吧! 在中秋這一天,他們會身著節日盛裝,家庭成員便在家中或者祖宗的陵前舉行簡單的紀念活動。 中秋在韓國是一個大節日,會一連放3天假。民眾都會利用這段日子回鄉探親,這一天在外工作的人都要回家與父母團圓,出現了返鄉大潮,有點中國春運的味道。所以每逢中秋之前一個月,韓國各大公司都會大減價,以吸引民眾購物互相贈送。韓國人在中秋節會吃鬆餅。
  • 中秋手抄報:中秋吃月餅的傳說
    >中秋手抄報:中秋吃月餅的傳說2012-09-04 21:23:14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 關於中秋的故事 關於中秋的故事有哪些
    中秋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歷來就有很多關於中秋節的神話故事,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關於中秋的故事吧。關於中秋的傳統活動:賞月、觀潮、猜謎、燃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玉兔搗藥》:此傳說最早見於《漢樂府•董逃行》:「玉兔長跪搗藥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盤,服此藥可得神仙。」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
  • 客家人過中秋 傳統習俗濃鬱
    中新廣東網9月8日電題:客家人過中秋 傳統習俗濃鬱   作者:徐小瑜   「月光華華照山坡,山巒山嶺樹山多,中秋客家山歌日,山上山下唱山歌。」每當中秋月圓之夜,客家山村的鄉親們便會圍坐在一起,對月當歌,賞月談心,這是客家人在中秋之夜唱山歌的真實寫照。
  • 日本人是怎麼過中秋的?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人們將思鄉情寄託於明月,期盼早日闔家團圓。其實中秋節的習俗不僅在中國有,日本人同樣也過中秋節,不過日本的中秋節這天不是法定節假日,日本人過中秋的習俗也跟我們不太相同。今天小編和你說說日本人是怎麼過中秋節的。日本的傳統的中秋節被稱為十五夜(じゅうごや),也叫中秋明月、芋明月、慄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