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攸克君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當別的圈子裡無比熱衷甚至夾雜著幸災樂禍、落井下石的傳播、分享、收割著劉強東案件帶來的「快樂」之時,房地產圈子,似乎要克制很多。這倒不一定說明房地產圈子的道德水準高於他人,更大的原因倒可能是——自顧不暇,無心娛樂。
也就是在這兩天,攸克君一位堪稱「地產商裡面的經濟學者」的摯友說了一句非常到位的話,他說,限競房現在的狀態,對北京的項目開發商來說,就是一把鈍刀,鈍刀割肉什麼意思?割肉很痛,求死不能。
去年年底的時候,雖然都知道,明年的市場,將變成一個限競房為主的市場,但謹慎當中,還有樂觀的一面。基於過往對價格工具的認知,限競房低於同區域市場均價的特性,雖然打掉了開發商相當部分的利潤預期,但是,卻吊起去化速度的胃口,這個邏輯順理成章,既然舍掉了很多利潤,去化速度總該沒問題吧?按照當時的想法,如此邏輯一點也沒錯。
然而,當邏輯面對現實的時候,往往特別蒼白無力。去年年底之時,市場認定,最遲3月~4月,限競房就可以拿證入市,攸克君熟識的幾個項目,也基本上都是按照這樣的預期做推廣、蓄客,然後靜待開盤。不能不說,他們對困難是有一定估計的,所以,做大了蓄客的池子,為的就是開盤之後以最快的速度去化。
甚至有開發商預期,開盤入市清掉80%的項目房源。
他們的想法顯然太天真了,項目入市的時間,比預期的大為拖後。這導致了操盤手們最不願看到的一種情況:蓄客客戶的流失。某個限競房項目的操盤手,曾向攸克君抱怨,之前蓄客的工作全都白幹了。由於遲遲不能入市銷售,通過各種手段換來的蓄客客戶,幾乎全部流失,有的轉向二手房市場,有的則去了其他在售的項目。
這一批項目的操盤手,都說到一個共同的情況,當他們可以入市銷售的時候,再去檢視自己手裡認購、成交等環節的客戶,結果發現,和最初蓄客周期的重合度,連1/5都不到。其實這也正常,蓄客的效力,一般就是三個月,三個月內不能開盤銷售,客戶一定流失,這個規律,亙古不變,現在還有越來越縮短的態勢。
鈍刀子扎了進來,但還只是開始。等到限競房項目可以入市銷售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發現,去年年底預期的「舍利潤,換速度」也要「失守」了。從攸克君在目前限競房項目了解的情況看,開盤期能夠去化到50%的,就已經是很不錯的業績了,能夠達到80%的是鳳毛麟角,至於「日光」,暫時就先當做一個歷史名詞吧。
很多年以後,也許會出現這樣一種場景,一個老操盤手在傳幫帶新人的時候,會告訴那些新兵蛋子,曾經有幾年,樓市有開盤當日當期房源售罄的情況屢有發生,業內會把這個現象,叫做「日光」,然後那些新兵蛋子會將信將疑地問,老師,您逗我呢?
利潤丟掉了,但速度沒有如期換來。操盤手們開始普遍發現,他們習慣的區域邏輯被替代了,客戶開始不再按照區域選擇並做出購買決策;替代區域邏輯的是總價邏輯,客戶會找那些買得起、也買的了的限競房項目購買。於是,傳統意義上競品,從以前同區域的1~2個同期在售樓盤,理論上變成了當期北京市面上,可以銷售的,總價相近的所有限競房項目。
股市是割韭菜的,但是,限競房主導下的樓市,卻沒有韭菜。有資格、能買、又有支付能力的客戶,其實總量是基本一定的,成交一套,就少一個客戶,如果你非要用收割的邏輯,去看待這個客戶,那麼,抱歉,這種植物被收割一次之後,沒有五年八年,開發商不會有第二次收割的機會。
這種市場邏輯還包含著一個外部性的因素:限競房項目入市的節奏,不是商品房時代的「接續式」,而是限競房項目的「集中式」。商品房時代,項目是幾個接著幾個入市,但限競房項目為主的時代,節奏變成了一批集中入市,而後市場消化,而後,再來集中一批。這樣造成的局面,從操盤的角度看,就是現在這個樣子,誰也不可能快速去化,特定時間區間內的供應量很大。
這種狀態,用更直白的話說,就是「活不好,也死不了」。
在很多人眼裡,樓市作為一個機體是存在不健康的因素的,做手術是必須的。這個站在手術臺邊上的醫生,最開始是用斧子給病人做手術的,看哪是壞的,一斧子下去,直接砍掉;後來,醫生的經驗更多了,知道用鋸切除病灶,創面更加準確、簡潔一些,就用了鋸。現在,這個醫生的經驗更豐富了,刀去病灶,往往更加切中要害,效率更高,只不過,現在拿在醫生手中的這把刀,還是一把鈍刀,一刀下去,還切不乾淨,還要反覆拉兩下,才能達到效果。
一直躺在手術臺的病人,肯定在想,醫生的技術在進步,但什麼時候能從斧子一下換成鋒利的手術刀呢?其實病人想多了,想想自己能不能從手術臺上活著下來,或許才是更加務實的態度。
★特別提示 ★
攸克粉絲如有相關購房諮詢事宜,可添加微信——買房大家幫小秘書(maifangdjb01),即可由小秘書協助您加入「買房大家幫」購房群。
—原創文章 未經授權 謝絕轉載 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