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給三千人算命的大師,正在給自己水滴籌……

2020-12-08 雲南房網

信星座、轉錦鯉,年輕人的玩法越來越野了。

他們熟練掌握星座運勢,隨時隨地轉發錦鯉,一個個真的很愛「玄學」。他們一邊堅定地拒絕父母安排的相親,卻在孤獨的夜裡被AI的文字擊中內心,相信大數據測姻緣99.9%的準確率。

當算命成為流行文化,融入年輕人的日常生活,自然就會有人忍不住「為命運充值」。

那麼,為什麼從小接受無神論教育的年輕人會熱衷於算命呢?

與時俱進的算命師,正在成為年輕人的「精神鴉片」

「掰掰手指頭算算,我算過塔羅牌、紫薇鬥數、周易八卦、星座星盤。平時會關注相關的星座公眾號,平均每個月都會去找算命師算一次,每次算完之後迷茫好像都能少一點。」

劉婷是一名即將畢業的研究生,和大多數迷茫的年輕人一樣,算來算去,她每次算的都是「感情運勢如何?就業是否順利?會不會發財?」之類的問題。

在窺見自己的命運之後,冥冥之中事情好像真的朝算命師的說法那樣在發展。

算命師說劉婷和男友不和,不久後她果然就和男友分手了。

劉婷說:「其實算命更多只是覺得好玩,就像扔硬幣一樣,當硬幣拋向天空的時候,我們心裡就已經知道答案了。當問出問題的那一刻,她心裡已經做好了決定。」

算命佔卜準嗎?這個是大多數人都會關注的問題,答案也是五花八門的。

剛工作兩年的李佳告訴「螳螂財經」,自己找的算命師很準確地算出了自己從事的行業以及男朋友以前膝蓋受過傷的事情,並且通過五行八字算命師預測了她未來的工作將十分順利。

雖然聽不太懂那些專業術語,但是聽著挺順耳的,不知不覺中,李佳就買了單。

當然,也有碰到一些不準的,比如小雲。三年來她每次做測試都說會有很多桃花,懷抱著滿滿的希望,結果就單身了三年,至今連個聊天的對象都沒有。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迷信。就比如平時,左眼跳,這是要發財?右眼跳,去他的迷信!大家都是沐浴在科學的陽光下長大的,無神論早已經根深蒂固,算命其實就跟春節拜年一樣,可能就是圖個樂吧。」

說白了,「信」與「迷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年輕人對算命結果會有一定的傾向,但是毫無自主判斷的「迷信」卻遠遠談不上。

對於這種說法,算命師舍先生就比較認同,他今年37歲,幹這個行當已經十幾年了,目前主要開展線上算命,他告訴「螳螂財經」,傳統走街串巷、支個攤兒、掛個八卦旗的「鐵口直斷」早已經out了,現在的年輕人算命也就圖一樂,真正將測試結果用來指導命運的,其實少之又少。

在他看來,算命作為一門玄學,本來就不是科學的,所以更多的要靠悟性。舍先生透露,他和他母親都是做算命的,從小家裡耳濡目染,也並沒有專門學過,自己看了一些書就很快上手了。

找他算命的人群,也不乏高學歷的學者,比如麻省理工、哈佛、北大、清華那樣的高學歷學生,甚至還有一些大學教授,很多都是通過朋友推薦的方式聯繫上的。

至於收入,目前大概在1至10萬不等,在同行中屬於中等水平。

說起現在年輕人熱衷的星座、塔羅牌、面相,舍先生顯得不屑一顧,他認為相比五行八字,星座這些都太簡單了,人的面相又容易發生變化,就連玄學都把不準。

「螳螂財經」又陸續採訪了幾位「大師」,與風水有關大師佔主流。比如,鄧娟女士就十分喜歡在朋友圈裡分享一些風水小知識,她與舍先生的經歷差不多,也是受家學淵源影響,從小就對風水學產生了濃厚興趣,進入職場後樂於幫助別人解決困惑,後來乾脆做起了全職。

阿墨也算是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他的爺爺輩以前是走街串巷給人算命的盲人,父輩也開了一家玄學店鋪,線上和線下的算命都做。小時候在父輩們的薰陶下,也還是逐漸接觸這個行業,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來而去就幹起了這個行當。

當然,相比於老年人,他更喜歡和年輕人打交道,店鋪裡沒有生意的時候就在微信上給人看,每一次收費200元,每年年底生意最好的時候,月收入達到二十萬塊很正常,現在幾乎不用宣傳,幾乎都是熟人介紹。

這也是網際網路算命大師的共同之處,他們大多有著相似的經歷——出自易學世家,自幼研習風水命理,天資聰穎,學習數十載,習得真諦。

而這種經歷又會形成一個很好的標籤,讓人更信服的同時,也披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網際網路+算命」的背後,有何「財富密碼」?

早些年,全國各地的廣場掀起了過一場「電腦算命」風潮,大致就是在一些繁華的地段,支起一個大棚子,裡面擺放著一臺電腦和一個印表機,只需要輸入測算者的生辰八字,就會列印出一個紙條,上面寫著電腦自動生成的測算結果。

在披上「科學」的外衣後,這種「電腦算命」一度頗受中老年人喜歡。隨著網際網路浪潮的來臨,算命這門老手藝也在變得更年輕,大師們早已經乘著網際網路的東風自由翱翔。

現如今,隨便點開一加算命服務的店鋪,店主就可提供學業、事業、婚姻三種運勢的分析和選擇建議。而算命佔卜市場收費一直都是沒什麼標準,貴的可以到兩三千,便宜的發個朋友圈宣傳一下就可以!

1996~2003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做了三次調查,三次的調查結果都顯示:每四個中國人裡面,至少有一個人相信算命,總人數超過3億人,有過算命行為的人高達四成,三分之二的人表示自己的日常行為會受到算命結果的影響。

2011年,美國普度大學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認為中國有將近1.45億人相信風水,1.41億人相信財神,3.62億人曾在過去12個月內算過命或看過相。

十來年後的今天,年輕一代對算命「佛系」了很多,但是仍然無法掩蓋一個事實——信不信是一回事,但算命仍然是一個好生意。

我們不妨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在中國的14億人口中,16-50歲的目標用戶佔比約45%,保守估計會有30%的付費用戶,再保守估計他們的年均佔卜算命最低消費為500元,那這就是一個達千億的市場!

據企查查數據,算命相關公司從2011年開始增加,2015年新增53家,風水相關的公司從2000年開始就如春筍般湧現,2000年新增611家,隨後逐年增長,僅僅2019年就達到了3673家,截至目前風水相關企業總量已經近4萬!

據鉛筆道不完全統計,佔卜算命賽道中已經融資的項目共計20個,其中完成A輪融資的項目為9個,Pre-A輪2個,天使輪5個,種子輪4個。對外披露的數據中,獲得千萬融資以上的項目有9個。

打著用網際網路精神變革風水行業,讓算命更公開透明化,讓商業模式標準化的旗號,這些神棍公司一家接一家的拿到數千萬的融資。

就以「神棍局」為例,作為一個玄學類型的自媒體,「神棍局」公眾號從2016年12月到2017年7月,短短8個月時間,就吸引了35萬人關注,發布的文章篇篇10W+。甚至只要在文章中出現一次名字,就需要投10萬的廣告費。

甚至有些公司,還成功上市了!

2012年6月28日,新加坡的著名風水公司「新天地集團」登上了倫敦證券交易所另類投資市場,堪稱「算命第一股」。

新天地的主營業務就是「風水命理」,旗下的緣中秀風水館「緣中秀」在華人較多的馬來西亞、香港、澳門等地開設了近20家分店,員工人數超過了180人,每年營收數千萬。

算命,到底在算什麼?

其實,算命這個現象,在世界範圍內並非某一個民族獨有。

從遙遠的瑪雅預言、耶 穌復活、巫師佔卜,再到星座、塔羅牌、八字、面相等等,大到預測世界末日,小到個人禍福吉兇,似乎每一個文明都未來都有自己獨特的預測體系。

就以中國為例,已知最古老《連山》《歸藏》《周易》這三部經書,都與預測未來有關,其中《周易》被學界認為是「群經之首」。

在古代,遇事不決先算一卦,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事。

「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出藉助神意預知橫禍和做事後果,以達到趨利避害。」

一位社會學研究者告訴我們,人類的基因裡潛藏著不安全感,也帶有天然的「造神」傾向,無論是八字、面相、星座、塔羅牌等等手段,其實都是人類希望總結出一套系統規律,為自己的行為活動做出一個更正確的指引。

當然,指引可能也事與願違。

即便是「神棍局」的神算子們,算來算去也沒算出自己會被封號。

同樣滑稽的是,就在我們和舍先生聊完後不久,我們發現他在朋友圈發了一條水滴籌的消息:

原來,「知過去、測未來」算命師也算不準自己的命運?

當然,我們並不嘲弄這種現象,反而更應該深思——明知不科學,為何當代年輕人依然如此痴迷?背後僅僅是「好玩」這麼簡單嗎?

這讓我想起一件往事。

大約七八歲的年紀,有一次我去村裡一戶人家玩耍,熱熱鬧鬧的,還有不少客人。一個老婆婆坐在昏暗的椅子上,閉著眼睛搖頭晃腦,一驚一乍,說一些晦澀難懂的話。

旁邊,幾個大人輪流問她一些問題。大概就是「我兒子什麼時候能賺錢」「他什麼時候能娶上老婆」「有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之類的,具體內容我已經記不清了。

後來我們才知道,老婆婆在我們那裡有一個專門的稱謂,叫做「仙娘婆」,她有一項本事,就是請「仙娘」附身,村裡婦女們可以以她為媒介,與「仙娘」溝通交談。

如今想來,所謂的「仙娘附身」荒謬無比,但是卻有一個場景讓人印象深刻。老婆婆走的時候,幾名婦女都高高興興的包了一個小紅包,很長一段時間內,她們的心情都很好,對子女的未來充滿信心。

這不就與我們「買一張彩票,心情好一整天」是一回事麼?在很多情況下,算命大師不就是我們身邊觸手可及的「平民心理諮詢師」麼?

中國科協有一項統計,對於「您為什麼要算命」這個問題,回答「好玩」的人最多,比例達到了30.3%。說明近三分之一的人算命是好奇心作祟,圖個新鮮。而剩下兩部分,共有50%的人算命是為了驅邪消災和得到應對各種問題的方法。因此中國科協認為,尋求解決困難和心理安慰是公眾算命的一個重要原因。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生活壓力越大,人就會越迷信,而這種迷信是為了重新獲得對生活的控制感。

人都需要心靈寄託。老年人明知保健品無效,還是願意買,因為保健品銷售比親兒子還關懷老人,老人不過是花錢買心靈寄託。年輕人又何嘗不明白封建迷信搞不得,算命佔卜更是不能信?

其實他們只是焦慮,找不到方向罷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巴納姆效應」,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並認為它特別適合自己並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點,即使內容空洞。

很多人,將之稱為「冷讀」。

而算命師正是利用這種「巴納姆效應」,用一些模稜兩可言之無物的話讓人覺得切中要害。但由於預言的事情很久以後才能驗證,在算命的當下也就變得不可證偽。

蝴蝶扇動一次翅膀,就足以引起一場風暴,人生中稍微作出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決定,也足以引發蝴蝶效應。

也就是說,人的命運和結果有成千上億種,是無法進行計算的。

就比如說,我這兩年胖了很多,算命師說我「天庭飽滿,地閣方圓,以後必成大器」,那我到底能不能減肥?

在線等,挺急的!

結語

人活一輩子,好不容易來人間一趟,既有人告訴我們「命中注定」,也有人說「人定勝天」,這本身就是一種處事哲學。

但,如果把把性格交給星座,把努力交給雞湯,把運氣交給錦鯉,然後對自己說:「聽過許多道理,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樣的話,當然過不好。

真正能解決問題,幫助走出困境的,只有真真實實的自己,而不是算命師。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於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繫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雲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相關焦點

  • 那個給三千人算命的大師,正在給自己水滴籌
    當算命成為流行文化,融入年輕人的日常生活,自然就會有人忍不住「為命運充值」。那麼,為什麼從小接受無神論教育的年輕人會熱衷於算命呢?與時俱進的算命師,正在成為年輕人的「精神鴉片」「掰掰手指頭算算,我算過塔羅牌、紫薇鬥數、周易八卦、星座星盤。
  • 在河北醫院大打出手,水滴籌員工腳踹輕鬆籌員工
    網友爆料:4月13日下午,水滴籌員工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掃樓打擾到病人休息,遭舉報後被院方清場。水滴籌員工在醫院裡揪住疑似「舉報者」輕鬆籌員工大打出手,據悉,當地警方已經介入。針對之前的掃樓風波,水滴籌沈鵬曾表示:再管不好,我願把水滴籌交給公益組織。
  • 被白血病折磨的家庭,來自水滴籌的愛心正在幫助他們重燃期望
    一說起白血病,很多人想到的就是絕望的感覺,《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直觀地詮釋出了「金錢的厚度決定了生命的長度」這句話的意義。尤其對很多普通農村家庭出身的患者來說,治療血液病所需的高額費用,是切膚之痛。一、從農村娃到研究生 生活軌跡被急性白血病改變今年元旦,一場意外降臨到29歲的李深(化名)身上。
  • 讓「德雲社」來拷問水滴籌
    這是具備極強的話題性的,大多數人的潛意識中就認為作為德雲社弟子的吳鶴臣,他們家絕對有能力支付這樣一筆款項;而一部分稍作思考的人群也許會給出不一樣的答案。在對與錯的討論中,網絡熱度瞬間飆升。水滴籌的兩次回應成功的將問題的矛頭從自己指向了外部,第一次說自己沒理由去審核這些東西,第二次說了即使自己出於對捐款人的負責審核了籌款人的情況也不會有什麼有用的結果。水滴籌的甩鍋技術其實一點也不必德雲社差。
  • 水滴籌到底想要做什麼?
    1.水滴籌到底想要做什麼?水滴籌想要做的是讓被病痛折磨的人們得到生的希望。讓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看到這些求助的案例來思考自己的健康保障問題,從而教育人們重視健康保障問題。水滴籌是真心想要幫助人們,讓更多的人獲得生的機會!讓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健康保障事業!水滴公司:從公益事業到保險售賣,健康保障需要的服務,它都有!水滴公司真是個神奇的公司,水滴公益、水滴互助,水滴保險商城國人健康保障領域所遇到的問題好像通過水滴公司都可以解決!
  • 水滴籌、水滴互助、水滴保在2018騰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備受青睞
    水滴公司(水滴籌、水滴互助、水滴保)作為國內網際網路健康保險保障第一平臺,受邀參與此次展會,吸引了業界精英、投資圈、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報導。很多人不僅會問水滴籌、水滴互助、水滴保母公司到底有著怎麼樣的魅力?備受青睞的背後有著怎樣的邏輯。
  • 水滴籌、水滴互助聯合創始人胡堯:利用社交場景 打造國內領先的...
    過去幾年,我們發現社交場景正在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影響著所有的行業,比如消費信貸領域跟社交場景的結合,造就了微眾銀行;電商和社交場景的結合造就了拼多多。我們相信人身險領域和社交場景的結合,也必然蘊含著巨大的潛力和機會。我們相信在微信體系內的社交場景,也將孕育更強的勢能和更長期的持續力。那麼,水滴公司的社交場景是如何構建起來的呢?
  • 自媒體質疑水滴籌是生意,水滴公司要求撤稿,稱不受慈善法監管
    經常能夠在網絡上看到一些身患重病的貧困家庭通過使用水滴籌來籌集錢,用於對疾病的救治,很多人遇見這種情況就會主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捐一筆錢讓患病的人儘快籌集到醫藥費。但是最近出現了一件和水滴籌相關的事情。
  • 水滴籌與輕鬆籌「互撕」的背後:公益旗下的商業戰爭
    大眾網·海報新聞北京4月18日訊(記者 姜雪穎)近日,水滴籌、輕鬆籌兩家大病眾籌平臺推廣人員疑因「掃樓」在河北某醫院內拳腳相向,雙方在網絡上各執一詞,互相指責,再次引發公眾關注。不少人疑問:雙方為何衝突不斷?水滴籌與輕鬆籌做企業還是做公益?大病眾籌平臺是怎樣維繫運營的?
  • 為何給「水滴籌」捐款的人越來越少?有什麼貓膩嗎?
    即使是一些家庭條件困難的人他們生病了,我們也有很多的慈善機構能夠幫助到大家。例如水滴籌。通過類似水滴籌這樣的互助平臺其實也是給很多的人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也是給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去獻出自己的愛心,也可以讓很多的人能夠及時的得到幫助,不過在現在也是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在水滴籌上面捐款了,你們知道這當中的原因是什麼嗎?
  • 水滴籌,既往不戀 縱情向前
    短短三年,水滴籌發展壯大,成為國內第一的免費大病籌款平臺。水滴籌一路走來,一直慢慢的成長著。一直在努力前行,只為幫助更多人的人。水滴籌是國內領先的個人大病求助網際網路服務平臺,也是國內網際網路個人大病籌款0服務費的開創者。
  • 「水滴籌員工毆打輕鬆籌員工」雙方回應你挺誰?
    《水滴籌回應網傳毆打視頻:輕鬆籌員工言語威脅所致》下面是輕鬆籌回應原文:1、4月13日上午,水滴籌員工在河北省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致殘式」攻擊輕鬆籌員工頭部,對輕鬆籌員工造成嚴重身心傷害。該視頻並非網傳,為事實發生。
  • 聚小善,成大愛 他們的名字叫做「水滴籌志願者」
    1月11日,水滴籌即將舉辦「111小善日」公益盛典,號召大家從身邊點滴小善做起,奉獻愛心,傳遞社會正能量,匯水滴成汪 洋,聚小善成大愛,共建美好家園。從水滴籌受助人到水滴籌志願者,他們以善舉回報善意哈爾濱水滴籌志願隊的隊長常麗娟,曾是水滴籌的一名求助人。
  • 扒一扒水滴籌的生意經:從9億人手裡拿下300億,你怎麼看?
    前些日子有個新聞炸了,說水滴公司正在尋求上市,估值高達40億美金!這網友們就懵圈了,你一個做公益慈善的,現在竟然要上市?網友們會吐槽這件事,其實是有原因的。 這兩年以來,水滴公司下的水滴籌是挨足了大家的罵。去年五月,德雲社相聲演員吳鶴臣因為腦出血,家人在水滴籌上發起籌款,目標100萬。
  • 水滴籌裡的十萬救命錢,咋變成六萬了?
    籌款人 韓先生8月17號我媳婦得的腦炎,在吉大一院住院,到20多號水滴籌有個工作人員拿名片來說看病需不需要救助,我們能幫你救助。韓先生說,妻子從入院開始就一直處於昏迷狀態,每天花費金額大概在一萬元左右,為了給妻子看病,他傾盡所有,此時水滴籌的出現,給了他一線希望,就這樣,他向工作人員提供了相關資料,發起了籌款。
  • 水滴籌的大生意:發善心的你是怎麼一步步購買保險的
    在信息核實方面,水滴籌平臺聲明,若信息不實,由發起人承擔全部法律責任。  一位捐款人羅西向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因為屢次曝出的詐捐事件,她對於朋友圈的籌款已經不再相信,「好多人都有房有車,遠遠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 10天三發聲明,水滴籌的責任邊界在哪?
    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這件事對於大部分有需要的人是好是壞?其中如果混雜了一些不真實或者虛假的部分,我們能否接受這種「損耗」?接下來才是,我們應該如何督促平臺實現一個更好的監督。用一個簡單的成語表達就是,不能「因噎廢食」。我看了水滴籌的三次聲明,承認了自己管理上的缺漏,作為水滴公司一個非盈利的業務版塊,我覺得他們實際上也在不斷改變策略試圖更好的解決真實性的問題。
  • 罵了那麼久,很多人都不知道水滴籌是幹嘛的
    但這樣的解釋依然無法平息眾怒,她提前關閉了籌款,稱籌到的148184元暫時夠用。「罵的人不捐,捐的人不罵」這已經不是第一起引起輿論熱議的眾籌事件,輿論除了討伐發起眾籌的當事人之外,對水滴籌這樣的平臺也頗多詬病,認為沒有盡到審核責任,浪費了社會善意。
  • 水滴互助、水滴籌沈鵬:把公司當成產品來做 | 獵雲網
    去年7月份我們又上線了水滴公益,把公益的範圍進一步拓寬,精選了公募公益基金會的一些更有社會意義的項目,圍繞助學扶貧、救災扶貧、大病扶貧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扶貧活動,至今累計籌集善款超過1億元。4月初四川省涼山州木裡縣境內發生森林火災,四川省紅十字基金會聯合成都慈聯公益事業發展中心在水滴公益平臺發布募捐項目,10萬餘人參與了捐贈,短短數小時便籌滿300萬英雄慰問撫恤金。
  • 水滴籌沈鵬:再管不好願把水滴籌交給公益組織;支付寶回應App崩了...
    水滴籌沈鵬:再管不好願把水滴籌交給公益組織;支付寶回應App崩了:機房網絡問題,已恢復;華為陳黎芳:李元洪事件,華為不是以勢壓人 2019-12