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樣進行著傳統行業,大家都離不開「衣食住行」別人就能搞出花樣來,比你賺錢多?那些當年學歷不如你,樣子不如你,家庭各個方面都不如你的人最後都混的比你好,有沒有想過其中的原因?
一樁生意如果看表面,按照常理去考慮分析,固步就班的話是不會成功的,因為你能成功代表人人都會,那就不叫生意了。
我國明朝的商賈「沈萬三」號稱富可敵國,並不是高門大戶出身,沒有貴人仰仗,但是卻能從一個小的行腳商迅速成長成首富是有原因的,長遠的眼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的思維模式,也留下了很多生意經,舉個例子大家就懂了。
蘇州布匹天下知名,很多絲綢坊都有廢料要處理,當然處理「垃圾」是要花人工費的,沈萬三就僱人將各大絲棧的廢料都免費拉走!囤放在自己的庫房裡,大家都很費解到底為了什麼這麼做,用垃圾佔著有用的空間,何況那庫房一年的租賃費用也不低,但是既然有人免費清理垃圾也沒人多問什麼,都是懷疑沈老闆是不是突然腦子有問題了。
接著沈老闆便如法炮製,去做油漆的地方收「廢」桐油,古代的油漆是用桐油做的,這種植物油乾燥比重又輕,非常易燃,廢料易燃難保存,處理也很困難,一般都是送給窮人點燈用。沈老闆不僅免費給拉走「處理」掉還會支付一部分錢財,當然各商販樂此不疲,甚至有人主動將廢料送到「沈府」。
沒人知道他要做什麼,也沒人關心,畢竟自己從中得到了利益,當人們都淡忘了這些事的時候蘇州迎來了冬天,奈何今年的冬季格外長,以至於煤和木料的價格飛漲,大家更好奇的是為什麼「沈家」今年一點木材和煤都沒囤?好事者便以登門拜訪的藉口去探究一二,發現沈家非但不冷,反而十分的暖和,究其原因,沈老闆說自己有一種新型的燃料,價格不到煤炭和木材的一半,還十分耐燒,特別好用。
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知道「沈府」有這種高能燃料,價格還便宜,紛紛上門求購,一時間沈老闆也是賺得盆滿缽滿,等寒冬過去之後有些人便發現這所謂的「高能燃料」不過是以前沈老闆收的廢布混合桐油還有木屑壓成,而後消息傳開後,很多人想學沈老闆做這無本的買賣,但是布莊和漆坊也收到了消息,廢料開始以一定的價格向外兜售,不在免費讓人拉走了,即使如此求購的人亦甚多,廢料價格也一漲再漲。
等冬天到來時,很多人都再賣這種桐油混合碎布的燃料,加之收廢料變得有成本了,價格並不是很低,而且木料和煤商見到生意被打壓,也降價出售,可以說蘇州這個冬天過的「相當暖和」。
結局是那些收購廢料的人往往沒賺到什麼錢,最後各種燃料都降價處理,還是蘇州的老百姓得了便宜。而沈老闆早就想別的賺錢法去了,今年根本沒「碰」這東西。
這個簡單的故事中蘊藏著什麼「生意經」呢?簡單歸納一下:
1.逆向思維:人棄我取,人取我棄。
2.任何東西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只是你有沒有發掘而已。
3.上趕著不是買賣,要吊起人們的興趣,才能有行有市。
4.一個市場如果人人都知道怎麼做了,你即使做的再好也要及時退出來。
5.生意競爭打價格戰往往都是敵傷一千,自損八百,漁人得利。
當然這只是我各人見解,大家還能從中看出什麼就見仁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