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歐盟峰會未能批准塞爾維亞的候選國地位。這一結果令塞爾維亞政府非常失望。今年7月北科索沃塞族人為了抵制阿族人的統治,設置了多處路障,並與北約部隊發生了數次流血衝突。科索沃局勢持續緊張,塞爾維亞加入歐盟的進程也受到影響。直到本月2日,塞爾維亞和科索沃才在歐盟的調解下達成檢查站協議,局勢得以緩和。而這些成果沒有改變德國的反對態度。同一時間,克羅埃西亞與歐盟籤署了入盟協議。克羅埃西亞在歐洲–大西洋一體化過程中遠遠走在了塞爾維亞的前面。
一、軍事邊疆
公元七世紀,斯拉夫人大規模湧入巴爾幹半島。塞爾維亞族和克羅埃西亞族是南斯拉夫的兩大民族。塞爾維亞的人口和土地最多,克羅埃西亞則僅次於塞爾維亞。兩大民族圍繞著南斯拉夫的領導權和民族利益,展開了長達一個世紀的明爭暗鬥。其鬥爭的激烈和殘酷程度在世界各國民族史上,堪稱絕無僅有。
巴爾幹半島曾處於東、西羅馬帝國的邊界線,後來又長期是奧斯曼帝國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爭奪焦點,二戰後則位於兩大陣營冷戰的前沿陣地。受地理和文化因素的影響,作為兄弟民族的塞爾維亞族人和克羅埃西亞族人分別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歷史。
塞爾維亞族人信奉東正教,使用西裡爾字母;克羅埃西亞族人信奉天主教,使用拉丁字母。前者的傳統盟友是俄羅斯和希臘等東正教國家,後者則與中、西歐國家聯繫較多。
塞爾維亞人的最初發祥地並非科索沃,而是如今桑賈克地區的新帕扎爾附近。杜尚統治的奈馬尼亞王朝是塞爾維亞歷史上鼎盛時期。十五世紀,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攻擊,大量塞爾維亞人向北遷移。南斯拉夫人在奧斯曼帝國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夾縫中生存。
為了抵抗土耳其人,哈布斯堡王朝在領土南端建立了軍事邊疆。兩大帝國勢力此消彼長,邊疆地區也隨著變動。總體而言,多數塞族人處於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另一部分則生活在哈布斯堡王朝的軍事邊疆。克族人則基本上接受哈布斯堡王朝的治理。
1699年兩大帝國籤署《卡爾洛夫齊條約》,雙方以薩瓦河為界,這也就是今天克羅埃西亞和波赫的大致邊界。軍事邊疆分為三部分,自西至東依次是克羅埃西亞邊疆、斯拉沃尼亞邊疆和巴納特邊疆。軍事邊疆由奧匈帝國直接管轄,其居民有相當比例的塞爾維亞人。直至1881年,軍事邊疆的中西部才劃歸剛成立的克羅埃西亞—斯拉沃尼亞王國。
二、殘酷的二戰
長期在異族統治下,南斯拉夫人有著強烈的願望,期待著建立一個統一的斯拉夫國家。1918年,「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成立,後來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在這個國家裡,統治者是塞爾維亞的卡拉喬爾傑王朝。雖然塞爾維亞人在政治上佔了優勢,但是克羅埃西亞人利用國際和國內矛盾,獲取了實質性的利益。根據1939年的一項協議,克羅埃西亞得到了達爾馬提亞,成為王國內部最大的自治區。
1939年的協議是因為戰爭臨近,塞爾維亞統治者急於安撫克羅埃西亞人而做出的巨大讓步。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克羅埃西亞人不僅沒有成為塞爾維亞人的同盟,反而變本加厲殘害塞爾維亞人。二戰以前是塞、克爭鬥的第一階段,從實際效果上看,二者平分秋色。
1934年南斯拉夫國王亞歷山大一世在法國遇刺身亡。這一事件背後有克羅埃西亞法西斯組織「烏斯塔沙」的影子。二戰期間,烏斯塔沙在納粹德國和義大利的扶持下,成立了「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殘酷迫害塞爾維亞人、猶太人和羅姆人。在烏斯塔沙之前,塞、克兩族雖然有矛盾,但從未有過大規模的屠殺。獨立國教育和文化部部長布達克說:「塞族人應殺掉1/3,趕走1/3,剩下的1/3改信天主教。」
烏斯塔沙暴行有多少受害者,確切數字眾說紛紜。據以色列的亞德-瓦舍姆大屠殺資料中心統計:約50萬塞爾維亞人被殺害,25萬被驅逐,20萬被迫改信天主教。在最大的集中營亞塞諾瓦茨,約10萬被屠殺,其中多數是塞族人。
烏斯塔沙的暴行,連義大利法西斯都看不下去,塞爾維亞人轉而尋求義大利佔領軍的庇護。出於報復的目的,塞族人的「切特尼克」也屠殺了不少克族人和穆斯林。但其屠殺的數目和規模遠遠不能與烏斯塔沙相提並論。
三、社會主義南斯拉夫
社會主義南斯拉夫成立後,塞族和克族第二次生活在一個國家中。南斯拉夫的領導層具有充分的民族代表性,例如「建國四巨頭」狄托、蘭科維奇、吉拉斯、卡德爾分屬克羅埃西亞族、塞爾維亞族、黑山族和斯洛維尼亞族。
狄托刻意淡化民族矛盾。例如,將亞塞諾瓦茨稱為「法西斯主義」暴行,迴避施虐者和受害者民族屬性;將切特尼克和烏斯塔沙同等對待。與狄托的願望相反,人們沒有忘記過去,留下一個未癒合的傷口。一段苦難的歷史,如果建立在掩蓋事實而不是揭露真相的基礎上,永不會實現真正的和解。
「身為克羅埃西亞人的狄托,嚴重損害了塞爾維亞的利益,例如成立了馬其頓共和國,使之脫離了塞爾維亞的管轄;規定波赫穆斯林成為一個單獨的民族,使塞爾維亞人喪失了在波赫的主導地位;授予科索沃自治省準聯邦成員資格,為科索沃脫離塞爾維亞埋下了隱患。」
誠然,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具有特殊性,成立自治省從道理上說得過去。但克羅埃西亞境內的達爾馬提亞和克拉伊納也具有特殊性,為什麼不成立自治省呢?前者長期獨立於克羅埃西亞本土,後者主要是塞族人。顯然,這對塞爾維亞極其不公平。
1966年的蘭科維奇事件是一場集權和分權的鬥爭,並非針對塞爾維亞,因為接替其職務的仍是塞族人。事件引發了民族主義勢力的抬頭,例如1971年爆發的「克羅埃西亞之春」。狄托撤換了克羅埃西亞共和國的領導人,但隨即又撤換了塞爾維亞共和國的領導人。社會主義南斯拉夫沒有解決塞、克的民族矛盾。
四、南斯拉夫解體
解體過程中,不僅有米洛舍維奇的大塞爾維亞主義,還有圖季曼的大克羅埃西亞主義。1991年3月的卡拉喬爾傑沃會議,二人就如何瓜分波赫形成了共識,但是沒有觸及克羅埃西亞境內的塞族人。
現代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邊界淵源於1931年南斯拉夫王國的行政區域劃分線。1945年社會主義南斯拉夫成立了以吉拉斯為首的委員會,負責解決塞、克邊界問題。塞、克的最終邊界就是以吉拉斯委員會的方案為基礎,經過微調定型。塞爾維亞無法直接改變塞、克兩國邊界,只能策動克境內的塞族人獨立。
1991年12月,「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成立,巴比奇、哈季奇、馬爾蒂奇先後出任總統。這三個人全部被前南法庭指控犯有戰爭罪行。巴比奇自己承認犯有反人類迫害罪,被判處13年監禁,在馬爾蒂奇案中作證時自殺。馬爾蒂奇被判處35年監禁。哈季奇於2011年7月被捕,成為最後一個被抓獲的前南戰犯。該共和國包括克拉伊納、西斯拉夫尼亞、東斯拉夫尼亞三部分。
馬爾蒂奇拒絕了國際社會提出的塞族人高度自治計劃,徹底堵死了和平解決的大門。1995年5月,克羅埃西亞發動「閃電行動」奪回西斯拉夫尼亞;8月發動「風暴行動」攻佔全部克拉伊納。克拉伊納的塞族人大逃亡,重演了1690年的一幕:牧首阿爾塞尼耶三世帶領大批塞族人逃離土耳其的統治,從科索沃向北方大遷移。塞爾維亞方面稱,在兩次軍事行動中,有25萬塞族人被迫離開家園。剩下的東斯洛維尼亞,則於1998年1月重返克羅埃西亞的治理。
通過戰爭,克羅埃西亞成功地清除了最大的心腹之患:境內的塞族人。數十萬塞族人被迫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了幾個世紀的家園。克羅埃西亞成為南斯拉夫解體過程中最大的贏家。連圖季曼都不相信能取得如此徹底的勝利,他說:「他們幾天內就走了,好像他們從未在這裡呆過。」
五、今日塞克關係
有人把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的關係,比成德國和法國。德國和法國曾經是長時間的競爭對手。如今同屬於歐盟,而且是該組織的兩架發動機。雖然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領導人表現出一些和解的意願,但兩國的矛盾依然尖銳。
首要分歧在於戰犯和難民。2011年4月,「風暴行動」的指揮官戈託維納被判處24年監禁。聯合犯罪集團的頭子是圖季曼,成員包括克羅埃西亞國防部長蘇薩克等人。在戰爭期間,發生了數起塞、克兩族的相互屠殺事件,影響最大的是武科瓦爾屠殺,死亡人數為二百多人,遠遠不能與波赫的斯雷布雷尼察屠殺相提並論。1999年克羅埃西亞向國際法院起訴南聯盟種族滅絕。這一案件仍在審理過程中。
在克羅埃西亞政府軍攻佔克寧的8月5日,成為克羅埃西亞的國家節日——「勝利日」。每年的這一天,克羅埃西亞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而塞族人則沉痛悼念受害者。民族的創傷始終不能癒合。在1991年的人口普查中,塞族人佔克羅埃西亞總人口的12.2%,戰爭期間塞族人佔領了克羅埃西亞的27%的領土。到了2001年,塞族人僅佔克羅埃西亞總人口的4.5%。克羅埃西亞前總統梅西奇承認克羅埃西亞的塞族人是戰爭的最大受害者。
其次,克羅埃西亞積極支持科索沃獨立。2009年12月,克羅埃西亞參加了國際法院聽證會,明確提出科索沃有權獨立。2011年8月,克羅埃西亞總理科索爾訪問科索沃,稱:兩國在反對「大塞爾維亞」主義過程中,成為了最好的朋友。2010年1月,即將卸任的克羅埃西亞總統梅西奇說:「如果波赫塞族共和國舉行獨立公決,克羅埃西亞將派兵幹涉。」這一言論令人震驚。
在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長達數個世紀的競爭中,克羅埃西亞雖然處於劣勢,但充分利用國際局勢佔盡了便宜。如今,克羅埃西亞已加入了北約,並即將成為歐盟成員國,在歐洲–大西洋一體化過程中取得了先機。
反觀塞爾維亞則是困難重重,科索沃成為該國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沉重包袱。已失去克拉伊納的塞爾維亞又面臨著失去科索沃。南部的普雷舍沃山谷、西南的桑賈克、北方的伏伊伏丁那,都是塞爾維亞的隱患。在申請加入歐盟的過程中,克羅埃西亞很可能為塞爾維亞設置障礙,兩國的關係緊張和微妙。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兩國決定著波赫的命運,是巴爾幹地區最重要的國家關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