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新聞刷屏了:一名畢業北大的博士最終竟然淪落到回家領低保的地步。第一次看到這個新聞的人,絕對和我一樣是震驚的。前些年,北大畢業生賣豬肉的新聞就讓許多人嘲笑不已,覺得北大畢業的高材生做這些事真是愧對母校。
那麼這個從北大畢業的張進生,又為何淪落到領低保的地步呢?
1966年,張進生出生於湖南常德,作為家中唯一一個兒子,他得到了兩個姐姐不曾想像的寵愛。父母對他的偏愛是很明顯的,為了給他提供更好的環境來讀書,兩個姐姐先後輟學回家幹活,年齡稍大一點就出去打工。
雖然是農村家庭,但是四個勞動力供一個人學習,壓力其實也不大。最終張進生考進湖南醫科大學,經過五年的學習,張進生從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了天津的一家醫院。然而張進生並沒有因為這份工作迎來人生的轉機。
因為,他暈血。對一個醫生來說,患有暈血症就好比是要讓一個沒有腿的人去跑步一樣,做醫生的怎能不見血呢?
張進生無奈之下,決定繼續讀書。其實這裡就已經為他的人生遭遇埋下了伏筆,既然知道自己又暈血症,那麼繼續讀研、讀博的意義何在?就算自己滿腹經綸,但是有暈血症,怎能做醫生?
但是他當時就是這麼選的,他決心繼續在醫學這條路上前行。他最終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繼而讀博。32歲時,他以醫學博士的身份從北大畢業。
但是那時的他依然是找不到好工作,因為暈血,許多本可以做的工作對他而言就可望不可及,誰也不敢用一個用血的人做主治醫師。
最終,他只能在醫院裡做一名雜工。在此期間,他還結識了女友,但是不久之後就分手了。因為他整天抱怨,抱怨自己時運不濟。
雖然很同情他,可是這並不是任何人的錯,怪只能怪他沒有認清現實。分手之後不久,張進生也辭職了。對他來說,他的精神已經受到了打擊,他始終無法從這個痛苦中走出來。
辭職之後,他選擇了回到農村老家,這18年裡,他沒有任何經濟來源。生活上完全是靠父母、姐姐幫襯。
後來,得知他的情況後,當地政府為他提供了低保來保障生活。真的讓人很感慨,一名醫學專業的北大博士,竟然會淪落至此。我想張進生的事跡對我們有著警示作用。
許多人和他一樣萎靡、自己覺得是時運不濟。但是這對自己的人生又於事何補?整天抱怨的結果就是自己越來越憤世,最終或許永遠都不能從這個怪圈裡走出來。
如今這個社會本就是人才過剩、大學生遍地。書讀得越多的人越想著實現自己的理想或者學以致用讓自己的學識在工作中互相驗證逐步提高。對於這些知識分子來說最理想的工作狀態就是,挑戰與希望並存。但現實中,大部分崗位的工作都是機械重複性的,幹兩年跟幹20年之間的提高很小,這種工作既沒有成就感,也沒有升職加薪的空間。
這就導致許多人總覺得自己是大材小用,許多大學畢業生一工作後,發現自己做的事絲毫沒有體現出價值,自己同事、甚至是領導都沒有自己學歷高,他們的心態怎能不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